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畫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的名畫《春》(Spring)描繪了五朔節(Mayday,譯註:慶祝春天的傳統節日)的遊行慶典,畫中漂亮的小女孩、姑娘們捧著色彩繽紛的花束、頭上帶著花圈,從典雅的大理石建築階梯緩緩走下。畫家取材古老慶典主題,重新詮釋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五月一日早晨兒童們到鄉間採花的習俗,並將這個熱鬧場景設在古羅馬時代。這樣的安排暗示了這場慶典的悠久歷史,畫中的建築物、服飾、雕塑,甚至樂器等細節都忠於古羅馬的樣式。
這幅巨型畫作的前景站著一個小女孩,身穿淡藍繡球花顏色的洋裝,吹奏著橫笛。仔細一瞧,會發現這支銀色橫笛的吹嘴看起來像某種小動物的形狀。這樣微小的細節實在太驚人了!阿爾瑪-塔德瑪為何要在這種小細節中投入這麼多心血呢?他是怎麼辦到的?
如果我們將「專心致志」這樣的珍貴天賦投注在細節上,或許就能找到生命的答案。事實上,專注具有療癒、鎮定和啟發的良效。排除外界干擾可以幫助我們見證(如果我們是藝術家,則能記錄下)這個被稱為生活的偉大景象。
細節注入生命力
當我們投入時間欣賞偉大的作品時,自身也會受益。只要細細品味,作品細節中的寶藏就會慢慢顯露出來,回饋給觀賞者。
得獎作家賈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越具體,事物就會變得越加完整。生活就是在細節之中。若將其簡約化,就不會形成共鳴了。恰恰具體才能產生共鳴。」
越忠實地呈現出看似微小的細節,畫作則越真實,也更能增加我們的認同和信任。就好比《春》裡面一個小女孩的腳正好離開地面的姿勢,或者畫中許多人物的姿態和臉上神情。
在描繪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事物時,比如想像的場景或過去的場景等,細節則尤為重要。
為什麼《春》描繪的是古老的五朔節慶典,卻能夠讓我們感到如此生動呢?因為畫家阿爾瑪-塔德瑪自己投入了很多時間,極盡所能地研究了古希臘、羅馬的各種細節。
阿爾瑪-塔德瑪對於古代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是永無止境的。他研究了超過300幅古典時期的建築設計和考古圖畫。他對於正確描繪歷史的誠心投入,提供給觀畫者非常精彩的資訊,像是在《春》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在服飾、樂器、建築等細節中讀到這些資訊。這些總加起來,更讓我們具體地感受到了古代世界可能的景象。
就如阿爾瑪-塔德瑪在1879年《都柏林大學雜誌》報導中說的:「如果你想知道那些希臘和羅馬人長甚麼樣子……來找我吧。我不只可以告訴你我覺得如何,更可以告訴你我所知道的。」
來自造物者之手
在一段網路視頻中,新大師學院(New Masters Academy)的講師格倫·菲爾普(Glenn Vilppu)解釋說:「只有在開始畫後,你才會真的看到一些東西;你覺得你看到了甚麼,你其實不是真的看到了。」
菲爾普談的是深入了解事物以及如何讓技藝和對主題的熱情融為一體;這是一項功課,全心投入在忠實地談論某一主題上,並在過程中揭示出它更深層的原貌——一種美或精隨。
同樣的,我們可以訓練我們的眼睛去觀察大自然中的細節,發現事物的美麗之處。反過來說,這也會促使我們培養對生命和對自然世界更深刻的感動。
在全神貫注研究時,會感到我們的意識似乎能夠轉移到最微小的空間中。身心投入就好似某種形式的禱告,或一種將創作和造物者聖潔化的行動。
根據東正教傳統,藝術的目的就是讚美創世主和創世。在這個概念之上,即使在最小的細節上都能全神貫注地描繪,便是一項神聖的舉動。米開朗基羅曾說:「真正的藝術作品不過是天賜之作的影子。」看到並欣賞自然界的細節是對造物者的崇敬,同時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因此,我們得以回想起創世的輝煌和美好。
達到永恆的耐心
正確處理細節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在描述和觀看這些看似很小的細節時,我們同時也建立起了耐心、毅力、決心和堅如磐石的心。
花時間和力氣找到正確的透視角度和解剖學上手骨結構的恰當比例、觀察並複製餐桌上各種粉粉綠綠的玫瑰花束、了解衣服皺摺從微小到明顯的光影變化等等這些無所不在的細節,不僅能提升我們的技術、加深我們的耐心程度,並且也培養了我們對真實原貌的尊重,教導我們對美的喜愛,從而讓我們更加努力來描繪它。最後,讓我們得以將這種感受傳播出去,和他人產生共鳴。
在當今這個用過即丟、立即滿足的世界中,很容易會以為這種投注是沒有必要的麻煩。如果我們對這些細節的努力沒有獲得認可,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不是。在桑德拉·李(Sandra Lee)、托馬斯·亨特(Thomas Hunt)、湯姆·亨特(Tom Hunt)共同撰寫的書《芭蕾:台上,台下》中,一位舊金山的芭蕾服裝設計師被問道:「為何你要花那麼多時間在戲服的小細節上,即便觀眾們根本就不會看到?」她回答道:「這些舞者們會看到,並且會因此跳得更好。」
也就是說,我們在工作中投入時間和精力,某種程度上都會起到正向的作用。
米開朗基羅曾說:「天才是永恒的耐心。」
細節能啟發
阿爾瑪-塔德瑪這幅巨大宏觀、描寫希臘羅馬生活的畫作吸引了好萊塢的目光,因而深受大眾喜愛。在西席·地密爾(Cecil B. DeMille)1934年的電影《埃及豔后》(Cleopatra)中的部分場景,便是受到這幅《春》的啟發。
當我們花時間把事情做好,不論做的是煮飯做菜、學位考試、照顧別人,或者藝術創作等等事情,都能反過來激發別人,一同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投注心力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時,我們表達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也是對別人,甚至對整個世界極大的關愛。
作者簡介:
瑪莎·薩維茨(Masha Savitz)是一名自由作家和導演,目前居住在舊金山地區。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