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獵巫現象搞分裂 不咎責才能凝聚向心力
【大紀元2018年0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晏均台灣報導)2018年,又到了台灣選舉年,雖然選戰年底才開打,但現在各黨候選人的口水戰已經讓人民覺得厭煩。在這動盪的年代,候選人們為了自己能當選,互相攻訐、互揭瘡疤的作為,逐漸失去選民的信任。
很多人不喜歡選舉,是因為從中可以窺探出許許多多醜惡的人心。而周圍許多在基層機關上班的朋友們也很排斥選舉,原因無它,就是「選邊站」讓他們很為難!
每次基層選舉一結束,秋後算帳式的人事調動,總是搞得天翻地覆,「幾家歡樂幾家愁」就是選邊站的結果。外行人總會說:「保持中立不就得了!」試問,有人看過陷在泥沼裡有不和泥巴的嗎?要在如火如荼的基層選戰保持中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在市政府上班,可是市長要改選了,現任的對上外來競選的,你押哪個?若不幸押錯寶,恐怕就被指為歐洲中古世紀的女巫,在選後展開的獵巫行動中準備等死吧!
台灣職場仍存在獵巫文化
記得今年2月24日、3月5日兩次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一連串的休市事件延燒之時,大家把矛頭指向總經理吳音寧,要求其下台的聲浪不斷。台北市長柯文哲曾有感而發的說,「台灣存在獵巫文化,出事一定要找個女巫來燒死。」他坦言:「其實不咎責也是一種文化。」
「獵巫」在維基百科裡定義,原指搜捕女巫與施行巫術的證據,將被指控的人帶上宗教審判法庭,今日此類事件被視為一種道德恐慌及政治迫害。而這種「獵巫」現象,通常發生在面臨分裂危機的社會中。
從歐洲中世紀開始,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對巫術的害怕導致獵殺女巫,就像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也被誣為女巫而被活活燒死。
提起「聖女貞德」的故事,她被列為法國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平民組成的軍隊對抗英軍入侵,最後被擒俘而被判處火刑。後來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篤十五世將貞德封為聖女。
直到科技文明的當今社會,「獵巫文化」在職場中依然隱晦存在著,但是政治官場中卻是無所忌憚!慣用伎倆是找個替死鬼擋槍了事。無論決策錯誤或執行力不如預期,藉由處罰特定員工,找個倒楣鬼墊背來杜絕悠悠眾口的短淺對策,根本無法切入問題核心,只會讓團隊更加分裂。
問題發生時,並非只聚焦於引發問題的某個特定人,而是要放眼整體事件的背景,也就是說「找出犯人」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職場依舊充滿這種「獵巫式的咎責文化」。
不咎責的企業文化 維繫向心力
放眼國內外,面對市場嚴峻考驗,為什麼有些企業能歷久不衰?而有些企業卻日漸式微,終至淘汰消亡?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傑出的企業背後都有一股強勁有力的「企業文化」做為競爭基奠。
要型塑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兩個關鍵:企業環境和價值觀。一個公司能否永續經營?「價值觀」才是企業文化的靈魂,維繫著員工向心力,引領組織團隊走向正確方向,燃起員工潛在動力、才能。
別看公司同事每天8個小時相處在一起,人和人之間要百分百的友好其實很困難,尤其來自四面八方的員工生活背景、想法、做法、脾氣秉性、行事風格都不一樣,公司規模越大,員工勾心鬥角越厲害,要整體團隊齊心凝成一股勁?恐怕得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
承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所言,「出事一定是大家都有份,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了,把問題解決就好,而不是推來推去。」在規則之下,大家都可以隨意運作,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人,都能與之合作,這才是我們社會該提倡的文化。「不咎責也是種文化」若再花時間吵架,倒不如把吵架的時間拿來解決問題。
只不過人心就是業障!在團隊裡,哪個人說了什麼話?製造了什麼謠言,有哪些人在起鬨?跟此事有關的人,始終會以尋找犯人的心態準備獵巫報復,惡性循環的後果導致企業內部人事分化,小團體增多,向心力悖離,對公司企業文化而言將是一場無形的大災難。
通常只有在職場上受過傷、吃過虧的職場老鳥,才會懂得一步一步慢慢走,一球一球小心投,如履薄冰的用意是保護自己避免再一次摔大跤,職場新鮮人們眼睛可要睜亮點,多學一學了。@*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