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善惡有報

落榜士子痛罵考官 因何轉運金榜題名?

作者:鄭行之
清代梁亯 觀榜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6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自古以來,能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的,可說是鳳毛麟角,而名落孫山的則不計其數。那麼落榜考生這麼多人,有沒有變臉罵考官的?有一個就是以《聊齋志異》名傳千古的蒲松齡,一生中落榜了十幾次,在69歲時寫了《歷下吟》這首長詩,諷刺考生百態,也罵了主考官。落榜士子破口大罵考官之後,也有轉運再登金榜的,是怎樣的「運氣」呢?

我們這裡要跟大家介紹一位名叫張畏巖的人,他是江陰人,學養頗為深厚,文章寫得很好,在當時的讀書人中,名望很高。甲午年(西元1594年),他到南京參加甲午科鄉試。當時,他借住在一座寺廟裡。放榜時,發現自己榜上無名,這讓他錯愕到了極點,也憤怒到了極點,脫口就大罵主考官,瞇目不張眼!不識人才,沒看見他文章寫得有多好!

這時,他看見旁邊一個道士,不知什麼緣故,正牽動著嘴角微微地笑著,這下觸動他崩緊的神經了,張畏巖立刻遷怒於他。

道士等他罵完才說:「相公的文章必定不佳。」

張畏巖一聽,更加生氣了,怒道:「你又沒看過我的文章,怎知寫得不好?」

道士回說:「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罵聲連連,氣也太粗暴,心也不平靜,怎能寫出好文章?」

張畏巖本是個很敦厚的讀書人,平時也很講道理的,這回會這麼失去理性當眾發飊罵人,實在是因為落榜這個打擊太沉重了。其實在罵人時,他內心也有個聲音同時在質問自己:你怎麼了,不能這樣任意罵人呀!這時他聽見道士說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覺地,這一番道理就轉化成他自己內心的聲音了,兩邊發生共鳴了。很快地,他就心服口服,轉而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要考中全看你的命,命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用。所以必須自己去作轉變,去改變自己。」

張畏巖問:「既然是命,又如何改變呢?」

道士說:「 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福分也就不求自來。」

張畏巖說:「我一個窮書生,能做什麼?」

道士接著說:「行善事,積陰德,都出自我們這顆心,常存這樣的善心,功德無量。其中 『謙虛 』這一美德,不需要花錢,實踐起來也相對容易。這次你沒考上,為何不自我反省,反而大罵主考官呢?」

張畏巖立刻醒悟,從此謙虛自持,日日修善積德。過了三年,在丁酉年(西元1597年)的一天夜裡,他夢見自己到了一個高大的殿堂裡,得到了一本考試錄取名冊,裡面有很多空缺,他看了半天也看不懂這些空缺是怎麼回事,就問旁邊的人。

那人回答說:「這是今科考試的錄取名冊。」

張畏巖問:「名冊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空缺?」

那人說:「陰間對那些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每三年要考查一次,一定要能積德而且沒有過失,這冊裡才會有他的名字。你在名冊上看到空缺的,都是本該考中,但三年來,又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在德性上有所缺失而被除名的。」

然後那人又指著一空缺處,對張畏巖說:「你這三年來謹慎自持,把握自己把握得很好,也許可以補此空缺。希望你自愛。」空缺處是第一百零五名。

放榜時,張畏巖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由此看來,人說舉頭三尺必有神明,這是真實不虛的。而所謂趨吉避凶,必然得由我們這顆心做起,我們必須常存善心,篤行善行,虛心屈己,不去得罪天地鬼神,且所作所為得到天地鬼神的讚許,方才有受福之餘地。而那些氣勢很盛或驕傲自滿的人,福分必然不能長久。

稍有識見的人,必然不會做一個心胸器量狹窄的人,那等於是把福分拒於門外。何況謙虛能讓人受教,因而受益無窮,讓人得以無所滯礙往前行,對有心修業立功名的人更是不可少的。

古語也有這樣說的:有志於功名的人,必能得到功名;有志於富貴的人,必能得到富貴。凡人要問:這怎麼可能呢?一生行善積德改變自己命運的明朝進士袁了凡有這樣的體悟:

人如果有志,就像樹木之有根。在立定功名富貴志向時,同時虛心內省,念念都能謙虛自持,先他後我,處處都給人行方便。能做到這樣,自然感動天地。天地神鬼考核人之德而決定人的福報,這就等於命運的福報由自己來決定了。

孟子曾對齊宣王說:大王愛好音樂,但是大王只是個人喜好音樂,個人在追求快樂而已。如果喜好到了極點能與民同樂,大王與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能不強盛起來嗎!求科考功名也是這樣,如果能把得功名之樂的心推廣到積德為眾人行善造福上,並且盡心去做了,那麼自己的命運與福分,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了!

資料來源:《了凡四訓》

@*#

-點閱【善惡有報】故事-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連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
  • 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
  • 鳥兒為何來到他們身邊?真有因緣嗎?(孫明國/大紀元)
    看看這些故事,想想世間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聚首,像不像是恩與債的交會呢?施恩與欠債都有報!萬物有靈,受人之恩湧泉相報。當下的善緣來自過往善行的善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