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8月26日訊】
一、關於三峽大壩工程變形的闢謠與再闢謠
2019年7月1日冷山在網上發布一條信息「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並附上兩張不同年份拍攝的三峽大壩谷歌衛星圖片。即刻三峽大壩的變形、工程質量、安全問題在網路上引起熱烈的討論。
當天晚上《大紀元》記者來電採訪,筆者告訴說,三峽大壩確實發生了變形,並且還有位移。在回答美國之音主播雨舟的關於谷歌衛星照片時,筆者回答說:不用看衛星照片也知道三峽大壩變形的事實。三峽大壩的工程質量問題、三峽大壩的安全問題,一直是筆者所關注的。早在2002年、2003年筆者就寫過幾篇文章,論述過三峽工程的這些問題,包括三峽大壩變形、位移和滲漏等問題,當時沒有引起很多的關注。
7月2日晚,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局樞紐運行部主任專業師曹毅告訴澎湃新聞:「大壩運行很正常,你放心。」曹毅說,谷歌地圖顯示的三峽片區的地形,經常會出現不準確的地方,因為「坐標被處理過的」。曹毅說,他和一些同事昨天也注意到了這條傳言,「當娛樂新聞看了」,未予理會,他表示自己每天都在三峽大壩工作,如果真的出現肉眼可見的變形,肯定會被發現。7月3日,澎湃新聞致電中國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稱,7月2日已注意到此傳言並向領導作了反映,目前三峽大壩未出現變形。該公司另一位負責媒體聯絡的人士也表示,此消息為謠言。7月2日,澎湃新聞記者查詢騰訊地圖的衛星圖,其顯示三峽大壩壩體並未出現扭曲或變形。以上報道均來自7月3日澎湃新聞發布的《三峽集團專家闢謠「大壩變形」:谷歌衛星圖因算法會有偏差》報道。中國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否認三峽大壩發生變形。「大壩變形」就成為一個謠言。
7月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博號發布了最新的三峽大壩衛星圖,聲稱經高分六號衛星親測,證實三峽大壩沒毛病!高分六號是一顆低軌高分辨率的光學遙感衛星,其圖像數據主要應用於農業、林業和減災業務領域,兼顧環保、國安和住建等應用需求。高分六號衛星於2018年6月2日發射,2019年3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用最新的高科技坐實了「大壩變形」是一個謠言。故事本來應該到此結束了。
7月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三峽小微」(ID: ctgxiaowei)發布消息,承認三峽大壩有變形,但是解釋說,三峽大壩處於彈性變形,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之內。
真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三峽小微」發布的這條消息,對三峽集團專家關於「三峽大壩變形」的闢謠進行了再闢謠,由此廣大民眾因這些互相矛盾的信息而陷入更大的恐慌之中。
筆者以為,對於三峽大壩是否變形這個問題的判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三峽大壩是否發生變形?
第二層次:如果第一層次的問題得到確認,之後的問題是變形多大?什麼性質的變形?
第三層次:三峽大壩的變形是否在設計允許範圍之內?(前提是先公開設計允許的範圍)
7月2日晚,三峽集團三位工作人員,包括樞紐運行部主任專業師曹毅,都否認了三峽大壩發生了變形。7月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三峽小微」卻承認三峽大壩發生了變形。為什麼同是三峽集團的「三峽小微」要否認幾天前由本公司另外幾位工作人員提供的信息?至今筆者也無法理解三峽集團的這個行為,先是否認三峽大壩發生了變形,然後又承認三峽大壩發生了變形。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記得2002年黃曆新年,記者趙世龍得到機會進入三峽大壩工地,見證三峽大壩有幾千條裂縫的事實,並將三峽大壩的工程質量問題公開揭露。三峽大壩出現幾千條裂縫這條消息能夠被暴露出來的背後,很可能是三峽總公司領導層的權力交替,新一屆的領導不願意為老一屆的領導背三峽大壩工程質量問題的黑鍋,所以有意安排,將三峽大壩出現幾千條裂縫的消息透露出來。那麼這一次,三峽集團先是否認了三峽大壩發生了變形,然後又承認三峽大壩發生彈性變形,葫蘆裡到底賣的又是什麼藥?
二、靠院士的擔保能消除百姓對三峽大壩安全問題的擔憂嗎?
2019年7月9日央視財經記者專門採訪了工程院院士陳厚群。陳厚群是第三任三峽工程質量檢查組組長。他1950年進入清華大學土木系學習,1952年赴蘇聯留學,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李鵬當時正好也在該大學學習,並擔任中國留蘇學生會主席。陳厚群於1956年在莫斯科動力學院入黨,1958年回國。1994年陳厚群參加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工作,當時負責三峽工程質量檢查的是錢正英和張光斗。1995年陳厚群當選工程院院士。筆者曾撰文指出,李鵬推動三峽工程上馬,無論是在行政管理層面還是在工程論證層面,靠的都是留蘇派(包括留學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三峽工程是培養兩院院士的搖籃。
陳厚群在採訪中先重複了「三峽小微」公布的信息:「從監測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4月,三峽大壩壩基累計垂直位移在1.45mm~26.69mm之間,壩體沉降趨於穩定,蓄水前後沒有明顯增加;壩基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0.24 mm~4.63mm之間,蓄水前後壩基位移變化多在1.0mm以內;壩頂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間。陳院士介紹,這符合規律並且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然後陳厚群解釋說:任何結構受力以後,就會產生變形,除非結構是絕對鋼性的。大壩隨著水位及溫度變化,產生正常的變形,這完全符合規律。水位高了它就向下游變形就多,水位低了就回去一點。因為它基本上是處在彈性範圍以內。
冬天氣溫冷的時候,壩體收縮的時候它就會向下游變位,夏天氣溫高的時候就會向上游變化,這個也是完全正常的,它是周期性的。
必須指出的是,陳厚群也承認三峽大壩發生了形變。對第一層次的問題「三峽大壩是否發生變形?」陳厚群予以承認。他重複了「三峽小微」已經公布的數據,算是對
第二層次問題的回答。對於第三層次的問題陳厚群說「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但是沒有公布設計允許的範圍。
「三峽小微」說「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與「三峽小微」不同的是,陳厚群說「它基本上是處在彈性範圍以內」。陳厚群所說的「它」,沒有確定到底是三峽大壩還是組成三峽大壩的幾十塊壩塊。
「三峽小微」的「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與陳厚群院士的「它基本上是處在彈性範圍以內」,這兩句話,乍聽起來沒有兩樣,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工程可行性論證、工程質量評估中所使用的語言,與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雖說一樣,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比如「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說:三峽工程的泥沙淤積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如果三峽工程的泥沙淤積問題是一個一般的問題,它是可以解決的。但是正因為三峽工程的泥沙淤積問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問題,所以它是難以解決的,起碼現在還沒有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同理,它基本上是處在彈性範圍以內,這句話也應該這樣理解:在一般情況下,三峽大壩壩體或者大壩的壩塊變形是在彈性範圍以內。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三峽大壩壩體或者大壩的壩塊變形已經不在彈性範圍以內了。或者說,三峽大壩的一些壩塊的變形是處在彈性範圍以內,另外一些壩塊的變形不處在彈性範圍以內,那麼三峽大壩的變形根本不可能是在彈性範圍以內了。陳厚群對「三峽小微」的「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又進行了實質性的修正。
到這裡先小結一下:中國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先是通過曹毅等三個員工否認三峽大壩發生變形,「大壩變形」就成為了一個「謠言」。後來又經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高分六號衛星照片,證實「三峽大壩變形」確實是個「謠言」。幾天之後形勢逆轉,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三峽小微」公布了部分監測數據,承認三峽大壩變形,但是說「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又是幾天之後,工程院院士陳厚群出面重複了「三峽小微」公布的部分監測數據,指出「它基本上是處在彈性範圍以內」。否定之否定,否定再否定,三峽工程問題不但是工程技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更是哲學問題。
話說回來,這一次只有陳厚群一個院士出來為三峽工程質量背書,相比之前,真是勢單力薄。
記得2002年黃曆新年,記者趙世龍在三峽大壩工地拍攝到三峽大壩出現裂縫的照片,然後在《南風窗》上發表了《為了三峽大壩不留隱患》的報道,第一次將三峽工程的質量問題暴露給公眾。三峽大壩出現裂縫的消息傳播開來。當時出來為三峽工程質量的背書起碼有六位院士(包括在這之後成為院士的),他們是:錢正英、張光斗、潘家錚、陸佑楣、張超然和鄭守仁,陣容非常龐大。他們的辯解是,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出現裂縫是正常的,不出現裂縫才是不正常的。中國的一句成語是「三人成虎」。現在六位院士出面說三峽大壩出現裂縫是正常的,還有誰敢不相信?還有誰能不相信?
後來真正打這六位院士臉的,是從三峽工程傳來的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2006年4月10日新華社發布題為《三峽3期工程總體質量優良 右岸大壩無裂縫創奇蹟》的報道:「日前,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第15次到三峽工地現場檢查。專家組認為,三峽三期工程施工質量完全處於受控狀態,左岸機組安裝和地下廠房開挖質量很好,右岸大壩沒有裂縫創造了世界奇蹟。」當時擔任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的是潘家錚。2006年潘家錚見證三峽工程右岸大壩無裂縫、創奇蹟的事實,實際上是否定了2002年六位院士、包括潘家錚本人,說什麼「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出現裂縫是正常的,不出現裂縫才是不正常的」,為三峽工程質量問題背書,欺騙中國百姓的事實。
劉崇熙與汪在芹在《壩工混凝土耐久壽命的現狀和問題》一文中指出:「我國工程界普遍認為:混凝土沒有不裂縫的,裂縫是混凝土的常發病。這些錯誤認識,導致工程隱患叢生。」可謂一言中的。
三、三峽大壩質量不好的原因是為了創造一項世界紀錄
劉崇熙是全國政協委員,通過錢偉長將他關於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只有五十年的信交給了江澤民,江澤民又將此信轉給李鵬。李鵬以他在豐滿水電站當過幾年廠長和總工程師的經歷,說豐滿大壩的使用年限已經超過了五十年是個客觀事實,駁斥劉崇熙的觀點。李鵬退居二線幾年之後,豐滿大壩先是重修、後又被拆除、重新建造的事實,否定了李鵬的觀點。但是中國的一些民眾還是喜歡相信,三峽工程是利在千秋,或者三峽大壩一萬年也不會倒的說法,畢竟人們為三峽工程的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
一些網友問:為什麼美國胡佛大壩的使用壽命是二百年而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只有五十年?
除了胡佛大壩與三峽大壩在結構上的不同外,劉崇熙指出了關鍵原因,第一是水泥的質量,採用波特蘭水泥,若外摻火山灰時,則同時補鈣;第二是選用低水灰比和較富的水泥用量;第三是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的溫度處理,強化冷混凝土澆築和壩塊冷卻,最後是採用加氣-減水劑技術。根據劉崇熙的文章,胡佛大壩的混凝土總方量為248.5萬立方米,這248.5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築是在1933年6月到1935年3月這21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的。除了採用冰水攪拌水泥,還在壩塊中預埋了冷卻水管進行溫度處理。首席工程師弗蘭‧克羅的雕像就坐落在胡佛大壩旁,他對胡佛大壩的工程質量承擔全部的責任。這是胡佛大壩使用壽命二百年的根本保證。請問,誰對三峽工程的決策承擔責任?誰又對三峽大壩的工程質量承擔全部責任?
在《百度百科》中有《三峽工程的世界之最》這一詞條,其中第五個世界之最是「三峽工程2000年混凝土澆築量為548.17萬立方米,創造了混凝土澆築的世界紀錄」。原本三峽大壩也準備向美國的胡佛大壩學習,採用冰水攪拌水泥,在壩塊中預埋了冷卻水管進行溫度處理(參見:簡興昌、范五一、黎汝潮:三峽大壩採用軟冷卻水管的研究),但是為了創造了混凝土澆築的世界紀錄而放棄了。
在這次關於三峽大壩變形的討論中,筆者十分感謝一些三峽大壩建設的參與者,他們勇敢地站出來,用自己親身的經歷來揭露三峽大壩的建設質量問題,偷工減料、層層轉包等。如親自參與三峽大壩施工監理的劉姓工程師告訴大紀元,三峽大壩在施工澆築混凝土過程中曾出現嚴重質量事故,但消息被國務院三峽領導小組封鎖。過去透露出來的消息如今得到了證實。
現在回頭來看2002年趙世龍在《為了三峽大壩不留隱患》一文中有這麼一段文字:「一名施工員告訴記者,出現裂縫的原因是,『原來每個(澆築)工段與工段間的隔板材料出了點問題,可能下面的基礎還出了點問題……』」。既然三峽大壩是層層轉包的,那麼很可能是按壩段與壩塊(下面還要談到)層層轉包下去的,在兩個壩塊的接縫處,就是兩個承包商之間的銜接處,是一個兩不管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地方。
當年張光斗給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郭樹言寫信,談到質量問題:「關於三峽工程的質量問題,我們的質量檢查報告寫得比較客氣,主要是怕人家攻我們。質量一般,這要說清楚,不是豆腐渣,但也不是很好。關鍵是進度趕得太快。」以前看不懂「關鍵是進度趕得太快」這一句話,現在看懂了,趕進度就是為了創造了混凝土澆築的世界紀錄。
胡佛大壩的248.5萬立方米混凝土量,花21個月時間內完成;三峽工程2000年混凝土澆築量為548.17萬立方米,相當於花一年的時間建造了兩個多胡佛大壩。厲害了,我的國!這也是張光斗所說的,為了創造世界紀錄,為了趕進度,而犧牲了工程質量。
四、三峽大壩的壩段與壩塊
三峽大壩的功能壩段從左到右布置如下:通航建築物壩段、左岸廠房壩段、泄洪壩段、右岸廠房壩段(後再增加右岸地下電站)。
——通航建築物壩段包含船閘與左岸1至18號非溢流壩塊(含升船機和臨時船閘);
——左岸廠房壩段包含左岸1至14號廠房壩塊及對應電站廠房(共14個壩塊,對應14台發電機組);
——泄洪壩段由23塊泄洪壩塊組成;在左岸廠房壩段與泄洪壩段之間是左導牆壩塊及左導牆;
——右岸廠房壩段包含右岸15至26號共12個壩塊,對應12台發電機組與右岸非溢流壩段1至7號壩塊。泄洪壩段與右岸廠房壩段之間是右縱壩段。
三峽大壩由幾十個獨立的壩塊組成,壩塊與壩塊之間進行接縫處理。所以,每一個壩塊可能有彈性變形,比如受溫度影響、水壓力影響的變形;但是三峽大壩整體不存在彈性變形,因為大壩不是一個整體結構,壩塊與壩塊之間是靠接縫連接的。
三峽大壩由幾十個獨立的壩塊組成,壩塊是擺在基岩上,依靠自身重量來保持穩定。指出這一點的不是筆者,而是原三峽集團的老總曹廣晶和三峽集團的總工程師、工程院士鄭守仁。曹廣晶和鄭守仁都說,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即每個壩塊都可以依靠自身重力來保證穩定性。
五、三峽大壩的位移、變形和滲漏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三峽小微」提供的三峽大壩監測數據如下:
三峽大壩2006年全線擋水、2010年至2018年連續9年蓄水至175m水位運行,運行以來的監測資料表明:各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工程運行安全可靠。大壩變形方面,截至2019年4月,壩基累計垂直位移在1.45mm~26.69mm之間,壩體沉降趨於穩定,蓄水前後沒有明顯增加;壩基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0.24mm~4.63mm之間,蓄水前後壩基位移變化多在1.0mm以內;壩頂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間,主要受水位和溫度影響呈周期性變化,一般每年冬季向下游位移,夏季向上游位移;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分布與壩高相關,表現為河床中間大,兩岸逐漸減小,符合重力壩變形規律,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各項指標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筆者給了三峽集團與陳厚群院士足夠的時間,希望他們能夠補充三峽大壩的監測數據,因為筆者掌握的三峽大壩位移、變形和滲漏的數據,在他們提供數據的範圍之外。
許多民眾以為,壩基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0.24mm~4.63mm之間,壩頂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間,壩基累計垂直位移在1.45mm~26.69mm之間,這些位移的幅度很小,只在幾毫米到二十幾毫米之間,不足為奇。蓄水前後壩基位移變化多在1.0mm以內。又有工程院士陳厚群出來為三峽大壩說話,應該沒有問題了。
問題是,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公布的數據是否完整、是否可信。德國工程界做事十分認真,超過標準就是超過標準,哪怕只有1.0mm。
筆者可以拿出一些數據來說明,三峽大壩的位移數量,超出了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所給出的範圍。
例如,2008年12月22日,二期大壩和電站廠房的壩頂位移在7.48 mm(左廠1)至29.94 mm(泄2)之間。這29.94 mm的位移就超出了所給出的壩頂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間。(括弧裡為三峽大壩壩塊的編號)
又例如,2008年12月,壩基最大垂直位移28.41mm(泄5),超出了所給出的壩基累計垂直位移在1.45mm~26.69mm之間。
以上資料均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09年》。
有人會說,29.94 mm與28.70mm之間相差不多,28.41mm與26.69mm之間也相差不多,不值得大驚小怪。
那麼再看另一組數據:
2012年1月30日,左岸大壩、電站廠房和泄洪壩段:壩頂向下游最大水平位移29.93mm(泄2),超過「三峽小微」提供的壩頂上下遊方向水平位移在-1.82mm~28.70mm之間。
右岸大壩和電站廠房:2012年175.0m蓄水後,壩基向下游最大位移增量為1.01mm (右廠24),超過「三峽小微」提供的蓄水前後壩基位移變化多在1.0mm以內。
以上資料均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13年》。
繼續再看另一組數據:
2010年12月,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為71.57mm和53.90mm,升船機北坡向閘室中心線最大位移56.77mm,沖砂閘南坡向閘室中心線最大位移36.23mm。
以上資料是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11年》。
2012年12月,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為72.01mm和56.41mm,升船機北坡向閘室中心線最大位移48.24mm,沖砂閘南坡向閘室中心線最大位移36.75mm。
以上資料是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13年》。
截至2013年12月,高邊坡向船閘中心線最大水平位移南北坡分別為70.53毫米與58.08毫米,水流方向水平位移在-6.19毫米至34.19毫米,垂直位移在-14.57毫米至17.31毫米之間。
以上資料是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14年》。
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超過70毫米和50毫米,已經不是三峽集團提供的幾毫米、十幾毫米或者二十幾毫米。人們不禁要問,三峽集團和陳厚群院士到底要隱瞞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隱瞞這些數據?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田以堂在國務院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指出,技術責任人要到水庫大壩去查看有沒有險情,看看有沒有問題,有沒有裂縫,有沒有滲漏;巡查責任人每天都要在堤上巡查。請注意這一個詞:滲漏!滲漏!滲漏!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三峽小微」為什麼不提供的三峽大壩滲漏的監測數據?
下面是筆者掌握的部分關於三峽大壩的滲流數據。
二期大壩和電站廠房
蓄水135米高程後,基礎最大滲流量為1219.19L/min(含1號、2號排水洞滲流量)。2008年9月20日,172.8米蓄水前為379.231L/min,172.8米蓄水後,2008年11月9日,大壩基礎滲流量為426.15L/min,蓄水前後滲流量增量為82.92L/min。2008年12月30日,滲流量為393.01L/min。
右岸三期大壩
172.8米蓄水前滲流量為379.231L/min,172.8米蓄水後,2008年11月9日,大壩基礎滲流量為426.15L/min,蓄水前後滲流量增量為82.92L/min(筆者註:這些數據與二期大壩和電站廠房的滲流量一模一樣,應該有錯)。2008年12月30日,右岸大壩滲流量為441.92L/min(包含排水洞滲流量131.67L/min和右廠房滲流量55.97L/min)。
以上資料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09年》。
結構工程師竹學葉在接受新唐人電視台採訪時指出大壩壩基出現滲漏的巨大危害。三峽大壩基底水平位移是大壩壩體在基岩上的水平滑動,發生了水平滑動就說明大壩與基岩之間的咬合發生鬆動,水平方向上就有縫。大壩基礎發生滲流,也說明大壩與基岩之間有縫,有縫就有水。如果遇到地震,基岩與大壩都會晃動,基岩與大壩之間的縫就會張開和閉合。縫張開時,水就會進來。水占據空間,當水還沒有被完全擠出去時,另一個晃動又來了,又有更多的水進來。這樣,基岩與大壩之間的縫就會擴大,增加了位移的幅度,滲漏也就更加厲害。當位移和滲漏超過了設計範圍,大壩就失穩了。
下面是三峽船閘的滲漏數據:175米蓄水後船閘南北線滲水量最大值分別為每分鐘3288.76升和每分鐘2905.24升!船閘南北線滲水量一共為每分鐘6.194噸!每天的滲水量約為892萬升!
「三峽小微」與陳厚群院士是否能夠告訴全國人民,這個滲水量是否還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三峽集團於2012年和2013年分別對南北線船閘進行大修。經過大修後南北線滲流量為每分鐘756.72升和每分鐘692.13升。以上資料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雖然三峽船閘的滲水問題經過大修得到緩解,但是三峽船閘建設質量差的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經過大修後的三峽船閘的滲水量,加上二期大壩與三期大壩壩基的滲水量,三峽大壩的滲水量每分鐘還是超過2噸!
六、三峽船閘的工程質量問題
三峽船閘是三峽工程創造的另外一個世界紀錄。三峽工程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而三峽工程雙線五級船閘於1994年1月已經破土動工。三峽工程船閘由中國武警水電部隊承建。用陸佑楣的話說:「為了保證以後使用的方便、安全,跟發電跟泄洪沒有干擾的話,就在左岸的山體裡邊開挖的,要挖175米深,等於是挖出一個峽谷來。」為了建造船閘,必須連續開鑿十八座山頭,打通一條通航的河道出來,必須在花崗岩山體內開鑿300米寬、175米深、長6442米的河道。三峽船閘的開挖,就形成了世界水利工程上的最高邊坡。原來兩邊的山體是堅固的穩定的,開挖過程中使用了2.2萬噸炸藥(天津大爆炸相當於使用了21噸炸藥),導致山體開始鬆動(對比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工程的寶瓶口,可以看出三峽工程技術的落後)。有人拿書架做比喻,為修三峽船閘對花崗岩山體的開挖,就如在擺滿書的書架中間抽掉幾本書,兩邊的書就會向中間傾倒。況且不是小心翼翼地抽掉幾本書,而是一拳打掉幾本書。結果是兩邊殘留的山體的不穩定,發生位移。位移幅度過大,將導致船閘閘門無法正常開啟。針對這個問題,三峽工程採取特殊的錨固措施,力圖控制山體的變形。錨固措施就是利用錨索、錨杆對邊坡進行加固。錨索由多股鋼絲組成,通過鑽孔穿透變形的或者滑動的岩體,將錨索一端的內錨頭錨固在所謂的穩定的岩體中,然後將另一端的外錨頭錨固在變形的或者滑動的岩體上,利用錨索的拉力,拉住變形的或者滑動的岩體,將兩側的山體釘死鎖緊。最終在船閘兩邊的山體中一共打入了17.3萬根錨杆和4200根60多米長的錨索。這些錨杆與錨索的總長度2000多公里,相當於220多座珠穆拉瑪峰。在使用炸藥開挖山體過程中,一共發生100立方米以上的塌方有30多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塌了近3000立方米。
錢正英與張光斗是三峽工程一期工程質量檢查組組長。2002年對錢正英對三峽大壩、特別是三峽船閘有下面一段講話∶「(三峽大壩)混凝土澆築,出現過事故和不少缺陷,去年12月我們專家組在這裡,對永久船閘發了黃牌警告。當時看到混凝土特別是過流面的表面缺陷較多,我們確實擔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能不能按時處理好這些缺陷。在這次到工地以前,我和張先生看到有關方面的報告後,非常擔心,我給同志們說老實話,我在口袋裡是帶紅牌來的,準備如果看了不行,就給永久船閘出紅牌。」最後,錢正英與張光斗既沒有抽出紅牌也沒有抽出黃牌。正如張光斗給郭樹言的信中所寫,主要是怕人家攻我們。看來三峽大壩工程質量不好的原因還是在於反對三峽工程的反華分子。
2003年5月21日,潘家錚在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驗收組會議上發表講話談到三峽大壩工程質量存在五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三峽船閘問題。潘家錚說,2002年上半年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團在船閘底部的混凝土中鑽孔,發現有孔穴。這些孔穴有的就在安置800噸重閘門的關鍵部位。船閘底部的混凝土中到底有多少孔穴?孔穴多大?這需要通過繼續鑽孔才能確定。只有在確定孔穴位置和孔穴體積之後,再採用填補澆鑄的辦法來補救,才能確保工程質量。這也是參加質量檢查的一位專家提出的要求和措施。但是三峽工程領導人只考慮工程進度,因為在整個施工進程中,船閘施工進度最慢,而閘門安裝和無水、有水調試也需要很多時間。因此三峽工程領導人決定只是在船閘底部的混凝土出現裂隙的部位增塗了一層化學塗料,以防止出現滲漏現象,而沒有採用那位專家的建議,先鑽孔後補澆鑄的補救辦法。同時潘家錚提到三峽船閘高邊坡的穩定問題。潘家錚指出:「兩線五級船閘是在花崗岩山坡中開挖出來的深170—180米的兩道深槽。雖然邊坡採用了特殊的處理手段,但是由於規模太大,問題依然存在。在2002年的三峽工程質量檢查中,就發現高邊坡出現了出人意料的裂縫。這些裂縫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溫度控制問題所造成的,還是由於邊坡不穩定所引起的,當時沒有給予回答。如果是後者,問題將很嚴重,輕者將影響船閘閘門的開啟和關閉,影響船閘運營,減小船閘的通過能力,增加通過時間;重者將威脅船閘中運行船隻的安全,將中斷船閘的使用,造成長江斷航。」現在看來,當年高邊坡出現出人意料的裂縫,是由於邊坡不穩定所引起的,它將威脅船閘中運行船隻的安全,將中斷船閘的使用,造成長江斷航。
根據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2009年一份題為《水工建築物缺陷綜合處理技術研究科研項目成果總結報告》:三峽工程一至五級船閘混凝土存在缺陷,據2006年調查統計,其中滲水裂縫南北線船閘合計達733條4688米。這些裂縫、滲漏,後來經專業處理後才達到設計要求。該報告同時列出的水庫大壩缺陷還有如:丹江口水庫大壩混凝土6號壩段廊道出現裂縫;四川涪陵石板水電站大壩壩體發生滲漏;陝西二郎壩水電樞紐天生橋發電放空隧洞襯砌混凝土發生滲漏等等。
2010年12月,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為71.57毫米和53.90毫米。當年陸佑楣曾經說過:「(三峽船閘)最終監測到的岩體變形的最大只有25毫米,那是在原來預計的範圍之內,所以下面的船閘閘室結構都是安全的。」如今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達到71.57毫米和53.90毫米,是否還在原來預計的範圍之內?
175米蓄水後船閘南北線滲水量最大值曾分別為每分鐘3288.76升和每分鐘2905.24升!船閘南北線滲水量一共為每分鐘6.194噸!每天的滲水量約為892萬升!這否還在原來預計的範圍之內?
七、另闢一條長江河段,建造三峽工程第二船閘
2013年長江三峽工程航運辦公室撰寫了題為《三峽船閘通過能力挖潛及建設水運新通道初步分析》的報告,提出「初步考慮在三峽船閘北側新增雙線船閘」,即新建三峽工程第二船閘的建議。報告認為2013年三峽船閘通過量再次突破億噸,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3年上行過閘貨運量超過5000萬噸的單向通過設計能力這一指標,所以應該考慮新建三峽工程第二船閘,增加三峽工程船閘通過能力,支持沿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其實這個理由並不成立。自從三峽工程開工以來,翻壩運輸已經成為補充三峽工程通航構築物通過能力不足的主要方式。自1998年開始,秭歸港開始承擔起三峽工程建設期間翻壩應急轉運,秭歸縣就把「三峽物流」作為本縣經濟發展的目標,將秭歸港定位為「呼應漢渝的中轉港,三峽航運中轉中心」。2010年秭歸縣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正式動工建設,規劃用地面積3.5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80多億元。預計三峽翻壩的貨物通過量可以超過三峽船閘,滿足到2035年的需要,前提是現有的三峽船閘能夠繼續正常運行。所以建設三峽工程第二船閘沒有必要性,更沒有緊迫性。
長江三峽工程航運辦公室2013年提出另闢一條長江河段,建造三峽工程第二船閘,正好是三峽工程船閘南北高邊坡最大累計位移分別超過70mm和50mm之後,也是船閘南北線滲水量達到每分鐘6.194噸之後。高邊坡的大幅度位移與大量的滲水量,已經威脅到船閘中運行船隻的安全,船閘使用可能被迫中斷,造成長江斷航。如果到了這個地步,三峽工程的處境將十分尷尬,因為周恩來曾經說過,如果大壩建設(指葛洲壩大壩)造成長江航運中斷,就把大壩炸掉。所以必須在三峽船閘的邊坡位移、滲漏量過大的問題爆發之前,將三峽工程第二船閘的建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儘早開工建設,避免長江航運中斷。
2018年年中,交通部規劃部門已經完成三峽工程第二船閘的關鍵技術比較研究。隨著三峽船閘高邊坡位移與滲漏問題的日益嚴重,三峽工程第二船閘的開工已經指日可待,而且建設三峽工程第二船閘的錢還是由中國納稅人來承擔,已經是確定的事情。只是政府如何將這句話說出來,又由誰說出來,還需費些考量。
八、成立由第三方組成的獨立的、中立的特別調查委員會
除了三峽船閘的高邊坡大幅度位移、大量滲漏問題外,三峽大壩的其他部位也存在許多工程質量問題,比如三峽升船機的位移問題,三峽大壩左廠1~5號壩段的質量問題,三峽大壩泄洪壩段的裂縫問題,三峽大壩壩基中的裂縫問題等等,潘家錚在2003年5月21日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驗收組的會議上有過一些論述。本篇文章已經很長,而且多是一些枯燥的數字,所以在這裡不想繼續展開,今後有機會再談。
不久前賀衛方教授呼籲:在這物議紛紛之時,念在長江中下游數億生民性命的份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真該組成特別調查委員會,對壩之吉凶利弊作出專業、公開且權威之審查,此乃危在旦夕之大事項啊!
筆者支持賀衛方教授的呼籲,建議成立由第三方組成的獨立的、中立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對三峽工程的吉凶利弊做出專業、公開且權威的審查。
轉載自議報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