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歷代皇帝

唐太宗三問 切中帝王治國本質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是古今中外領導者的必讀經典。(博仁/大紀元製圖)

歷史上,唐太宗以虛懷若谷、知人善任的美德,與治下群臣共同留下許多佳話。在《貞觀政要》的開篇中,唐太宗向臣子三次發問,探討為君之道,點出為政者應注意的主要問題。臣子的答案,也堪稱盛事治國的總綱。

貞觀二年(628年),太宗即位之初,提出第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有道明君、無道昏君?」大臣魏徵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回答。《詩經》有句話「先人有言,詢於芻蕘」,是說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徵詢意見。因而在遠古堯舜治理天下的時代,廣開四方門路,招賢納士;廣泛地觀察、聽取多方面的情況和見解。這樣即使是共工、鯀都不能阻礙聖王的德政。

魏徵還列舉歷代偏聽偏信的帝王,往往有國破家亡的危機。深居宮殿的秦二世,疏遠賢臣和百姓,偏聽偏信奸臣趙高,導致天下大亂而不自知;梁武帝偏信大奸臣朱異,到侯景作亂舉兵圍攻都城時,他也還毫不知情;隋煬帝寵信虞世基,當各地反隋義軍占領城鎮時,他仍然沉溺於享樂。

因而他總結道:「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並採納忠臣的諫言,才能避免權貴欺上瞞下,才能讓下情上達天聽。」

貞觀十年,在太宗君臣的努力下,天下逐漸走向穩定的治世。這時,太宗提出第二個問題:「在帝王的事業中,創業難還是守業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宰相房玄齡的回答是「創業」。因為打天下的時候,各路諸侯並起,一個人若要成就帝業,只有戰勝所有人才能收服並統一所有力量,因此是創業比較艱難。

魏徵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魏徵則相反。他認為一代帝王興起時,往往是推翻昏庸的舊君王,終結前朝的亂世,這樣百姓樂於擁戴,其它勢力也願意歸順。因此創業是天命所歸,並不是最難的。但是帝王在打下江山後,容易滋生驕奢之氣。戰亂過後,百廢待興,百姓也處於窮困潦倒的境況,皇帝如果不能停止奢侈浩大的工程,讓需要休養生息的百姓無休止地從事徭役,國家就會迅速走向衰敗。因此,魏徵認為守業更難。

到底正確答案是什麼呢?太宗做出最公允的判斷。房玄齡是追隨太宗打天下的,歷盡千辛萬苦,多次死裡逃生,所以認為創業更艱難;魏徵輔佐太宗安定天下,擔心皇帝產生放縱慾望的想法,導致國家危亡,所以認為守業更艱難。那麼這個問題對當前階段有什麼意義呢?太宗說:「如今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現在我希望和諸位大臣一同謹慎地守業啊!」

貞觀十五年,大唐王朝已成盛世,太宗又問第三個問題:「守江山是難還是易?」魏徵回答:「很難。」太宗又問:「我選賢任能,從諫如流就行了,有什麼難的?」魏徵說:「自古皇帝,能夠在國家充滿憂患危機時,選舉賢材,接受忠言;在太平盛世反而懈怠,疏遠直言進諫的賢臣,讓他們無法說出真心話。這樣發展下去,國家就會滅亡。」

這就是古代聖人會居安思危的原因。因而魏徵也說:「在國家太平時,讓君王心懷憂懼,時刻警醒,這難道不是難事嗎?」

唐太宗的問題看似隨意,其實是在執政不同時期提出的治國本質。無論在任何時候,領導者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只有保持理性自省的頭腦,才能讓國家持續繁榮,給百姓帶來真正的盛世。(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