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8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公民電廠是否運作良好,健全的支持系統很重要,支持系統很關鍵一面就是金融面的支持。」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劉潔鳳說,綠主張2016年成立近兩年,面臨很大問題,公民電廠資金取得來源非常不容易,勢必影響到發展,而台灣這方面的支持系統到目前為止完全沒看到,公民電廠都是單打獨鬥、自己闖,需要持續的努力與倡議。
劉潔鳳指出,太陽能建置成本非常高,回收要10~12年,資金來源不能只靠社員股金,勢必要借款。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中,雖有中小企業保證基金可運用,但合作社卻不適用法條對中小企業的定義,目前在立委陳曼麗協助下,已進入修法階段,將把合作社納入。向銀行貸款則是另一難題,綠電合作社的案場很小或分散在不同縣市,銀行貸款希望是集中的,因此銀行貸款也走不通。
集資建電廠 公民參與另一種選擇
陽光伏特家是利用小額募款、群眾募資建電廠相當成功的案例,從小規模擔仔一號11.44KW發展到最大案場擔仔六號499KW。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表示,群眾集資非常吻合公民電廠推動,就是民眾小額出資,「不用跟銀行融資,融資對象是大家。」她看到國際上募資蓬勃發展和能源發展,就思考是否可以透過募資模式蓋電廠,克服資金取得的困難,用群眾集資解決(公民電廠)最大的融資問題,
陳惠萍認為,商業模式還是要更進一步拓展。大家覺得公民電廠就是小小的、分散的,這模式如果可以複製跟擴展,也可以走向規模化。陽光伏特家擔仔一號是11.44KW,但2018年最大案場擔仔六號是499kW,規模很大,有一千多片太陽能板,讓更多人參與,「這件事情很有趣,顛覆了我們對公民電廠只是小型、社區看法,公民電廠也是可以透過更多群眾力量,把規模、市場做出來。」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