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42年起,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又譯楊‧維梅爾)的畫《窗邊讀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來到了德國德累斯頓的歷代大師畫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然而,這幅畫卻不是1659年剛從維梅爾畫室離開時的原樣了。
1742年,薩克森選帝侯暨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三世(Augustus III)向巴黎的卡里尼亞諾親王購買了30幅繪畫作品,而《窗邊讀信的少女》這幅畫則是額外給奧古斯都三世的贈品。
展覽策展人尤塔‧奈德哈特(Uta Neidhardt)在電話訪談中解釋,當時這幅畫來到歷代大師畫廊時,被認為是倫勃朗(台譯:林布蘭)的作品,因為畫作後方空白的背景牆很像倫勃朗的風格,「我認為當時的人們看到⋯⋯高水準的繪畫,卻沒有署名⋯⋯他們便認為很可能出自於倫勃朗之手」,她補充道。
重拾遺失的愛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這幅畫傳達的都是一名年輕女孩全神貫注地閱讀著一封信。畫面上大量空白的背景格外反映出女孩的孤獨,更加強調了她對於信件內容的關切。
不過,空白的背景是後來覆蓋上去的,並不是這幅畫最初的樣貌。直到1860年代,這幅畫才正式認定是維梅爾的作品。並且,直到2017年,專家們才發現背景的顏料是維梅爾完成的幾十年後才加上去的。
現在,這幅畫已經依照維梅爾當初的用意進行了修復。2017年開始,修復人員將表面一層層的塵垢和顏料去除後,展露出了一幅充滿「新」意和活力的畫面:愛。後來填上的顏料將畫面背景的一幅邱比特圖畫覆蓋住了,這名小天使原是用來暗示女孩正在讀著一封情書。
為了慶祝這幅「全新」的維梅爾畫作,歷代大師畫廊集結了另外60幅荷蘭大師作品,在展覽《楊‧維梅爾:反思》(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中盛大展出。
反思
策展人奈德哈特解釋,展覽空間共包含了九個空間。每個空間分別展示維梅爾當時所處的藝術環境,以及他畫作風格的發展,尤其是和著名的《窗邊讀信的少女》同時期創作的畫作。此外還展出了維梅爾生前的版畫、素描、雕塑,以及古董家具,以展示圍繞著藝術家豐富的藝術薰陶。
奈德哈特提到,17世紀下半葉位於現今荷蘭北部的荷蘭共和國屬於(基督教新教)加爾文主義,相對於荷蘭南部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信仰是羅馬天主教。
維梅爾住在荷蘭北部的台夫特,那裡的繪畫以風俗畫(genre paintings)聞名。在周圍的城市——萊頓、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多特等地的畫家,也都擅長相同的繪畫類型。
奈德哈特接著解釋,過去的風俗畫多半描繪人群。例如,在警衛室裡的士兵們或五至十人的團夥。「但是像這樣描繪單一女性或一對男女:一名男士和一名女士在一起……這種非常聚焦、細膩地描繪室內空間,並帶有一些靜物(元素)的場景……還有敞開的窗戶(多數在左側),這樣的構圖在1650、1660、1670年代都是非常新穎的。」
維梅爾從他的同事那裡汲取了很多靈感,奈德哈特說道。舉例來說,格拉爾德‧特鮑赫(Gerard ter Borch)對維梅爾就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來自台夫特的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同樣也是。維梅爾善於「借用別人的構想……但他卻能將它們以最超然的方式發展出來。因此他勝過其他所有人。他在繪畫的質量以及觀察的敏銳度上都超過了他們。當維梅爾看到一只盤子、一條窗簾、一件女孩的衣裳、她的頭髮,或她的臉,他觀察到的遠比其他人所看到的還要多,而他也能夠透過顏料和畫布把它們描繪出來。」她說。
維梅爾的繪畫風格
《窗邊讀信的少女》這幅畫標誌著維梅爾畫風轉變的重要階段。在此之前,他一直專注在創作歷史畫上,像是以希臘神話為主題的作品《黛安娜和她的同伴》(Diana and Her Nymphs),該畫也在展覽中展出。
不同於卡拉瓦喬,維梅爾的作品多半展現出一股寧靜細膩的藝術觀感。他的許多畫作都是描繪陷入沉思的單一人物。「我們的收藏作品《窗邊讀信的少女》是他發展出新風格的第一步」,奈德哈特說道。她繼續解釋說,他接著開始創作以一至兩位人物的室內場景,將畫面重點聚焦在房間角落或完全落在一位人物身上,像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為了表現出維梅爾繪畫風格的轉變,奈德哈特為這場展覽精心挑選了數件維梅爾於1660年代初期的作品。每一幅畫在風格上都類似於《窗邊讀信的少女》,每一幅皆以一名單獨的女子為重點,並且在畫面左側都有一扇窗戶(不過也偶有例外,像是在《讀信的藍衣少婦》中就看不到窗戶)。
像這樣風格的畫作包含了來自柏林國家博物館的收藏《戴珍珠項鍊的女人》;華盛頓國家藝廊的《拿天平的女人》;以及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的《讀信的藍衣少婦》。
畫中畫
維梅爾的畫中常會重複出現相同的圖案,讓人們在觀看時能夠了解他們的含意。以《窗邊讀信的少女》作為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上有一封信、女孩的倒影和右側的簾幕。展覽中探討了這些圖像的用義。在他許多作品的背景中總會包含另一幅畫,這是維梅爾用來加強畫中信息的手法。
在維梅爾完成《窗邊讀信的少女》後約十多年,他開始創作《站在小鍵琴前的女子》,現在收藏於倫敦的國家美術館。令人驚奇的是,同樣的邱比特也出現在這幅畫的背景中。根據國家美術館的網站,這個邱比特的形象出自於1608年一本書中的插畫,象徵著堅貞不渝的愛。在倫敦的這幅作品中並沒有情書,但卻有一張空椅子,暗示著站在小鍵琴旁的女子正在等待著心愛的人到來,一同創作音樂。
奈德哈特解釋,維梅爾經常在畫面中加入一張空椅子,用來表示女子正在等待或準備迎接一名男士的到來。
在《拿天平的女人》中則出現了另一種類型的背景圖像。在這幅畫中,信仰是畫面表達的重點。一名女子站在窗戶旁的一張桌子前面。在桌上有一個打開的珠寶盒,旁邊還有一條看似十分華麗的天鵝絨。她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手中握著天平,試圖讓它保持平衡,整個畫面非常協調。「若您仔細觀察,您會發現天平是空的。上面沒有任何金子或珍珠」,奈德哈特說。「隨著她平衡空的天平時,或許也暗示著她正在平衡著自己的人生」,奈德哈特補充道。
在這幅畫的背景中則是另一幅《最後的審判》。維梅爾巧妙地運用背景的畫中畫,來再次強調畫面前景所要傳達的概念,即平衡,或許是信仰與世間誘惑之間的平衡。◇
The exhibition: “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 is at the 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 in Dresden, Germany, until Jan. 2, 2022. To find out more, visit Gemaeldegalerie.SKD.museum
展覽《楊‧維梅爾:反思》(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於德國德累斯頓的歷代大師畫廊展出至2022年1月2日,詳細資訊請參閱。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