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杜蕢罰酒三杯 晉平公終曉過錯

文/宋寶藍
飲酒禮體現的文化內涵,也令人緬懷中國古代的飲酒禮儀。圖為明仇英《春夜宴桃李園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4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現代韓劇中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晚輩向長輩或下屬向上司敬酒後,晚輩(或下屬)會稍稍側身,用手掩口將杯中的酒全部喝掉。韓國飲酒禮儀很受儒家影響,比如倒酒時,按照尊卑長幼順序;受「右尊左卑」觀念的影響,韓國人不用左手持杯、取酒、倒酒。儒家講「持滿戒盈」,端著盛滿的水時,需謹慎小心不使外溢;提醒人們身居高位時,勿要驕滿、恃才而傲,以免泄漏福氣。受此影響,韓國人倒酒通常七八分滿。飲酒禮體現的文化內涵,也令人緬懷中國古代的飲酒禮儀。

中國西周時期,有一套飲酒禮儀,大致可概括為拜、祭、啐、卒爵。拜,先行拜禮,表敬意;祭,將酒灑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的生養之德;啐,先飲一小口,品嚐並稱讚酒的美味,愉悅主人;卒爵:指乾杯,舉起酒杯一飲而盡。古人敬酒以後乾為敬。

同時,飲酒還要遵循時令、長幼尊卑順序,不可任意而為,以免醉酒失態,失禮損德,所以飲酒講究「禮飲三爵」,適可而止。如果國君飲酒不合時宜,臣子會斟酒自罰,以此勸諫國君。

春秋時期魯昭公九年,晉國大夫荀盈(又稱知盈或智盈)去世。

臣子剛死,還在停靈,尚未安葬,這天晉平公姬彪就在寢宮飲酒。大夫師曠、李調陪侍一旁,敲著編鐘演奏樂曲,為大王助興。

掌管膳食的杜蕢(音愧)從外面走進來,聽到編鐘樂聲,問宮人:「平公在哪兒?」宮人說:「在寢宮。」於是杜蕢登上台階前往寢宮,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平公正在飲酒,師曠奏樂,李調陪侍。

編鐘,打擊樂器。源於中國,亦由青銅鑄成,依照大小排列,常見十六鐘同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圖為模仿中國湖北省的大型古代編鐘。(任子慧/大紀元)

杜蕢斟一杯酒,請師曠先乾了這杯;又斟了一杯酒,請李調乾了這杯;繼而又斟了一杯,在大廳北面面對晉平公坐下來,飲完這杯酒。之後他走下台階,而且快步地走了出去。

晉平公見狀,不解杜蕢為何倒了三杯罰酒,但知道他想勸諫,於是急忙喊他進來,說:「蕢,看到你酌酒三次,一定有用意,也許是你想要開導我。我想你會有所勸諫,所以沒跟你說話;但你罰師曠喝酒,是為什麼呢?」

杜蕢說:「向來,子卯日不演奏音樂。知悼子(荀盈諡號)剛死,他家堂上還在停靈。這事可比子卯忌日大多了!師曠是主管奏樂的樂師,卻不告訴您這個道理,所以罰他喝酒。」

原來上古三代,夏朝末代國君桀王逃亡到山西安邑縣,於乙卯日死亡;商朝紂王於甲子日在宮中自焚身亡。所以後代帝王以此為戒,將甲子日、子卯日稱為「疾日」,這天都不演奏音樂,以示忌諱。知悼子是平公的近臣,死了還沒有下葬,杜蕢覺得這忌諱應當大於桀紂之忌,怎麼還能奏樂呢?

晉平公又問:「罰李調喝酒,又是為什麼?」

杜蕢說:「李調是君主身邊的近臣。為了一點喝的,一點吃的,就忘記匡正君主失禮之處,所以當罰。」身為國君的近臣,當國君出現不當的行為,近臣有職責規勸他。但是李調因貪吃酒食,忘了提醒平公現在是忌日,飲宴不合時宜。

既然如此,但第三杯酒,杜蕢是罰自己喝的。晉平公又不明白了。杜蕢解釋道:「我杜蕢,只是掌管膳食的官員,連刀具、羹匙之事都不應管,卻越權侵職,干預國君,為君上講防範失禮之事,因此罰自己喝酒。」

晉平公聽懂了這些話,說道:「我也有錯啊。請斟酒罰我吧。」於是,杜蕢洗乾淨酒杯,然後高高舉起。晉平公對侍從們說:「如果我死了,千萬不要丟棄這隻酒杯。應當永遠保存下來,為後人留下鑑戒。」

平公後來就將杜蕢高高揚起的這隻觶(音志)稱為「杜舉」。由此演變出一種飲酒習俗,每當眾人敬酒之後,都高舉酒杯,叫做「杜舉」。

西周 弦紋觶 。(公有領域)

據《禮記正義·檀弓下第四》卷九、《太平御覽·飲食部一》卷八百四十三.《禮記正義·玉藻第十三》卷二十九@*#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被譽為禮儀之邦,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
  • (shown)傳統的「禮樂文化」在今天還是能起到提升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 齊國宮殿旁邊,有一株小槐樹,齊景公十分喜歡它,於是派一員小吏,嚴格地看護它,並在小槐樹旁,埋置木樁,懸掛禁令說:「觸摸槐樹者判刑,傷害槐樹者斬首。」
  • 晏子死了之後,齊景公再也聽不到別人的諫言,他感嘆的說:「以前我與晏子出遊,他一天中三次諫責我,現在他死了,有誰還能像他那樣勸諫我呢?」
  • 辦完了事,祁奚直接回了自己的家,既沒有去叔向處安慰,也沒有去表功。而叔向呢,恢復了自由身,就直接入宮,去朝見國君晉平公了。救人的和被救的,卻沒有什麼交接,祁奚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大恩,叔向也不覺得該說句謝謝。君子之交原來不止可以淡如水,水都可以沒有的。
  • 唐朝盛世,言論自由開放,至今依然令人推崇。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