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包寶寶》奪奧斯卡 中國式母愛引共鳴

人氣 3907

【大紀元2019年0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又淳綜合報導)由加拿大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Domee Shi)執導的《包寶寶》(Bao),24日奪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這部時長僅八分鐘的動畫片,以中國傳統美食包子為主角,細膩地描寫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溫馨互動,感人至深,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據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早前公布的提名名單,《包寶寶》在與其它四部動畫短片《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午後時光》(Late Afternoon)、《衝破天際》(One Small Step)、《週末》(Weekends)競逐中脫穎而出,捧得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小金人」。

母子溫馨互動引共鳴

這部時長僅八分鐘的影片講述:一個熱愛做包子的華人母親,有一天她做的包子活了過來,成了她的「包兒子」。她對「包兒子」細心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石之予表示,「bao」作為影片的片名有兩重含義:一是包子的「包」,一是寶寶的「寶」,一字雙關。

今年30歲的石之予,出生於中國四川,2歲時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她在多倫多長大,畢業於加拿大謝爾丹學院(Sheridon College)最負盛名的動畫專業,2011年以動畫分鏡實習生的身分,進入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作為獨生女的石之予透露,「從我很小的時候起,媽媽就把我當成她珍貴的小包子,她的包寶寶。她總是說,甚至到現在還會說:『之予,我真想把你放回我肚子裡,這樣你就能永遠跟我一起了。』」

 

一位觀眾感慨:「我看《包寶寶》時哭了。讓我心裡感到很溫暖。」

「這是一曲獻給中國母親和亞洲食物的奧斯卡頌歌。」英國廣播公司對《包寶寶》這樣評論。

許多看過短片的網友表示:「忍不住哭了。」「太感人了!想起了自己成長時和父母之間的故事。」

對於女兒的首部作品就獲得奧斯卡大獎,身為多倫多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媽媽喜極而泣:「天哪,我太開心了。」

電影靈感源於家庭故事

石之予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包寶寶》的靈感來自於溫馨的家庭生活。她形容從小就被父母的愛所包圍的自己,其實就是片中的「包子寶寶」,父母事事保護她,不讓她碰觸危險之事。但也因為這樣過度保護,令她感到挫折,直到長大後才慢慢了解母親的愛。

據陸媒封面新聞報導,石之予在成都的堂姐受訪時說,石之予走上動畫導演之路,與家庭密不可分。她介紹說:「我麼爸(最小的叔父)在川四川美院畢業後留校當了老師,認識了我麼嬸,我麼嬸也是重慶人。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們去了加拿大。因為麼嬸兒在加拿大得了博士後,麼爸也在加拿大獲得美術專業的最高學歷。」

在石之予的堂姐看來,石之予獨立完成的《包寶寶》,裡面有很多東西,包括包包子的形狀,都是石之予的母親教的,裡面深藏母親對她的愛。

《包寶寶》(Bao)劇照。(Pixar)

石之予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關於媽媽做包子這件事覺得理所當然的。她總是很快就搞定,很快就做好端出來了。但這次在拍攝和研究她做包子的技術之後,我才發現,天哪,做這個需要太多工作和努力,需要愛、汗水,甚至淚水。」

她透露,在拍片過程中,曾去唐人街好多次,讓媽媽親自給大家演示如何包包子。她用鏡頭記錄下了媽媽和麵、擀皮、包餡的全過程。她感觸表示:「直到那時,我才從媽媽的視角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我就是那個受到超級保護的包子。通過做這個短片,我更了解媽媽了。」

被問及社會中的空巢老人問題,石之予說:「這的確很棘手。子女總是被要求學會獨立,擁有成功的人生,但他們對父母有重要的義務。父母傾注畢生心血把孩子養大,突然發現自己的使命完成了。面對變化,我想雙方都要努力適應。父母可以嘗試培養新的愛好,享受生活,而子女也要讓父母始終能參與到他們的生活裡,只是換一種方式。」

她說:「我是獨生子女,離開家後,我儘量做到每週都給父母打電話,每年聖誕節和他們一起過。我鼓勵父母去旅行,加上他們都還在上班,所以他們現在對生活依然充滿激情。」

作為父母眼中的孝順女,石之予還特別分享:「有一點很有意思,成年以後,你跟父母相處的方式有些不同,對話傾向於互相分享興趣愛好,而不像過去那樣總是由父母教育你。」

現居多倫多的石砳25日受訪時表示,女兒石之予酷愛美術,從小就喜歡畫畫,以動畫藝術為職業是女兒自己的選擇。他對女兒首部動畫短片就能獲得奧斯卡獎感到非常欣慰,並透露,得獎後女兒在電話中表達了對父母的感謝和愛:「謝謝你們把我撫養大,謝謝爸爸教我藝術,媽媽給我做飯吃。」

這位父親自豪地說,女兒石之予是皮克斯第一位女性導演,第一位華裔導演,也是最年輕的導演。

責任編輯:楊明

相關新聞
組圖:第90屆奧斯卡頒獎禮 眾星雲集紅毯
第91屆奧斯卡獎揭曉 《綠皮書》獲最佳影片
「奧斯卡中國自由人權獎」在洛杉磯頒發
加華裔女導演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奧斯卡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