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中,琴居首位,有君子養德於琴的說法。班固曾說:「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嵇康也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就是說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最能表現君子德行操守的樂器。
伏羲氏做琴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屬於八音中的絲,也稱瑤琴、玉琴、絲桐。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後來周文王、周武王增加了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恩,所以古琴又稱七弦琴。
古琴出自聖人之手,文獻記載有伏羲造琴、神龍作琴、黃帝製琴、虞舜造琴等說法。上古時,伏羲來到西山桐林,見到被祥雲所託鳳與凰,翩翩降落於一棵梧桐樹上。因鳳凰是通天應地的百鳥之王,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於是伏羲認為,鳳凰降臨之木必是神靈之物,於是斫桐樹製成了古琴,據說伏羲琴的琴音有一種神祕超能力,可支配萬物的心靈,使人心定神安。
小小古琴,竟有宇宙之氣象
按照中國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小小古琴,其構造竟有宇宙之氣象,符合天地的陰陽五行。
古琴的每一處都與天地相合。弧形的琴面代表天,平坦的琴底代表地,對應「天圓地方」之說;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有365天;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加一閏月;琴身前廣後狹,象徵尊卑有序;琴面以屬陽的桐木製作,琴底以屬陰的梓木製作,取陰陽調和之意;琴面鑲以架設琴弦的硬木,叫岳山,琴底掏有兩個音槽,大的稱龍池,象徵八面來風,小的稱鳳沼,象徵四氣應和,正所謂「有山有水有龍有鳳」的好風水。
古琴內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外合宮、商、角、徵、羽五音,象徵君、臣、民、事、物,七根弦都有深意。一弦最大,用八十一絲,屬土為宮,土星分旺四季,聲沉而尊,故曰為君;二弦用七十二絲,屬金為商,弦金星應秋之節,能決斷,故曰為臣;三弦用六十四絲,屬木為角,弦木星應春之節,為之觸地出,故曰為民;四弦用五十四絲,屬火為徵,弦火星應夏之節,萬物成美,故曰為之事;五弦用四十八絲,屬水為羽,弦水星應冬之節,聚集清物之相,故曰為之物;六弦文聲是文王所加,主少宮,文星柔以應剛;七弦為武王所加,武聲主少商,武星剛以應柔。
古琴音色是對天道、地道及人道的尊崇
古琴音域寬、音色深沉,餘音非常悠遠,它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古琴的音色體現了宇宙的陰陽法則,也體現了對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尊崇。
泛音也稱「天聲」,仿若天籟之音的幽雅、飄逸。古人常彈琴以敬天事神。傳說堯帝在位時,曾向上天祈禱,神靈顯現後,告知堯帝有洪災將至,命堯救濟民眾。為表達對神靈護佑的感恩,堯帝作琴曲《神人暢》以祀天神,展現了神的無所不在,讚頌神的慈悲。
散音,別稱「地聲」,如鐘磬之音的渾厚、深沉,是散音。古人敬畏自然,尊崇厚德載物的大地,崇尚豁達的胸懷,認為唯高山、流水不能表達自己的心境,所以琴曲中多有對自然的描摹。
按音,別稱「人聲」,好似人的輕唱,委婉而細膩。人生於天地草木之間,奔波於紅塵之途,覺悟世事的滄桑無常,便會寄意微茫,尋求超脫塵世的大道。
傳統的古琴為何彈奏聲音不大
古時琴弦以絲製成,一般是蠶絲,也有用羊腸的。中共篡政後破壞傳統文化,「文革」之後會彈古琴者全國已不足百人,會做絲弦的人就更少了,於是改用鋼絲或尼龍弦做古琴,但傳統文化中所有關於古琴的審美,其實都是建立在絲弦的基礎上。
以純絲弦彈奏的傳統古琴,音色含蓄內斂、平和清靜。因為古代的生存環境沒有現代的嘈雜,人心也安定,所以那時也不覺得古琴音量小。而且,彈琴所傳達的情感往往只為「悅己」,只有彈琴者自己才能感同身受。
現代人可能會疑惑,彈琴者何不選擇一種又「悅人」又「悅己」的樂器呢?這是因為彈奏古琴更在於「修德」,所謂「音正而行正」,就是說通過琴音來歸正人的品行。與現代宣洩情感的表演音樂完全不同,古琴音不張揚,曲調歡快而不失儒雅。
中國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中,琴居首位,有君子養德於琴的說法。班固曾說:「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嵇康也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就是說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最能表現君子德行操守的樂器。
古琴不只是一種娛樂,自古講琴道,琴道絕不是簡單的彈琴技巧方法,而是向道之人對生命的正悟在古琴上的投射。在古代,不是所有音樂都可稱為樂的,音樂分為聲、音、樂三個層次。可以發出聲響的叫「聲」,如各種聲響,流水聲、鳥鳴聲等等,有音律節奏的稱為「音」,但只有能夠滌除雜念私慾、陶冶性情的音,才會稱之為「樂」。
孔子以琴音退敵
孔子認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被孔子編入六藝中「禮」之後的第二位。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理念,孔子對韶樂情有獨鍾,他曾終日彈琴演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甚至夢中都在反覆吟唱,以至「三月不知肉味」。
歷史上有孔子「彈琴而歌」解危於困厄的故事。傳說魯國權臣陽虎一直為宋人所嫉恨,孔子路過宋國匡城時,因相貌與陽虎相似,被當地人誤認為陽虎。於是身披盔甲、手持兵器的士兵們包圍了孔子師徒,將他們圍困了五天。弟子子路想用武力來解決,孔子制止了他,讓子路彈琴而歌,自己則坐在地上相和。三曲過後,匡人想到,如此心平氣和的彈唱定不是陽虎所為,必是認錯人了,於是士兵解甲散開。
孔子以琴音退敵,從容平息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惡戰,面對刀劍相逼,彈琴者的閒靜與不阿,使彈出的琴曲消除了敵人的負面情緒。
古時學琴沒有等級劃分
古時學琴沒有等級劃分,不是考過了十級就被認為琴彈得好。好的古琴演奏,只達到技巧純熟是不夠的,必須由術入道,淨化自我,修養身心,用心感受萬物,才能領悟琴道之妙絕。
伯牙拜成連為師,學琴三年,雖技藝嫻熟,卻始終不達妙境,成連便說自己的老師在東海,帶伯牙去了東海蓬萊山。他讓伯牙留在山上練習,說自己去迎接老師,就撐船而去,再沒有回來。伯牙獨自在山上待了十天,周圍一片寂寥,無奈和愁悶中,伯牙忽然間聽到了一種來自天地的壯闊聲音,不禁由感而發,即興彈了一曲。感慨道,原來成連已帶他見到了老師,這老師就是自然萬物。
德不在手而在於心,樂不在聲而在於道,與天地相應才可以感天地之和、探神明之妙,好的修為加上嫻熟的技藝,才有可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為古琴不是簡單的娛樂項目,它完全超越了一般音樂表演,所以對彈琴時間、地點、場地、環境以及心境,都有許多表面形式的要求,有「六忌、七不彈」之說。「六忌」是大寒、大暑、大風、大雨、迅雷及大雪六種時節氣候,「七不彈」指:聞喪者、奏樂時、事冗時、不淨身、衣冠不整、不焚香及不遇知音七種情況,都不是彈琴的良時。
明白了傳統文化中古琴的內涵,才發現彈琴沐浴靜心、選擇優雅安靜的環境,然後正襟危坐、收心入靜,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啊。
古琴為什麼可以治病?
古琴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調節身體,古有「一曲終了,病退人安」的說法,那古琴為什麼可以調病呢?
《左傳》中說,音樂像藥物一樣,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中國有「五音療疾」的理論,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商為金音通於肺,羽為水音通於腎,通過五音調節五行及陰陽的平衡,就可以達到修身養性和身體康健。
因為聲音是一種波的震動,波也是物質,肯定會對人體發生作用。清微淡遠的古琴之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其無過無不及的風格與傳統養生觀是一致的。中正平和的琴音,能調理五臟六腑,如果驅除了負面情緒,人就會感到安靜放鬆、神清氣爽。白居易曾讚歎古琴:「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淡節稀聲不多。融融洩洩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
由此也可明白,現代派無調性的搖滾樂、重金屬等為什麼會使聽眾感覺刺耳呢?就因為它排斥音樂調性、旋律等傳統元素,與宇宙的諧和相對立,聽之自然於身心無益啦。@*#
參考資料:
蔡邕《琴操》
《史記‧樂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