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嫦娥本名不叫嫦娥 叫什麼?

作者:允嘉若
明 唐寅〈嫦娥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5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秋節「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嫦是「常」的意思,娥是美好的意思,這麼說,「嫦娥」就是恆常美好的化身。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到底是誰?現代流傳的「嫦娥奔月」故事中,人們大多傳說是夏朝后羿(馮羿)的妻子。那麼,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嗎?從歷代書籍留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早在夏代《連山》、商代《歸藏》都提到這個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有恆娥、嫦娥、常娥,或是常羲的叫法。

夏代 商代

《歸藏》易1(《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一冊‧歸藏》,晉‧薛貞注)有這樣的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北宋《太平御覽‧藥》引用《歸藏經》「昔常娥以不世之藥奔月」,則稱「常娥」。可以見到,同一《歸藏》不同版本出現了「嫦娥」和「常娥」的不同寫法。

《歸藏》易書後附錄了失傳的《連山》易的一小部分,稱嫦娥為「姮娥」,稱她的丈夫為「馮羿」。《連山》易:「有馮羿者得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還記載了姮娥出奔前的占卜。

《連山》易的時代是夏,早於商代的《歸藏》易,更早於《周易》,是夏、商、周三代最早的易經。據此來看,「姮娥」之名出現於夏朝,早於商朝稱「嫦娥」。

中國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大紀元)

兩漢

後來兩漢著作中,如西漢《淮南子》立論以「姮娥」作比喻:「……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可知道,當時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

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靈憲》也稱「姮娥」:「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南梁《文選注》引註)。兩漢樂府《古豔歌》有「姮娥」這個角色:「姮娥垂明璫,織女奉瑛琚。」

關於嫦娥之名,有一種避諱說。說嫦娥原本叫「恒娥」,為了避漢文帝劉恒的「恒」2之諱,而稱「姮娥」。我們在上述《歸藏》同一抄本中,同時看到「姮娥」(附錄《連山》)和「嫦娥」(《歸藏》)之名。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如果「嫦娥」本來就叫嫦娥或常娥,又何必避諱漢文帝劉恒呢?由此可以推測「恒娥」或「姮娥」的叫法早於「嫦娥」。這和最早的易經《連山》易中稱「姮娥」剛好相印證。

有人說東漢《說文解字》字典中查不到「姮」這個字,有「恒」這個字,所以「姮娥」是後來造的。但是,東漢著作《潛夫論》〈志氏姓〉中有「姮姓白狄」是好姓的說法。

唐代

唐之前的詩詞中,「姮娥」比「嫦娥」多,但沒看到「常娥」的用法。唐代的詩詞中「嫦娥」出現的次數就多過「姮娥」了,也看到了少數「常娥」的寫法。唐朝詩人中,有人將「嫦娥」、「常娥」並用,像是白居易、 盧㒰的不同詩中就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說

也有這樣一說,說帝俊(一稱帝浚)的妃子才是最早的嫦娥,名字叫常羲,她和帝俊生了十二個月亮。古音中羲和娥發音相同。《山海經》中說大荒中帝俊之妻是常羲,「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不過這個本事和嫦娥奔月並不相同,後代也不這樣襲傳。

這麼看來,「嫦娥」早於「常娥」;夏朝稱「姮娥」又早於商朝稱「嫦娥」;到了唐代「嫦娥」出現的頻率反而高於「姮娥」了。所以說嫦娥本來的名字不叫嫦娥,稱她叫「姮娥」(或「恒娥」)更貼真喔!

註1:《歸藏》易流傳於殷商,比周易還早,但原本已經失傳。現代有秦簡出土(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秦簡《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但還未被完全研究出來。

註2:《說文解字》有「恒」字,恆是另外的寫法,見《說文.二部》 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編按:同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shown)這裡舉一個古籍中的實例,它與當年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有幾分相似之處。
  • 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中秋節的民俗故事於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月宮鏡」是盛唐時期的人物故事鏡的典型品項。文飾可以一應對照到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角色。可見,中秋節傳說神話故事,應該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流傳。
  • 「陰晴圓缺」月象無常,無常又是月亮的常態。月如無恨月長圓:恨人間生離死別不得圓滿?恨人間成住壞定滅律不能超越?或是「恨鐵不成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中秋故事留下怎樣的遺恨?蘇東坡詩《中秋月》吟:「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夜年年來,明月夜不長好,此事古難全!如何脫凡律不為陰晴圓缺所牽?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連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