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西方房地產經紀人的中國緣

【大紀元2018年09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鄧舒語美國聖地亞哥報導)一部講述秦始皇的電影,讓一個瑞典-蘇格蘭裔的美國高中生走進了中國文化。直到現在,36年過去了,他每天仍閲讀一章《道德經》。這就是聖地亞哥地產經紀Daniel Brandenstein(中文名:漢丹文)。他說:「我與中國文化志趣相投,就像是,上一世我曾經是一個中國人。」

始于電影 「老外」追尋中國文化

漢丹文對中國文化的探究始於他在1982年觀看的一部講述秦始皇的電影。

「當時在密歇根州我生活的地區沒有一個中國人。有一天,我偶然看了一部關於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的電影,我馬上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好奇,」他回憶。

之後漢丹文開始閱讀有關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書籍。「當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圖書館,學習和瞭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並漸漸的發現,中國的哲學理論最令我感興趣,」他說。他首先接觸的是孔子的詩文,繼而又轉向孫子和老子,相繼閲讀了《孫子兵法》和《道德經》(英文版)。

高中畢業後,漢丹文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或許冥冥之中有緣分,那時他恰好被派駐亞洲,使得他有機會第一次直接接觸到當地的東方人和他們的語言。

漢丹文回憶,在那次的亞洲軍旅中,他開始向當地人學習廣東話、日語和菲律賓語,他也開始學太極和氣功。

退役後,漢丹文到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DSU)開始了大學生活。在那裏的第一學期他就迫不及待地選修了中文課。「我是那堂課中僅有的兩個白人學生中的一個,其餘的學生都有中文基礎,這對於幾乎一無所知的我來説真的很難,」他說。

雖然艱難,幸運的是,他的成績仍然不錯,讓他爭取到了獎學金,得以在大學的第二年前往臺灣留學。

臺灣留學 覽遍臺南廟宇

在臺灣臺南的國立成功大學留學期間,時年29歲的漢丹文不僅學習了中文,結識了很多臺灣朋友,還遊覽了很多廟宇。

漢丹文說,他寄宿的家庭的戶主傅文星「傅先生」,幫助初來乍到的他結識了很多朋友,包括住在附近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的何培夫教授。

「我非常享受那時在傍晚與朋友泡茶聊天,每次去泡茶的時候就會看見何教授,他時常同我聊天,」漢丹文說。「漢丹文」這個中文名字,就是何教授幫他起的。

談到在臺灣的趣事,漢丹文說,剛到臺灣時,他的中文還不熟練,經常因用錯詞鬧出笑話。朋友們也會經常逗他,説他「很帥,但是,是『蟋蟀』的『蟀』」,然後看著摸不着頭腦的他就一同笑起來。可是,他笑著回憶,當有一次他用同樣的話依葫蘆畫瓢去說別人時,卻差點把對方惹惱了。

在台灣期間,漢丹文游覽了阿里山附近的山脈和臺南的眾多古廟。「我去了太多地方,我去了所有我知道的在臺南的廟宇,」他說。

漢丹文說,那些在西方教堂看不到的古風建築和墻上的雕花最是引人入勝,廟宇中古老的各式佛像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化之旅收穫豐 中國緣未斷

對中國文化的追尋對於漢丹文來説影響頗深,他說,不僅掌握了一定的中文,更在精神層面受到了中國古老哲學的熏陶,對爲人處世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説到最喜歡的中國古書,他毫不猶豫:《道德經》!

漢丹文說,《道德經》成了他生活的指南。他認為《道德經》裏面的教導涵蓋面很廣,而且「是關於人的痛苦的詮釋」,從中他認識到:「追求的東西越少,生活中的痛苦也會相對減少;如果想要的太多,你也將相對承受更多的痛苦。在情感層面,追求就是痛苦的來源」。

漢丹文認爲,即使如今的社會充滿著現代化的高科技,但很多人在精神層面迷失了。他每日都會閲讀一篇《道德經》來啓發自己。他也收藏了多種英譯版本的《道德經》,希望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意義。

漢丹文的中國緣從年輕時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生活上,他娶了美麗的美籍臺灣太太,他經常與岳父母用中文交流。在房地產工作上,他正努力在中國人中打開市場,他希望能接觸、認識更多的中國人,延續他的中國緣。

責任編輯:田磊

相關新聞
【人物專訪】一位西方記者的中國緣
當奧運滑雪選手 與古老東方修煉相遇
唐風:美國務卿人選羅拉巴克父子的中國緣
國際移民推動加州和美國人口增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