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冬至一陽生 吃什麼食物特別迎好運?

作者:容乃加
冬至,天地一陽生。吃什麼食物配合此時天地節氣特別迎好運?(大紀元後製/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64711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一年之中,「冬至」是一個讓人印象鮮明的節氣標誌,因為天地間陰陽交替的轉機——「一元復始」就在冬至。同時在冬至,也是祭祀天地、祭拜祖先、家人團聚儲備能量的重要日子。古來在冬至這天留下一些飲食傳說、節俗,展現了在冬至迎福增強正能量的作法。

冬至一元復始迎陽氣

許多古書,包括啟蒙教材《幼學瓊林》都記載了「冬至一陽生」。就在冬至這一天,陰氣開始漸漸消弱,陽氣復返,《漢書‧五行志》說「冬至陽爻起初」,即「一元復始」的表徵,這是中華《易經》陰陽學說的古老智慧。在冬至的卦象上,初爻從陰復陽,標誌陽氣循環返回起點,寓意天地間又回到萬象更新的起點。

冬至紅白湯圓反映「陰陽交泰開新運」的含意。(龔安妮/大紀元)

在這個時機吃紅白冬至圓開年運,特別能反映「冬至一陽生」的意義。冬至圓的「圓」是「元」的諧音,圓形的冬至圓是歲月循環往復、一元復始的形象表徵,紅白冬至圓則蘊含著陰陽交泰開新運的意義。冬至一早,民間百姓先在大廳敬神明、拜祖先。祭拜的菜餚一定有冬至甜湯圓,並配上其它豐盛的菜餚。就在冬至日,來碗紅白冬至圓,祈祝新年「陰陽交泰開新運」!

吃赤豆粥去疫病穢氣

冬至吃赤豆粥去疫病穢氣!南北朝時代的民俗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冬至日吃赤小豆做的紅豆粥,以攘除疫病穢氣。傳說古代共工氏有個不才的兒子在冬至日死了,成了疫鬼,為患人間。但是它畏懼赤豆,所以人們都在一元復始的冬至日這一天煮赤豆粥來吃,用來禳除疫疾。

韓國的冬至節到如今還保留冬至吃紅豆粥這種習俗;日本人在新年第一天早晨吃紅豆加上香烤麻糬餅,這都是東亞文化圈的古中國風表現。赤豆是一種很營養的食品,也有除體內濕氣的效用。冬至圓加上紅豆粥是個很不錯的選擇,禳除疫病穢氣,否極泰來!

吃餛飩長智慧

盤古開天於混沌中,帶來宇宙的誕生,因而諧音詞「餛飩」就成了祝賀新年新生、開展智慧、開創未來的象徵。

冬至吃餛飩,祝賀新年,開智慧,展未來。(Fotolia)

清朝人普遍有冬至吃餛飩的民俗,《燕京歲時記》記載「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上溯宋朝就可見這種民俗,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還提到以餛飩祭祀祖先。冬至吃餛飩慶賀一元復始,感謝先祖的庇蔭,慶賀新歲,開展智慧,開創未來!

吃水餃保健康

冬至還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俗稱「安耳朵」,是從東漢傳下來的。俗諺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不吃餃,凍壞腳骨爪」、「吃餃子安耳朵」等等都和這個緣由有關係。

東漢末年非常動亂,瘟疫大流行。那時告老還鄉的「醫聖」張仲景在河南施藥救人。他在白河邊上看到一些在寒風中打顫、兩隻耳朵都凍爛了的貧窮鄉人,很想幫助他們。就在一個冬至日,張仲景的徒弟們在南陽東關某地搭了個棚子,架上大鍋煮沸了水,為窮人濟食暖身、捨藥治病,這食療藥膳就是張仲景研製的可以禦寒的方子「祛寒嬌耳湯」。大鍋中煮的大水餃包著袪寒藥材和羊肉,可以暖身,防止耳朵凍爛,張仲景給取名叫「嬌耳」。從冬至日一直到過年,來到的窮人都得到賑濟,吃一碗熱呼呼的嬌耳湯,吃過後的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耳朵也不再受凍爛之苦了。

在中國北方,冬至和過年吃水餃已經是長年成俗了。今人在冬至這一天,也來吃一碗熱呼呼的嬌耳湯,為健康加分。

冬至補冬養精蓄銳

冬至進補最常見的藥膳雞湯。(shutterstock)

順應陰陽過生活是《黃帝內經》提醒人的根本的養生之道。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養精蓄銳,是延年益壽的重點。冬天養「藏」,是進補增強元氣,養精蓄銳的好時機。

補冬是讓食物配合天地之氣的收藏,可以得到相加相乘的補益效果,尤其在一年中最長的冬至夜進補,成了「補冬」的代表作。常見冬至夜用雞和漢方燉補,有的用桂圓(龍眼乾)和糯米,煮成甜的米糕養心神。還有其它的冬季進補方,五花八門,可以根據各個的身體狀況、虛實冷熱作選擇。 在冬至之夜補冬,一鍋美食,濃濃的氤氳熱氣,幸福感不也特別濃厚?!過了這一夜,迎來陽氣上升的運勢!

履長節除邪氣 吃豬腳麵線延壽

冬至還有一個名稱叫「履長節」,因為從冬至之後,白日漸長,陽氣漸升,人們踏日影沐浴陽光,可以吸收陽氣驅除體內的邪氣。因此,古人發展出媳婦在冬至向家中、家族長輩獻鞋襪的貼心禮俗,也稱為「獻襪履」,祈祝長輩「履長」——晒晒太陽吸收陽氣,驅除邪氣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三國時代的第一才子曹植作了《冬至獻襪履頌表》,表述獻鞋襪意在「亞歲(冬至)迎祥,履長納慶」,祝頌冬至迎祥納慶。

冬至吃豬腳麵線祝賀延年益壽。(林仕傑/大紀元)

從冬至獻鞋襪祝福祝壽,轉為獻豬腳麵線,可作為配合節俗的食俗作法。在民間,逢到長輩生日,請吃豬腳麵線,是祝賀延年益壽的民俗。麵線綿長不絕表示長壽無疆,豬腳則表示健步康泰。

當年應考的學子吃豬蹄,含有預祝考生們「金榜題名」的含意在裡面。因為豬蹄燉得熟透軟嫩,就是「熟蹄」,即是「熟題」的象徵,考生吃了「熟蹄」,金榜題名在望。

在冬至這一天為家中長輩準備香燉豬腳麵線,晚輩同時也可吃上一碗,同除邪氣,齊頌一家延年益壽!又前途在望!

這些冬至的迎福食物,起作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且都帶有冬至時節的天地能量和善能量的加持作用。若再加上自己「應天而行」的德行開新運,得到上天的加持,就更無往不利了。古籍《尚書》說:「天祐於一德」,《易經‧大有》告訴人,剛健之德「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就是這個道理!@*#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 「觀止」一詞出自《左傳》: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至《韶》舞,說:「德至矣哉!大矣」,認為已達到盡善盡美,無以復加,讚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 《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個「之」指什麼呢?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門教學是順著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慾,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減輕一點、賢賢之心加重一點,使生命境界不斷提升。
  • 黃曆甲辰年,龍年,是個「無春年」,受到閏月的牽連,立春早於除夕,落在黃曆前一年年尾。而且從甲辰年開始連續五年的時間,「朔望月」周期將出現異於尋常的狀態,造成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
  •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