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文史】端午節「午時水」為何有奇效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2502
【字號】    
   標籤: tags: , ,

「午時水」俗諺

端午節是黃曆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那一天午時(從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水稱為「午時水」。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時,但是只有重午這一天午時的水稱為「午時水」。人們說午時水特別神奇。

說午時水特別甘醇、經久耐放,用來泡茶特別好喝、助益身體的保健。台灣有午時水的俗諺,和驅毒保健有關,這一句「午時水飲一嘴,卡好(勝過)補藥吃三年。」應該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當然「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污染的水。來到現代,水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不能掉以輕心喔。

午時水 極陽水

為什麼一年中,只有重午日這一天午時的水這麼傳奇?那就從「午時水」的另一個名稱「極陽水」來探索。

端午節,以干支記日來看是午月午日,故而也稱「重午」,「午」代表陽火,陽氣最高點。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重極盛的陽火,就是「純陽」日。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

午時水極陽剛的神奇,就是從天地運轉、陰陽五行的消長變化的道理而生。夏天陰弱陽盛、冬天陽衰陰盛,各人身體也都能明顯感受寒暑陰陽五行的差異。從天地陰陽的變化看「午時水」的效用,也就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午時水實際的功效

那麼理論上有這個道理,「午時水」、「極陽水」落到實處,表現又如何呢?

鑄造刀劍

古人有傳,特別在重午這一天煉劍、煉鏡、採藥可以禳解陰毒之氣。這裡就說一說煉劍、煉鏡。

傳說用「午時水」鑄造刀劍特別鋒利。台灣老鎮鹽水鎮上的橋南老街區有13口古井,那是承傳三百年的古井,橋南老街的打鐵舖都從古井取用「午時水」鑄造刀劍具。泉利老打鐵舖堅持傳統,每年從當地八卦井只取「午時水」更換打鐵舖水槽中的水,一年中鑄造刀具所用的都是「午時水」。打鐵舖水槽有兩個,一個是磨刀用的水槽,一個是打鐵煉鋼時用來焠火降溫的水槽。

打鐵舖老師傅李一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用午時水來打鐵、磨刀才能打造出鋒利耐用的刀具,他家的打鐵店從第一代起,就一直維持打鐵水槽一年一次換午時水的傳統。傳到李一男的兒子已經是第六代。

鑄造丙午鏡

傳說「午時水」鑄造明鏡有如神明,可以辟邪。在中華文化中,鏡是辟邪的神器。《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鏡能辟邪,「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

鏡能夠聚火、能夠辟邪,鑄造之日就是關鍵。東漢《論衡》說,在五月丙午日午時鑄造的銅鏡(陽燧),可以取得真火,「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午時),消鍊五石,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嚮日,則火來至,此真取火之道也」。

以陰陽五行來說,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午屬陽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時陽火最盛、陽氣最剛,是輝光萬丈的極陽之火,鑄鏡可以引火、可以辟邪。「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來的金屬器具,就成了李時珍所說的「金水之精」,若有神明,古鏡、古刀劍就是。

中國古代青銅鏡﹙袁玫/大紀元﹚

古代鑄造神鏡的日子,也是以五月的丙午日最上選。在中國古代的鏡銘中就能見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鏡」的銘文字樣。「丙午鏡」是在午月又遇到丙午日所鑄造的,如漢朝武帝的「元光鏡」、東漢和帝「元興鏡」都是其中著名的丙午明鏡。

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紀的排序來看,60天一循環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個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輝萬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陽剛氣盛,這樣的日子才能鑄造出「丙午鏡」,周流無極,山海光明。

了解「午時水」稱極陽水的道理,可以回歸天人合一的路;從午時水鑄造刀劍鑒鏡的表現,實際也實證了陰陽五行的科學性!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龍芳台灣台東報導)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立雞蛋之外,還有取午時水的習俗。台東鹿野鄉永安村玉龍泉泉水清澈,每年端午節中午村民都會排隊取午時水。6日端午節正午,當地民眾排成長長的人龍,將泉水由湧泉處一桶一桶接力傳遞出來讓大家取回飲用,展現鄉村傳統的純樸互助精神。
  • 每年一到黃曆的五月午日,即端午節,這一天的正午十二時,汲取的水就是「午時水」。關於「午時水」,古來就有神奇的傳說。傳說中的午時水又以井水最佳。「午時水」是至陽之水,能鋒利鐵刀鐵具、禳解陰毒之氣。台灣「劍井」是午時水傳說的代表,一尺許的井深,湧泉三百多年汨汨不斷。
  • 中國古代宮廷怎樣過端午節?唐太宗御筆親書「飛白扇」贈予功臣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庶動清風,以增美德」。在慶祝端午的宮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會以「服翫相賀」,以隨身使用或游藝的小東西賞賜臣下。這個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了民間也影響了近鄰的韓國。
  • 傳統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吃粽子,還有掛艾草菖蒲、戴香包、喝雄黃酒等習俗外,在各地還有許多飲食習俗,也是端午節這天必吃的。
  • 清緙絲龍舟競渡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和新年、中秋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節日習俗和典故也來源甚古。從記載民俗風土的歲時記來看,今人過端午的習俗大多沿襲自南北朝時代以前,且保留了不少周代或更古老的古風尚。端午節的九大習俗源自何處?具有什麼義涵?
  • 台灣過端午節不只划龍舟、吃粽子,還有打「午時水」的習俗,古人相傳在端午節從井中所打出來的水是「至陽之水」,位於台南市鹽水區橋南老街的打鐵老舖,每年端午節從古井汲取午時水,讓手工做出來的各式鐵具更耐用。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