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范德比爾特的夏日行宮——The Breakers(一)

作者:夏懿
位於美國羅德島紐波特市的聽濤山莊。(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如果你去了美國羅德島Rhode Island,有一處美景一定不可錯過,那就是海邊小城紐波特 New port上鐵路大亨范德比爾特Vanderbilt家族的別墅群。它們的富麗輝煌,一定會令你讚歎不已!鄰海的The Breakers(聽濤山莊,又譯作「破碎者大宅」)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雖然沒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那麼氣勢宏偉,但其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設計構思,及法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時期的皇宮裝飾風格的古典輝煌,令人過目難忘。

一、非同凡響的山莊

這座位於紐波特市的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Cornelius Vanderbilt II,范德比爾特家族的一員)夏季住宅,建於1893年至1895年之間、坐落在占地14英畝(5.7公頃)的土地上,毗鄰懸崖,宅後俯瞰大西洋東岸。據說因能聽到海浪擊石的聲音,山莊被命名為The Breakers (breaker有碎浪的意思)。建築設計師為著名建築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 1827~1895),室內裝飾設計由Jules Allard and Sons以及Ogden Codman Jr.共同擔任。山莊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共70個房間,房屋占地面積約為1英畝(4,000平方米),總面積為125,339平方英尺(11,644.4平方米),生活空間62,482平方英尺(5,804.8平方米)。

著名建築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John Singer Sargent 1895年繪製。(公有領域)

The Breakers是理查德.莫里斯.亨特在美國國內設計中對Beaux-Arts建築(巴黎19世紀古典裝飾風格ÉcoledesBeaux-Arts)致敬的最著名作品之一。 既是亨特最後的作品,也是他為數不多的倖存建築之一。Breakers因其罕見和卓越的建築成就而聞名。亨特也因以新文藝復興形式來表現當時美國的財富、希望和樂觀主義,被同時代人稱為「美國建築學院院長」。

The Breakers建築氣勢直追皇宮貴族宮殿的恢宏壯麗,內部大量使用鉑金和歐洲的大理石來裝飾。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藝術靈感、精美輝煌的外觀及細部呈現,使它成為美國「鍍金時代」經典豪宅的範本。

二、范德比爾特家族簡介

范德比爾特家族的祖先是來自荷蘭的農民。在鍍金時代, 這個家族獲得了巨大財富並晉升至顯赫的社會地位。范德比爾特曾經是美國最富有的家庭。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 (Cornelius Vanderbilt, 1794~1877)去世前,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之後,他的兒子威廉獲得了父親的財產,1885年去世前是最富有的美國人。范德比爾特家族的顯赫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期,後來此家族的10座第五大道豪宅被拆除,大多數其它范德比爾特房屋被出售或變成博物館。

范德比爾特家族崛起於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 )的航運和鐵路帝國,他因擁有紐約中央鐵路而聞名。然後該家族將財富擴展到其它各個行業和慈善領域。

The Breakers主人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Cornelius Vanderbilt II)。(公有領域)

The Breakers是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最器重的孫子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Cornelius Vanderbilt II, 1843年11月27日~1899年9月12日)建造的夏日住宅。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是美國社交名流、繼承人、商人。1885年,他接替擔任紐約中央鐵路相關鐵路線的負責人。

三、藝術殿堂——The Breakers

The Breakers是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夫婦的避暑山莊。共有70個房間的山莊裡,許多房間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主人的臥房、早餐室等等是法國路易十四、十五、十六時期的風格。

山莊裡的每個房間、每一面牆,甚至是每個角落,都有很多設計細節。精巧的雕塑、碩大的水晶吊燈、房間牆壁色彩和家具配置、包括窗簾的選材色彩,其精美和華麗都讓人驚歎。山莊建築氣勢恢宏,鉅細靡遺地做到了那個時代范德比爾特二世要求的盡善盡美。

這座位於海邊峭壁的山莊曾於1892年毀於一場大火,現存這棟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住宅於1895年重新建成。范德比爾特二世在房子建成後不久的1899年,因腦中風去世,年僅55歲。他在這個豪華的避暑山莊中沒有住過多少時間。

下面就來看看這座輝煌的建築。

The Breakers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250英尺×150英尺的大宅,圍繞中央大廳對稱排列,建築表面以印第安納石灰石建造。1895年大火後重建的山莊共五層:三層主房,一個地下室和閣樓。建築物結構裡沒有木製部件,整體用鋼桁架支撐磚石。室內地板採用大理石、瓷磚、水磨石和馬賽克。

山莊西北入口建有門廊, 建築立面以複合式多立克柱將一樓的窗戶分隔開,而愛奧尼克柱則分隔二樓的窗戶。山莊外牆窗框以雕刻著橡木和月桂樹葉的圓形和長方形大理石飾板做裝飾。

聽濤山莊的西南,面向宏偉的花壇。(Shutterstock)

山莊的西南,面向宏偉的花壇。西南面中央是帶有涼棚的突出半圓形。海星和海貝殼的花環以及河神圖像裝飾了一樓的

面向大西洋的東南立面以兩層雙層涼廊為標誌。涼廊拱門的拱肩裝飾著一年中四季的數字。多利安式一樓的簷口帶著范德比爾特的家族姓氏字母「V」,簇擁在橡樹葉和阿波羅及水星的圖案間,代表了范德比爾特對藝術的贊助及其商業成就。亨特使用意大利大理石增添了一抹亮色,与外牆石灰石的淺黃色形成鮮明對比,獅子頭浮雕沿著The Breakers的屋頂線排列。

聽濤山莊入口處的鍛鐵大門。(Shutterstock)

山莊主要入口的鍛鐵大門,由紐約威廉杰克遜公司製造。配有精心製作的卷軸,裝飾圖案是包括圍繞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首字母的橡子和橡樹葉系列符號。圍繞山莊三面的鍛鐵圍欄是最具藝術性的鐵製藝術品之一。 56個鐵製工作板中的每一個都有31英尺長,8英尺高。 這些面板位於大型石灰岩墩之間,點綴著4英尺高的石灰石牆。除了可隔離噪音,還增強了莊園的獨特美感。

聽濤山莊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燭台青銅燈柱。(fotolia)

在通往山莊西北入口的礫石路邊上,樹立著4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燭台青銅燈柱,非常美麗。◇#(待續)

(點閱【范德比爾特的夏日行宮】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米開朗基羅為整個圖書館營造的,是一種進入知識聖殿的情境。人要邁向學習之門時必須先沉澱自我,收起驕慢與浮躁。好比進入了第一道門,卻發現還沒有真正登堂入室。在玄關轉換了心境,再以恭敬嚴肅的態度向著高處的聖殿拾級而上,如逆水行舟一般付出努力。
  • 提到佛羅倫斯,人們腦海中大概都會浮現出一個磚紅色穹頂、花白大理石的宏偉建築,也就是佛羅倫斯地標--聖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
  • 克利雪多夫‧哈蘭特,根據義大利音樂家馬連吉歐所寫的彌撒曲以及少數的經文歌《Maria Kron》還流傳至今,其中所運用的作曲法十分地精妙,標示著文藝復興時期波希米亞的音樂成就。
  • 春天的中研院,像打翻的調色盤,灑滿花朵在陽光下各自繽紛,彩蝶姿意地飛著,抬頭看去紅豔的木綿花懸在枝頭向藍天高歌,更遠的天際是黑鳶乘著上昇氣流英武盤旋……
  • 在那樣一個困難的時代,華萊士先生以優美造型的藝術設施,無私的提供了清泉,不僅為人們解了渴,更以藝術之美滋潤、撫慰了人心,真是功德無量啊!
  • Chora Church 這座副教堂的牆壁裝飾,不再是「拜占庭建築」傳統的鑲嵌畫,而是當時正在興起的「濕壁畫」(fresco)。濕壁畫可以表現得比鑲嵌畫更為細膩,只是比較經不起時光的摧折。
  • 一則平凡無奇的郊區閣樓改建故事,卻是一場精良工藝的切實研究──單純述說「如何做好一件事」,值得每個行業裡的認真職人細細琢磨。
  • 鄂圖曼土耳其人對拜占庭的文藝非常欣賞,所以隨後的鄂圖曼建築,也深受拜占庭建築的影響,例如圓頂和拱廊就是兩個例子。但是鄂圖曼土耳其人也帶進了他們原有的特色,以及周圍回教國家的影響,而融合成鄂圖曼建築風格。譬如說:鄂圖曼建築減少了很多室內廊柱的使用,而傾向於寬敞而少阻礙的室內空間。
  • 若要了解北朝的文化,佛教藝術是不可忽視的領域,其中蘊含當時世人如何面對生與死、亂世如何尋求心靈庇護。這些故事被刻在石窟與造像碑,透過中研院史語所的顏娟英研究員實地田野調查,從藝術史的角度解讀圖像的時空背景、圖像裡的各種心思。
  • 提著一只行囊,浪跡天涯,尋找隱沒在時間巨河裡的歷史本文。這份工作聽來令喜好自由的年輕人心生嚮往。早在 1982 年開始,專研藝術史的顏娟英便揹著背包,前往陝西、河南、新疆、巴基斯坦各地苦行,尋找被歲月保留下來的石窟與造像碑。本文專訪顏娟英,聊聊為何要這麼辛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