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復興儒學 達前朝未有之盛
孔子創立的儒學,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成為中華王朝的官學,卻在魏晉以後逐漸式微。在隋末動盪之時,學校無人上,詩書無人讀,儒學彷彿墜入泥塗一般。唐太宗即位以來,卻大力復興,令儒學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
當時的儒學並不僅僅指孔子的思想,而是百姓所受的文化教育。太宗曾說:「我所喜歡的,是聖王堯、舜的治國之道,而周公、孔子的教諭,就像鳥之有翅、魚依賴水一樣,離開它(指堯舜治國之道)就會死亡,不能片刻沒有。」儒學依託於聖王教化而生,對臣民有積極的教化作用,因而太宗不僅重視儒學的振興,也注重儒學對人的思想導向。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置「弘文館」,廣納天下通曉儒學的人才。太宗保留他們的現任官職,讓其兼任弘文館學士。學士們在天子的關照下,不僅享有五品官員享用的精美膳食,而且在當值的那一天可以在宮中留宿,待遇非常優渥。
那麼,太宗匯集這些儒生,每天都做什麼呢?原來,他在白天空閒的時間,召學士進入內殿,暢談古代典籍,商議政教得失,經常到半夜才休息。後來,太宗還把朝中三品以上的皇親貴族、賢臣良將的後代,召入弘文館中當學生。整個朝堂,形成了學習與交流儒術的濃厚氛圍。
即位的第二年(628年),太宗通過為孔子設立高規格的祭禮,再次提升儒學地位。他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並在國子監(古代最高學府)建立孔子廟堂。廟堂供台的兩邊,配備祭祀所用的俎豆、干戚、樂舞器具等用品。後來,太宗又下詔,追封歷代知名的大儒,讓他們配享孔子廟堂,同時尋訪他們的後人,鼓勵後學之士。
也是在貞觀二年,太宗招納天下大批儒術,賞賜布帛、提供車馬食宿,讓他們聚於京師。這些人大多被破格提拔入仕。此後,國子監與其它各級學堂又增設幾百間學舍,並廣納門生,完善儒學各種技藝的教學。太宗還親臨國子監,聆聽儒士講論經典。
皇帝對儒學的推崇,不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儒生,更有吐蕃、高麗、新羅等外族首領派出的貴族子弟,就好像今天的留學生。一時間,國子監中湧入上萬名儒生,《貞觀政要》評價「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也」。
由於孔子遊學的時代距離唐朝已有一千多年,先賢整理並傳世的經典之作,出現許多謬誤,後人也難以辨別。因而,從貞觀四年(630年)開始,太宗又做了兩件大事,為歸正儒學做出重大貢獻。他命中書侍郎顏師古,統領重新整理並校對「五經」的工作。
五經即漢武帝時官方確立的五部儒家典籍,即《詩》《書》《禮》《易》《春秋》。顏師古出身儒學世家,有著深厚的經學功底,他耗時兩年,終於完成了勘定工作。太宗又請宰相房玄齡召集儒生討論。誰知,那些儒生拘泥於長期訛傳的異說,紛紛對顏師古提出質疑。而他引經據典,把疑義一一化解,讓他們無不嘆服。
因後人對經典持有各種混亂的解說,顏師古、國子祭酒(一種學官)孔穎達等儒士又奉旨為五經撰寫註解,共同完成《五經正義》。這套長達180卷的釋文,旨在歸正世人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被太宗稱讚為不朽之作,作為國子監的教材流傳下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太宗的努力下,大唐子民出現研習儒學的風潮,社會道德也迅速回升。(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