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詩文中,常會看到「獻曝」一詞。如清朝湘鄉朱蓂於《游絲詩》曰:「蒼蒼白髮老諸生,莫獻曝忱空弄情」。楊鍾羲十一歲時作詩云:「圍爐未肯因人熱,獻曝常存保主心」。《幼學瓊林》卷一《天文篇》曰:「饋物致敬,曰敢效獻曝之忱」。
什麼是「獻曝」?
曝,音鋪,意為在太陽下晒,晒太陽。獻曝,獻出「晒太陽」,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用法?其實,獻曝的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呢。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經常穿著用亂麻作絮的冬衣,並且只穿這一件過冬。到了春天,鄉民開始耕種的時候,這農夫常在太陽下曝晒。他不知道,天下還有高大、寬廣、暖和的宮殿,還有溫暖的絲棉與狐貉皮裘可以避寒呢。
農夫被春日晒得暖洋洋的,心裡滿是喜悅和幸福感。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但一陣暖陽就讓他感到無比的滿足,似乎為他驅散了所有的寒冷,所以他想把這份美好與他人分享。他回頭對妻子說:「晒太陽,可以讓人這麼暖和,誰也不知道吧。」於是農夫想把「晒太陽」獻給國君。
鄉里的富人聽到他的話,告訴他:「昔日,曾有人將胡豆、麻杆、水芹與蒿子等野菜當作美味的食物,並對鄉里富豪誇耀這些食物的美味,鄉里的富豪拿過來嘗了嘗,發現那味道非常奇怪,富人的嘴巴就像被毒蟲叮蟄了一樣,苦澀不堪,而且肚子也跟著疼痛起來。眾人都譏笑並埋怨那個人,那人也大為慚愧。」富人說農夫也是這樣的人。
這則故事載於《列子·楊朱》,魏國學者楊朱,又稱楊子、陽子居、陽生。他講到「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謂天下無過者。」野人,指住在國都郊野的鄉民。凡是鄉民覺得舒適安逸的,鄉民覺得美味的,美好的,就會說天下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楊朱舉例時,講到這則故事。
在數千年的流傳中,這則典故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獻曝之忱、野人獻曝、野人奏曝、野人獻芹等等。後人因此將「獻曝」作為謙言,謙稱自己的建議淺陋,或所贈的物品菲薄。
事據《列子·楊朱》卷七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