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國色天香誇牡丹 誰是最早的國色美人?

成語典故
作者:允嘉徽
唐朝美人梳著高而碩大的峨髻,最頂上簪著一大朵盛開的牡丹花是一種時尚。圖為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牡丹真國色

從唐朝中期開始,愛牡丹、賞牡丹成了一朝的時尚,唐代中期著名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 年)《賞牡丹》吟:「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著實反映唐朝人競相追逐品牡丹的時尚。一國的國主、顯貴名流盡在帝京,穀雨節氣牡丹花開時節,無論貴族平民,賞花看花、傾城爭趨。

簪牡丹花 美豔高貴唐仕女

從綺麗的唐代仕女圖中也反映唐人愛好牡丹的時尚。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畫中唐代美人,敷妝精緻,服飾華美,豔若桃花。唐美人梳著高而碩大的峨髻,最頂上簪著一大朵盛開的牡丹花,奢華與閒適的氣息自在灑落。「簪牡丹花」的唐仕女表現唐朝女子時尚的鮮明風格;同時,可以看到牡丹花代表唐代富麗大氣、雍容華貴的時尚標誌。

頭戴牡丹的唐仕女。圖為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公有領域)

「國色」、「天香」是對容貌絕頂美豔女子的形容詞,唐朝人愛尚牡丹,轉用了「國色」、「天香」讚頌牡丹濃艷風華,在詩詞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但是,唐時「國色」「天香」並用不常見,唐文宗時中書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詩一出,公卿間吟賞著成了一時風流(註1):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入了有宋一代,就有「國色」「天香」聯用的表現,例如:宋·李綱詩以國色天香描繪牡丹的豔麗之詩句:

春風初入牡丹枝,國色天香艷姣姬。
--《次韻王堯明三絕句 其一》

誰是最早的國色美女?

中國文化中,早在唐代之前,就以「國色」形容女子的容貌的絕頂豔麗。先秦的雜家著作《尹文子》中有:「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這樣的敘述,是以「國色」形容美人的用法。

另外,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於「僖公十年」記載:「驪姬者,國色也。」這位驪姬(西元前?~前651)就是晉獻公攻打驪戎時獲得的美女,這國色美女反過來擄獲了晉獻公。驪姬獲立為夫人之後生了奚齊,後來為了爭立奚齊為太子而陷害晉獻公三個賢能的兒子申生、重耳、夷吾。

由此看來,那時稱「國色」僅僅止於外貌,不及內在美德。

「國色」意涵轉芬芳

唐代時,以「國色」比喻「美人」、轉而比喻牡丹,內涵也轉變了,含有「芬芳君子」的意義。來看權德輿詩《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的描寫:

澹蕩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
時過寶地尋香徑,已見新花出故叢。
……
花間一曲奏陽春,應爲芬芳比君子。

元人劉鶚詩,以國色天香代稱牡丹,讚頌牡丹渾然自在,借譬品德高尚的君子,富也罷、貴也罷,富貴煩惱兩相忘,渾渾然無罣礙的真國士。詩吟:

國色天香結習*空,寒英晚節竟誰同?
平生富貴渾忘卻,宛似翛然國士風。
--《題栗侯所藏牡丹菊圖二首 其二》

 註1:見(宋)李濬:《松窗雜錄》
*:「結習」指煩惱罣礙。

責任編輯:方沛
@*#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牡丹花「國色天香」的雅號,源於唐朝詩人李正封的詠牡丹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
  • (大紀元記者羅令尹台灣台中報導)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晚上,土木技師莊豐州與太太一同前往台中市中山堂觀看美國神韻國際藝術團表演,莊豐州讚賞舞蹈節目《大唐仕女》所展現出來的優雅與行雲流水之美。
  • 牡丹開花了!在日本東京新宿古廟寺藥王院清境中賞牡丹,回復古時情,心緒沈靜明淨。在中國文化中,想到「花王」就想到牡丹花。唐朝帝京長安吟賞牡丹可是驚動帝京?劉禹錫的詩有描繪。牡丹花還有一個別稱「穀雨花」,告訴人們清明節過後、穀雨節氣來臨,也是牡丹開花的預告。創基於中世日本鐮倉幕府時代的藥王院,4月16日牡丹花盛開。
  • 千歲牡丹花王之王在哪裡能見?中國湖南松柏村百千歲的牡丹花王被老牛吃掉了?牡丹花好像是大唐花國中異軍突起的花王,唐人讚頌花王國色、天香,開元以後,京邑間傳唱牡丹花詩,公卿多吟賞,宮廷中侍女以頭戴牡丹為美。隨著大唐文化流傳到日本,今天日本文化中也很珍愛牡丹。回頭看,千歲牡丹在中國,老牛不識王花主,奇中一嘆!
  • 穀雨節氣的第一候花信風就是牡丹,因此牡丹也被稱為「穀雨花」,民間流傳著武則天將牡丹貶去洛陽的傳說,事實是⋯⋯另據古書記載,因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這又是怎麼回事?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