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西班牙敘事連環畫之祖《浪子回頭》傳奇收藏史

穆里羅《浪子回頭》系列修復完成 睽違三十年盛大展出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的作品《浪子歸來》(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細部,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font print 人氣: 110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西方藝術中,聖經《浪子回頭》(Prodigal Son)的故事可說是最經典的創作取材,這是關於一個敗家子犯錯、悔改而後受到寬恕的故事。

在17世紀的西班牙,這種描述聖經故事的繪畫通常都以單幅作品呈現,很少有完整的敘事畫系列(譯注:類似連環畫的形式)。直到了1660年代,著名畫家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完成了由六幅畫組成的《浪子回頭》系列後,將系列組畫的形式帶入高峰。

這六幅作品的修復工程從2012年開始,一直到2018年才完成。並且是三十年來首次全數到齊,在愛爾蘭國立美術館的特展《穆里羅:浪子回頭金不換》(Murillo: Prodigal Son Restored)中展出。這場展覽由奧菲·布雷迪(Aoife Brady),以及繆恩·萊登(Muirne Lydon)策劃,他們分別為該美術館的西班牙及意大利藝術策展人,以及該畫修復工作的負責人。

多虧了這次的修復工作,讓我們在展覽中得以深入了解畫家穆里羅的創作過程。此外,一些受到《浪子回頭》系列啟發的其他歐洲地區作品,像是法國藝術家雅克·卡洛特(Jacques Callot)的蝕刻畫,和德國文藝復興大師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的雕刻作品,也都同台展出。

這場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1月10日,之後便會全球巡迴展出,第一站將在美國達拉斯的梅多斯博物館(Meadows Museum),時間將隨後公布。

塞維利亞畫家之首

穆里羅(1617–1682年)出生於西班牙的塞維利亞(Seville),一生約四十多年都待在家鄉。儘管曾未離開西班牙,也鮮少離開塞維利亞,他卻接觸了不少其它歐洲地區的文化。因為穆里羅時代的塞維利亞是一個活絡的商業城,常有外國商人來訪,他們之中很多人後來都成了他的贊助人。

Auguste Blanchard fils aîné的作品《穆里羅》,根據畫家的自畫像製成,約1842年。蝕刻與雕刻;37.94 x 27.94公分。約翰·亨利·萊特太太(Mrs. John H. Wright)於1946年贈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領域)

有趣的是,穆里羅的名氣是在天災期間傳開的,當時的塞維利亞遭受著瘟疫和饑荒的肆虐。許多藝術家,包含法蘭西斯科·德·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等紛紛逃到馬德里宮廷。因為穆里羅的贊助人多為外國人,基本上不受瘟疫影響,因此他選擇繼續在城中工作,逐漸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畫家。

《浪子回頭》故事

《浪子回頭》是一部關於改過自新的經典寓言故事。有一天,年輕的次子去見父親,要求提早取得他將繼承的財產。在拿到他的那份家產後,沒多久這位年輕人就帶著自己所有的家當,離開家鄉遠走高飛。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獲得他的家產》(The Prodigal Son Receiving His Portion),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Sir Alfred)和貝特夫人(Lady Beit)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Beit Collection.)。(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啟程》(The Departure of the Prodigal Son),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在新的國度裡,他過著放蕩的生活,把財產花得一乾二淨。很快地,那裡開始鬧饑荒,可憐的年輕人身無分文,只好找工作求生。他因此成了養豬場的工人,在那裡他開始感到懊悔。現在的他窮到甚至連豬吃的食物都羨慕。他回想起父親:在家裡甚至連僕人都衣食無虞。他決定回家並謙虛地承認自己的愚蠢。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的宴席》(The Prodigal Son Feasting),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遭人驅趕》(The Prodigal Son Driven Out),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養豬》(The Prodigal Son Feeding Swine),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回到家,年輕的次子受到父親出門熱情地迎接。他承認自己的過錯違反了天道,使父親蒙羞。他接著要求自己僅能被視為父親的下人對待。但開心的父親立刻命令僕人為兒子整裝,料理最肥的小牛肉,開筵慶祝兒子的歸來。他的兒子曾經迷失,但他已找到了回家的路。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歸來》,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當大兒子從田裡工作回來聽說了一切,頓時心生妒嫉。他質問父親,為何他作為一個忠誠勤奮的兒子,卻從沒有被這樣獎勵過。父親僅告訴他,他們原先都是一起的,只要是父親的就是兒子的。

藝術上的突破

穆里羅對整個浪子寓言的描繪,開創了西班牙敘事繪畫的先例。這不僅是西班牙藝術史上首次將這個故事完整描繪出來,其中更有兩個場景此前從未出現在當地藝術家的畫布上——《浪子的宴席》(The Prodigal Son Feasting)和《浪子遭人驅趕》(The Prodigal Son Driven Out)。因為塞維利亞的居民「十分重視文明禮儀,抑制公然的和青春莽撞的表現」,策展人布雷迪在展覽刊物上解釋道,在西班牙人看來,這些場景是不得體又粗俗的。

展覽同名出版物《穆里羅:浪子回頭金不換》介紹了穆里羅的《浪子回頭》系列畫,包含修復過程紀錄。(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儘管多方揣測,目前仍沒有相關證據顯示這組畫曾公開展示過,甚至連原先畫的贊助人都無人知曉。不過從當地對這兩個放蕩場景的高度敏感來看,學者推測這位贊助人應該不是當地人。

儘管如此,還是有專家認為這位贊助人和塞維利亞多少有些關係,因為這組畫在當地文獻中很常被提及。根據《愛爾蘭藝術評論》雜誌(Irish Arts Review),部分專家認為有可能是穆里羅的朋友兼贊助人——塞維利亞的貴族米格爾·德·馬納拉(Don Miguel de Mañara)根據自己的故事請穆里羅畫的。馬納拉年輕時過著相當糜爛的生活,後來痛改前非,奉行勤儉生活並在當地建了一間慈善醫院,還請穆里羅協助醫院的裝飾。

穆里羅的這系列畫作,場景設在17世紀的塞維利亞,為觀眾營造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西班牙版聖經故事。像是在《浪子獲得他的家產》(The Prodigal Son Receiving His Portion)這幅畫中的皮椅,以及之後宴席場面的碗、水壺等都是非常西班牙風格的金屬製品。甚至連浪子餵養的豬都是當地原生的伊比利亞黑豬,這種豬至今仍是當地用以製作非常著名的伊比利亞火腿(jamón ibérico)的品種。

《浪子養豬》畫面細部,不僅展現了浪子真心懊悔的神情,也在細節中加入了一點西班牙元素:伊比利亞黑豬。(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浪子的宴席》畫面細部,浪子享受著美酒、女人和樂聲。(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穆里羅的敘事繪畫工夫是無師自通的。根據策展人布雷迪,穆里羅是從西班牙戲劇中汲取了靈感:像是羅培·德·維加(Lope de Vega)1604年的劇碼《敗家子》(El Hijo de Pródigo)和荷西·德·瓦爾迪維埃爾索(José de Valdivielso)於1622年為該寓言故事所編的劇本。

此外,當時的西班牙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Spain)恰巧獲得了大量重要的歐洲藝術品,特別是北方文藝復興(Northern Renaissance)的作品。其中有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對穆里羅創作《浪子回頭》系列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分別是德國大師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的雕刻作品和法國藝術家雅克·卡洛特(Jacques Callot)的十幅蝕刻版畫。

「雖然穆里羅從未離開西班牙,但他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並向外國取經的藝術家,而且他還能將不同傳統和藝術形式的故事,融入當地脈絡後再重現」,布雷迪在展覽手冊中寫道。

在處理這部寓言的繪畫時,穆里羅加入了自己的補充和詮釋。在展覽手冊上羅列了幾個例子。例如,他在前兩幅畫中,也就是獲得財產和離開家鄉的兩個場景裡,加入了浪子的母親和姊姊。在聖經故事中,卻沒有提到母親和姊姊。

在《浪子啟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長子不屑的表情。穆里羅在這個場景中加入了母親和姊姊,這在聖經原著中沒有提到。(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在《浪子的宴席》這幅畫中,會發現浪子頹靡的行為看似有所保留,「受到17世紀西班牙禮節觀念的影響,穆里羅在處理聖經中這個狂蕩的場景時,也使用了不同於一般的溫和手法」,展覽手冊如此解釋道。同樣的主題在歐洲其它地區,尤其是荷蘭和法蘭德斯畫派的作品中,通常將其表現地更為直白。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的宴席》,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羅的作品《浪子遭人驅趕》,1660年代。油彩、畫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爾弗雷德爵士和貝特夫人提供,1987年;貝特收藏。(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接下來,穆里羅在《浪子遭人驅趕》中描繪出浪子意識到了自己的墮落。在這一幕中,浪子從妓院被趕了出來;同樣地,聖經中也沒有這一段。手冊還提到,畫家在背景中加入了拉皮條客的老太太,這在西方藝術中極為罕見。「她的存在可說是這位年輕人生命的轉捩點,也就是浪子在物質和肉體上的享樂頓時幻滅,驚覺到自己的錯誤,這也是悔過自新前所必經的過程」,展覽手冊如此說明。

在系列畫的最後一幕《浪子歸來》(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中,則和聖經原著有較大的不同;這一幕並沒有表現出大兒子的不滿。

辛苦尋回《浪子歸來》

穆里羅畢生僅繪製了兩組系列畫,而《浪子回頭》便是其一,也是唯一現存完整的系列。至於這組罕見的西班牙畫是如何跑到愛爾蘭的,則又是另一個精彩的故事,同時也證明了它是如此地深受歡迎與歷久不衰。

感謝達德利伯爵(Earl of Dudley)無比的付出,使我們今天有幸看到穆里羅這套敘事畫系列的全貌。1867年,這位英國紳士從西班牙政治家和商人何塞·德·薩拉曼卡·馬約爾(José de Salamanca y Mayol)那兒買下了《浪子回頭》系列中的五幅畫。隨後,伯爵便著手尋找最後的第六幅,以完成整組系列:《浪子歸來》。

《浪子歸來》畫面細部中,表現了家人團聚的溫馨場景。(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這幅《浪子歸來》並不簡單,曾經被許多知名的西班牙收藏家取得並珍藏。最後一位在西班牙的主人是西班牙王后伊莎貝拉二世(Queen Isabella II of Spain)夫婦,他們於1856年將其送給了教宗庇護九世(Pope Pius IX)。

在和梵蒂岡一系列的談判協商後,達德利伯爵終於得以實現他的願望:1871年,他以高昂的代價,包含兩幅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畫作——安傑利科修士(Fra Angelico)的作品《聖母與聖多明尼克和聖凱薩琳的榮耀》(Virgin in Glory With Saints Dominic and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和波尼法齊奧·委羅內塞(Bonifazio di Pitati)的聖家族畫像——外加2000拿破崙法郎金幣(gold Napoleon),買下了該系列的最後一幅畫《浪子歸來》。

貝特收藏

1896年,黃金與鑽石巨頭阿爾弗雷德·貝特(Alfred Beit)買下了這組系列。隨後,他的姪子阿爾弗雷德·萊恩·貝特爵士(Sir Alfred Lane Beit)繼承了該畫,為了在家中擺入這組畫,他先後改建了在倫敦的肯辛頓宮花園大宅(Kensington Palace Gardens)和愛爾蘭威克洛郡羅斯伯拉別墅(Russborough House)的房間。

貝特家族十分珍愛這組畫。他們在1987年將其贈送給了愛爾蘭國立美術館,連同諸多無價名畫,包含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和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的作品,唯獨要求穆里羅的這組畫,每年夏天(直到2002年)都要回到貝特家族在羅斯伯拉別墅的家中。

有著350多年的歷史,穆里羅的《浪子回頭》系列畫具有極其豐富的故事性,至今飽受大眾喜愛。在這些畫作中,穆里羅展現了寓言故事和視覺敘事的感染力,證明了這個故事是超越信仰、時間和地點的。

更多關於展覽《穆里羅:浪子回頭金不換》(Murillo: Prodigal Son Restored),請參考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 波寧頓未滿26歲就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僅10年的時間,且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