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舊金山清洗民主女神像 拉開紀念六四30周年序幕

2019年5月27日,在舊金山中國城花園角,民主人士清洗民主女神像,拉開今年六四紀念活動的序幕。(李文淨/大紀元)

人氣: 9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0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文淨舊金山報導)今年是89「六四」學生民主運動30周年。5月27日,旅居美國的中國民主人士如往年,再次來到舊金山中國城花園角,清洗民主女神像,拉開今年「六四」紀念活動的序幕。

2019年5月27日,在舊金山中國城花園角,民主人士清洗民主女神像,拉開今年六四紀念活動的序幕。(李文淨/大紀元)

參加完台灣紀念六四活動,趕回灣區的六四親歷者方政表示,從兩岸三地對六四紀念,他感受到今年民眾已從簡單的記憶,變成對極權統治的反抗。「六四30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讓大家再憶當年六四中共暴行的同時,要記住現在中共,它依然是這個政權的一個繼承者,所以我們有責任去終結它。」

六四鎮壓親歷者方政(左)和六四學生劉建,5月27日共同參加中國城花園角的清洗民主女神像活動。(李文淨/大紀元)

方政說,今年2019年,對中共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一個劫。「我感覺到它確實是內外交困,確實是整個中國社會孕育了大量的危機,所以『亂』是一個必然,我們當然希望這種『亂』,是朝著民主自由的方向去發展,我們希望早日結束中共專制的同時,能夠建立起一個民主的社會,來造福於整個我們中華大地的人們。」

剛來美不久的六四親歷者趙常青表示,當年天安門廣場矗立自由民主女神像時,他就在現場。現在參與清洗女神像意義重大。他表示:「對於我個人來說,也就是對自己這樣一個身、心、靈這樣一個清潔,使我們有一顆更純潔的心,來追尋,繼續追尋1989年這樣一個理想,追尋13億人的這樣民主理想。」

30年前的5月底,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豎起了一座民主女神像,支持在廣場上和平抗議的學生和市民。舊金山中國城的民主女神像,是89六四時天安門廣場女神像的副本,1994年樹立起來,是海外第一座民主女神像。「人道中國」主席葛洵表示,希望它能夠很快地在天安門廣場重建,那個時候大家會了解這一段歷史,民眾也能夠知道真相。他也表示,已經過去30年了,大家還會繼續紀念當年那些要求民主,主張自由,呼籲基本人權和社會正義的,獻出他們寶貴生命的這些人。

六四真相照片
民主女神像下展出

用相機完整記錄六四歷史的當年北京藝術院校大學生劉建,今年獨家授權《大紀元》公開了上千張六四照片。他看到舊金山的自由女神像後非常感慨,「天安門,本身像自由女神像,那個是我們在一起,是看着做出來的,今天在這個地方能再現,真的我太激動了。」

2019年5月27日,在舊金山中國城花園角展出了六四學生劉建拍攝的六四照片。(李文淨/大紀元)

當年19歲的劉建是北京的大學生,他帶著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和對政府的幻想,爬上民主女神像的腳手架,希望用照片來見證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這些圖片我覺得,它更像一些發票,來印證了當時的這些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這些一定要找人去報銷的。」

劉建說,從4月16日北京市民和大學生悼念傾向民主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到其間大學生們轉向要求政府反腐敗及推行民主的和平抗議,最終遭遇中共下令六四大屠殺,自己是全程參與,用相機全程記錄。

27日當天,在花園角展出了劉建當年拍攝的六四照片,吸引了許多民眾駐足觀看。

2019年5月27日,在舊金山中國城花園角展出了六四學生劉建拍攝的六四照片。(李文淨/大紀元)

劉建表示,由於中共掩蓋六四屠殺真相,讓許多年輕一代的華人不了解那段歷史。「包括我的孩子,今年18歲,她16歲出來上完了初中,她連六四這個概念都不知道。在我們的概念裡,六四是一個事件,它是一個名詞,在她腦子裡面六四是日曆上面一個日期,她根本不知道六四是什麼,所以我覺得,我就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遊客Frank Whitby說:「當我們訪問中國時,我很驚訝年輕人對此事件一無所知。他們根本不知道六四的存在。」

灣區紀念六四除了清洗民主女神像之外,6月1日下午2點,還將在舊金山國父紀念館舉辦六四研討會,當天晚上7點在花園角的燭光晚會,還有6月3日前往自由雕塑公園的紀念活動。

1)6月1日 六四研討會
時間:6月1日下午2-5時
地點:舊金山國父紀念館

2)燭光晚會
時間:6月1日7時
地點:舊金山中國城花園角

3)坦克人雕塑落成儀式
時間:6月3日下午5時
交通:六四專車(大巴),6月2日晚10點,從灣區出發。也可自行駕車前往。
地點:37570 Yermo Rd., Yermo, CA 92398
網頁://www.facebook.com/events/415402122527155

聯絡:劉福(510)513-2925;鄭雲(510)282-8972。◇

(此文發表於1240C期舊金山灣區新聞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