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炒栗子的季節呀!黑甸甸的大口鐵鍋裡長長的炒鏟頻頻翻動著黑亮的砂石,吸引人的目光瞅向鐵鍋中半滿的糖砂,糖砂中半掩半露油亮又飽滿的栗子,讓人才看了一眼就滿足了半分。
油亮的蜜糖砂石續續磨挲著鐵鍋,翻炒中帶起的焦香一絲絲蒸騰著散入秋冬凜凜的空氣中,烘暖了遊子的故鄉夢。曾經在一個冬夜,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吃著炒栗,隨想起年少時在朝中的歲月:
「山栗炮燔(*燒烤)療夜饑,喚起少年京輦夢」。[1]
古往今來多少光與塵、人生遊子的現實與夢幻,在糖炒栗子的焦香味中都融入了一爐。
珍羞甘栗 「栗」史久傳
清代嘉慶年間學者郝懿行的《曬書堂筆錄》中記述,自己小時候在家鄉很喜歡吃炒栗,後來到京師上國子監,看到京師市肆糖炒栗子的景象。書中有生動的描繪:「及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副軸人嚮火,一人坐高几子,操長柄鐵勺,頻攬之令勻遍,……藉以粗沙……甜美過之。」當時炒栗子成了風行美食,人人共讚的人間佳味!
糖炒栗子在故都北京家喻戶曉。炒栗在宋代已是零食名點,上溯戰國時代燕國的燕山甘栗名聲遠播,人民有栗能飽足,蘇秦因此而譽燕為「天府」。《詩經‧鄘風‧定之方中》詩說「樹之榛栗」,《毛詩疏義》說明了:「五方皆有栗,周、秦、吳、揚特饒。惟漁陽、范陽栗甜美長味。」燕山毗連故都,漁陽、范陽就在北京境內。
遺民思漢 栗子證忠心
在陸游的書《老學庵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說故都汴梁(開封)李和的炒栗名聲傳四方,別人想模仿他、用盡各種方法都作不出他的炒栗美味。
在靖康年間,金侵北宋,故都及北邊的燕山一帶都成了金的屬地。紹興年中,宋高宗派遣吏部侍郎陳康伯與知閤門事錢愷出使虜庭(金)。使團一行到了燕山,忽然來了兩個人帶來炒栗獻給兩大使各十包,一旁持節旗的隨員也每人各送一包。來人自稱「李和兒也」,說著說著淚流滿面,揮淚而去。
熱呼呼的糖炒栗子呀!流露著淪陷異域子民們回歸正統的熱切期盼!作為中華後人的我也思索著,這最甜美的甘栗為何產在燕山故都而不產在他鄉?為何讓愛國詩人陸游留下這個糖炒甘栗遺民思漢的故事?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觀人生「死去元知萬事空」,一生豪放超逸,然而至死他心中就是存一掛念,「但悲不見九州同」,他叮囑後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一生抱負著匡復中原之志,反觀今天,故都赤變百年,在赤龍的危害下「中原」──中華文化的原鄉失落了,多少中華傳統文化遭毀容扭曲假造?糖炒栗子傳下來了,一粒又一粒的栗子,保存的就是思漢的中華心,典藏的就是對正統神傳文化的思慕!品著糖炒栗子之香可以溯文化的原鄉!栗的傳承鐵定是神的安排!
華夏先祖 貴栗愛栗
栗樹在中華文化中紮根真的很久了,栗子也是古早久傳的美果、珍羞。「中華廚祖」、商朝的政治家伊尹說美果有「箕山之栗」(《呂氏春秋》);孔子的弟子宰我說「周人以栗」。映現了商、周時代栗樹的普遍。
周朝之都豐鎬的風土適合栗樹生長。京都國中,左祖右社,「社」是護國的土地神,各地方也有土地神社。周人國之社樹栗木,《論語‧八佾第三》中有紀錄。魯哀公問「社」的事於孔子的弟子宰我,宰我答了「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周代王室貴栗,以栗木作社神的精神象徵、國家的護衛,使民望而戰戰栗栗(也作戰戰慄慄),對天地心生戒慎、敬畏。周代時人也愛栗,以栗子作出好吃的珍羞。
周代專門管糕餅的籩人獻祭、進給周王的甘味中就包含栗子一味,《周禮‧天官‧籩人》說:「饋食之籩[2],其實棗、栗、桃、乾橑(*梅)、榛實。」宋仁宗一朝也想傳承這種傳統,禮官宗正請奏皇上,每歲入冬孟月,以兔肉、栗果配藷藇來祭祀(見《宋史‧禮志》)。
栗樹、栗果在周代演出文化盛采,積澱成傳統文化的養分。由此來看南宋遺民李和獻炒栗給宋使,藉著栗子表示對正統的忠心孺慕,文化傳承的意義就更加深遠了!
周朝貴栗,到了漢代時,栗樹更是珍貴的好貨。《漢書‧貨殖傳》記載說,燕、秦地方有栽種千樹栗的人家,身家與千戶侯相等。漢代時種植栗樹的人家可以成大富人家,顯然,那時栗樹得到人們的珍愛。
栗子登五果名榜 五行養生之果
栗子[3]列名古傳五果名榜(見《黃帝內經‧素問》[4]),五果──李、杏、桃、栗、棗是五行養生的代表果實名物,《本草綱目‧果之一》說五果的味道、顏色對應五臟,五果為助,以補精益氣。[5]
蘇轍在一首《栗》詩中,記述「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說自己年老添了腰腳病,服用山翁傳授的舊傳栗子食方的情事,對映栗子補精益氣的中醫說法。
李時珍《本草綱目》綜說了栗的功能[6],有人內寒暴泄如注,讓他吃煨栗子二、三十枚,頓時痊癒,「腎主大便,栗能通腎,於此可驗」。每早吃十餘顆風乾栗子,持之以恆,對腎虛腰腳無力能起到強健的功效。
古人的食療藥方非常講究自然與五行對應於人體的養生功能,步步都很細緻。李時珍說,風乾的栗子勝於太陽曝乾的,而埋於火灰中煨熟(煨栗)、以油炒熟,又勝於煮蒸的栗子。
吃栗子食療的方法也是很關鍵,必須細嚼,連著口中津液吞咽就有助益;反之,狼吞虎嚥一口氣吃到飽,反而傷脾。這些年來興起的「慢吃樂活」好像是新鮮事,其實在中華文化中早就傳承後代了。華夏的現代子嗣把寶貴的神傳文化揚棄、甚至毀壞了,真是暴殄天物呀。
栗樹有個特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栗但可種成,不可移栽。」這就是說栗樹重根本,不能離開出生的土地。這讓我連想到中華文化的根性,傳統中國人講落葉歸根,其中深義正是在此──中華傳統神傳文化的根,就是華夏代代子民的生命壤土、精神的樂園,歸根,生命才得以循環不息。
離開了傳統也就失去了根,枝葉還能獨活嗎?中華文化抽掉了天人合一的信仰,還有精神文采嗎?想到這,溫熱甘美的栗突然穿上了棘棘的外衣,肅肅然給我上了「戰栗」的一課!#
-參註-
[1]、宋‧陸游《夜食炒栗有感》:「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饑。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寜門外早朝來。」
[2]、「籩」是盛裝糕餅的竹器,如豆器形狀。
[3]、栗子種類不少,如板栗、山栗、錐栗、莘栗、莘栗、茅栗……等等。有小如指頂的,也有大如梨子、大如拳的,但是栗子不以大為貴,反而以小、皮薄為美。李時珍說栗:「九月霜降乃熟。其苞自裂而子墜者,乃可久藏,苞未裂者易腐也。其花作條,大如箸頭,長四、五寸,可以點燈。」
[4]、《黃帝內經‧靈樞經‧五味》:「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栗是腎之果,也就是冬天之果,栗屬水,食栗得以補腎。古名醫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
[5]、《本草綱目‧果之一》︰「五果者,以五味、五色應五臟,李、杏、桃、栗、棗是矣。」、「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6]、《本草綱目》:「栗於五果屬水。水潦之年則栗不熟,類相應也。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於此可驗。《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乾,每旦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蓋風乾之栗,勝於日曝,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
@*
-點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