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危機加劇 12家銀行被曝出現經營風險

人氣 15917

【大紀元2019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新安採訪報導)包商銀行被接管後,又有多家銀行被指證出現信用危機和風險,甚至存在支付問題。在某企業財務部文件上,12家銀行被列入不被接受承兌匯票的黑名單。專家分析認為,經濟整體下行,中共已經做好了犧牲這些非嫡系金融機構的準備。

中國經濟學家、原北京大學教授夏業良6月12日在YouTube上表示,當日在網上收到朋友發送的內部文件,是安徽皖南一家機電公司財務部發給市場部的,文件指由於最近一些銀行出現了信用危機和風險,所以對12家銀行的承兌匯票不要再接受,以免出現支付問題。

這12家銀行包括位於東北地區的哈爾濱銀行、錦州銀行、盛京銀行,位於大西北的甘肅銀行、蘭州銀行,還有位於山東、天津的一些銀行等等。

文件稱,將根據情況不斷更新名單,把那些有信用危機的銀行名單列出來,讓業務部門不要再接收其承兌匯票。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銀行多為上市銀行。其中,盛京銀行(港交所:2066)是瀋陽市第一家總部銀行,是東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實力雄厚的城市商業銀行。

對此,夏業良表示,這是相當嚴重、相當明顯的一件事,就是中國的中小銀行開始出現系列性的金融風險、金融危機。今後幾年是中國的中小銀行發生群體性信用危機和信用風險、發生崩潰的集中階段。

稍早,自由亞洲電台曾引述財經媒體群傳出的消息,一份被指來自企業的內部郵件顯示,目前央行已有一份疑似被託管的銀行名單。郵件指示要謹慎承兌匯票,並要求客戶在簽發承兌匯票之前,先對該公司的銷售和財務進行確認。

5月24日,包頭商業銀行因嚴重信用風險被中共央行和銀保監會接管,接管期限一年。該銀行2017年、2018年度無法公布年報。也有消息指包商銀行是背靠肖建華「明天系」的。

夏業良指出,包商銀行這樣的中國地方銀行,在很短時間就能快速發展,和政府關係密切。包商銀行是第一家被接管的銀行但不是最後一家,中國金融系統的風險正在積聚。

他說,在中國很多銀行成為上市企業,理論上可以破產自負盈虧,但事實上被看作是國家的資產,關鍵時會有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最後有可能在財政部銷核,也就是由十幾億中國人買單。

另據陸媒報導,5月24日,央行出資100億元設立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此舉引發外界聯想。

夏業良提醒跟商業銀行簽訂投資、儲蓄協議的儲戶,如銀行破產的話,銀行最多賠償的上限是50萬元人民幣。他提醒中國的老百姓提高警惕,在做銀行投資和儲蓄時對此做充分的了解。

「可以這樣講,現在中國除了前10位比較大的商業銀行,剩下的商業銀行都或多或少處於危機的邊緣,有的就處於危機的中心。」

他說,「前10位不是沒有問題,是有問題由國家兜著,國家(中共)會力保前10位尤其是前5位的大商業銀行,至於後面的銀行,國家(中共)不一定有那麼多的實力和耐心去保護。」

中共拚命保大權貴 犧牲小權貴

獨立政經分析人士秦鵬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最近幾年,愈演愈烈的「國進民退」,以及整體經濟下行,企業沒有信心投資。而貿易戰加劇了中小銀行危機,很多企業外逃,加劇恐慌。

秦鵬說,去年很多經濟人士已經預見了很多小銀行會出現倒閉,因為中小銀行本身資金來源的成本相對要高,通過高息吸儲、理財產品、同業拆借運營;但是做為投放來講,貸款的客戶也是相對高風險的。這種情況下,它的兩頭都有問題。另外,小銀行還有一個大問題是大股東挪用,風險防控本身很差。

「所以一旦經濟不景氣,政府收緊槓桿,這些問題就會曝露出來了。資金外逃,企業倒閉、遷移,帶來的結果就是風險進一步加大。中小銀行出問題幾乎是必然的。」他說。

秦鵬指出,做為管理機構,央行也知道這種情況,一方面宣布小銀行退出市場是可以的,同時接管包商銀行時,出現一個同業借款的不保額兌付(同業超過50億,先期兌付7成本金)的先例。以前,銀行間的貸款是優先償還的。所以未來對小銀行來講,它們的資金來源會進一步受到控制。

5月15日起,央行對中小銀行實行定向降准,釋放2800億資金。即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最低降8.5%。秦鵬認為,這相當於放大了中小銀行的風險。中共控制金融風險,但對於它認為不重要的要放大風險,它的目的就是要刺激經濟,不能拿嫡系的家底來折騰,準備好了要犧牲這些非嫡系的。而為了幫助大銀行提高抗風險能力,去擴大存款準備金率的資本充足率。

「現在,中共會拚命去保『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這也意味著其它的金融機構保不了;而且地方銀行一旦出風險好控制,就像P2P那樣一家家爆掉,把受害者列到危險人物的黑名單裡。」他說,「去年年底,大銀行把理財產品拉出來,成立理財產品公司,一旦出問題不保兌。換句話講,它就是準備好了這樣去做。對於以民為貨,消滅有產階級,中共政府是有豐富的經驗。」#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包商銀行「壞帳太多」被接管 大陸首家
肖建華消失逾兩年 旗下包商銀行被接管
港股指數顯神奇巧合 提醒「毋忘六四」
一文看懂 為何引渡條例引發全球抗議和譴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