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60年老體育館活化 再現東海建築風采

   位約農路旁的體育館,以地基下挖方式建造,讓人從約農路望去,不會直觀感受其量體的巨大。(台中市政府提供)

人氣: 21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9年08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穿過松樹林,隱身在叢林後方的「東海大學體育館」,是由當代建築師張肇康負責細部設計、施工;透過光影營造非凡的感官體驗,與地景融為一體的體育館,讓人見識到一甲子前,與自然共生的東海校園文化。

東海大學1954年由美國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捐助,陸續邀集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等三位當代建築師,在大肚山上進行整體校園建築規劃,使用一甲子的體育館,近年建築本體內外出現擠壓變形,經文化部補助805萬元,學校將引入民間匠師修復,重拾老建築與當代生活的連結,期待活化後,再現中西合璧校園建築風華。

穿過松樹林,隱身在叢林後方的「東海大學體育館」,讓人見識到一甲子前,與自然共生的東海校園文化。(台中市政府提供)

校方表示,東海校園早期建築群主要由貝聿銘設計,經擷取台灣地方元素,結合中國建築及現代主義建築語彙,以「三合院」形式進行配置。另教學區則是採中國園林中「不可一眼望穿」的概念,訪客需沿著文理大道緩步上走,才能一一窺見各學院的建築風采。

位約農路旁的體育館,是由張肇康負責細部設計、施工,衡量建物所在地形的坡度後,以地基下挖方式建造,讓人從約農路望去,不會直觀感受其量體的巨大。而建物前後跨距約20多公尺,又必須蓋上一個碩大的中國式斜屋頂,因此支撐的樑柱相對粗大,但卻巧妙地切割大片平面;體育館與約農路間的草坪、相互錯落的松樹,透過光影的穿透,營造非凡的感官體驗,與地景融為一體的體育館設計,看見一甲子前,與自然共生的東海校園文化。

體育館1958年竣工、至今60載,身兼大禮堂及體育館等複合式空間使用,凝聚東海師生的向心力。使用至今,體育館已有多處損毀,出現雨水滲漏及屋頂排水系統不良的情況,使雨水滲入室內木質地板致損壞加劇;另建物外圍的陶管漏牆的脫落、擠壓變形,建築物邊坡的土牆滑動,已造成結構體的壓力。

東海大學表示,日前向文化部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修復後增加展覽空間,定期展示校園建築歷史脈絡,將重現當代建築師貝聿銘、張肇康及陳其寬,如何透過現代主義的建築語彙,展現中西合璧的建築型式。

責任編輯:英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