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史】被曲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作者:劉曉
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就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而絕對平均主義是違反人性的。(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34713
【字號】    
   標籤: tags: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有國」的是諸侯,「有家」者指「大夫」。

對此句話人們通常的解釋是: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徠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這裡最值得商榷的是如何解釋「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的意思。如果在此處理解為「平均」的意思,那麼儒家的主張中就有了「均貧富」、贊同「平均主義」的內涵,但實際上儒家從來就沒有「平均主義」的思想。孔子要求「克己復禮」,要求社會各階層各守其本分,要求「正名」,而這顯然與「平均主義」相差千里。

事實上,先秦諸子百家中,唯有農家的許行主張取消分工,同一種商品不允許有兩種價格,強調「絕對平均主義」。許行的思想受到了儒家「亞聖」孟子的猛烈批評,認為他「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既然「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均」的意思不是平均,又作何解釋?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的註解是:「均,謂各得其分。」「分」可以理解為「本分」,但在古漢語中還有「權利」的意思。

因為這段話是孔子針對兩個輔佐季氏但又不贊同其攻打他國的弟子冉有和子路而發的議論,「不均」應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規矩分配社會財富,強取豪奪踐踏了社會公認的「公正」、「公平」準則。是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合理的解釋,一是:「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而是擔心不能各守本分;不是害怕財富貧乏,而是害怕社會動盪。」二是:「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而是擔心不能得到公正的權利;不是害怕財富貧乏,而是害怕社會動盪。」

如果各守本分,各自得到公正的權利,就不會有貧窮的問題,各方和睦相處就不在乎人口多少,社會就會安定。後人將孔子這段話改為「不患貧而患不均」,意思是由於「不均」會導致人們「不安」於現存秩序而起來反抗。

雖然沒有資料顯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曲解源於何時,但中共治下將其意思扭曲,無疑應與其所信奉的共產主義相關聯。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就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而絕對平均主義是違反人性的,這也就意味著共產黨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那種美好生活是註定不會實現的,只不過是欺騙人的工具。

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人一多了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就有了社會的分工和合作,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就需要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職能是平衡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使社會穩定,體現公平正義。社會管理又分為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法律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而道德是一種內在的一種規範,法律和道德就規範了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準則。只要能夠體現出公平正義的社會都是好社會。

而中共治下的社會一面在給人民畫「平均」的大餅,一面極盡所能壓榨、欺騙人民,批判、扭曲傳統文化顯然是中共為達此目的的伎倆之一。@*#

參考資料:
1. 《論語》
2. 《中國的自由傳統》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漢朝是一個「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對於自己的母親薄太后,就非常孝順。母親生病,他不僅廣招名醫,而且還親自給母親餵藥。母親病情突然加重時,他更是萬分焦急。上行下效,整個漢朝,對於老人,是相當的尊重,也給予了一定的特權,而保障老人特殊權利的是歷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 上古五帝時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當時的教育場所叫「成均」,虞舜時稱為「上庠」,夏朝時稱為「東序」,商代時稱為「右學」,周代時名為「東膠」。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太學」的說法;從漢代開始,「太學」成為國家在京師所設大學的正式名稱。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 忠厚之人的善行獲天祐!(Shutterstock)
    善有善報的價值觀是一種普世價值,在中華文化中極受到崇尚標榜。然而善報的事蹟不一定是表現在外的轟轟烈烈的舉動,可能是一個人對自己行為操守高道德標準的自我要求。一起來看發生在清朝的兩件事蹟。
  • 平日裡朋友間開開玩笑、逗樂尋開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這些尋開心的玩笑也可能在那一瞬間引發意想不到的巨變,改變人的命運,是怎麼回事呢?來看兩則清朝的民間故事。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 如果說有什麼問題困擾著現在的家長,那麼手機遊戲成癮一定排在首位。許多家長想幫孩子戒網癮,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實施。那麼,在沒有手機的古代,兒童都玩些什麼呢?又有哪些玩具仍然適合我們現代的小朋友呢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古來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紀錄,驗證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來風。本文續上篇:【救世古鑑】倉頡作書「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後有神力嗎?繼續提供正反兩面的實例來互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