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雕刻藝術傳入泰國後,影響了泰國宮廷和寺院建築。美侖美奐的泰國宮廷,莊嚴肅穆的佛院透著濃厚的中式氣息。高大精美的石雕,閃爍光芒的琉璃瓦,玉宇飛檐的殿堂,猶如天宮再現人間。除了大型建築有中式建築風格以外,還出現了不少漢文古典書籍,包括《三國演義》在內,「入住」泰國王宮的罕見現象。
中國風宮殿
曼谷大王宮
曼谷大王宮(Grand Palace),位於泰國曼谷拍那空縣,是東方宮廷建築藝術的瑰寶之一,修建於曼谷王朝時期。曼谷王朝於1782年由拉瑪一世締建。拉瑪是印度神話中一位王子的名字,帶有天命的意思。拉瑪一世(1737年─1809年)登基後,將首都遷到曼谷,並命人修建曼谷大王宮。
曼谷大王宮蘊含著許多中國元素,四周環繞的白色圍牆,高達5米,仿效北京紫禁城建造而成。拉瑪四世(1804年─1868年)和拉瑪六世(1880年─1925年)的寢宮門前,各有一副中文對聯,對聯內側是八幅中國畫,比如龍飛鳳舞圖、八仙過海、觀音送子圖等。宮廷建築的窗扇上,不僅風格仿照中國,連圖案式樣,譬如鴛鴦荷花、喜鵲鬧梅等也和中國無異。
王宮內外陳列著不少人物雕像,很像中國古代的文臣武將,也有類似清人裝扮的門人像,鎮守著這座藝術寶庫。
關於這些雕像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泰國商人從中國購買商品後,會通過海陸運到泰國。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為了壓倉,也為了鎮邪,商人會購買大型的石雕像用以鎮船伏波。由於雕像造工精美,栩栩如生,喜愛中國文化的泰國國王購買這類石雕,安置在大王宮內;也有傳說,是鄭和下西洋時,將雕像帶到了曼谷,被泰國國王視為國寶,安放在王宮內。
邦芭茵夏宮天明殿
泰國邦芭茵夏宮(亦稱邦芭茵行宮,Bang Pa-In Royal Palace),位於泰國大城府邦芭茵區,是泰國國王的夏日行宮。邦芭茵夏宮內有一座天明殿(Wehart Chamrunt),是一座中式建築。此殿修建於1889年,採用中國南方傳統木結構建築式樣,由華人拍耶初樂碩提侯爵出資所建。屋脊上的吻獸(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脊獸)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等,取意鎮守宮廷,驅逐邪靈。天明殿建成後,侯爵將其獻給拉瑪五世(1853年─1910年)。
天明殿正門中央懸掛的匾額,用中文和泰文寫著「天明殿」三個大字,殿內雕梁畫棟,均是中國風格。殿內保存著泰國國王身穿清朝朝服的肖像畫,陳列著明清兩朝瓷器,其它器具陳設,像桌椅、茶具、花瓶等也都是中式風格,甚至地面鋪設的瓷磚也都是來自於中國。1919年,拉瑪六世諭令製造了17面屏風,全都高達5米,屏風上書寫了9首中國古詩。
據《中外文化交流史》所述,天明殿正殿內懸掛著中文木刻楹聯,由中國歷代名家書寫。廳室的几案上擺放著名貴的中國古瓷。泰王親筆臨摹的中國漢字,依然保存在那裡。此殿的書櫃裡陳放著《三國演義》、《列國志》等中文著作,甚至拉瑪四世、五世和王后靈位都是用中文書寫。
中國古典文籍能「入住」擁有自己的文字的泰國王宮,在距離中國很遙遠的泰國宮廷之中成了歷史見證,這在史上頗為罕見。
泰國寺院蘊涵的中國元素
泰王拉瑪三世(1788年─1851年)非常喜愛中國文化,大力引進中國建築工藝,用於建造寺院。因此,泰國有不少寺院都含有中國元素。
王子寺
王子寺(Wat Ratcha Orasaram)位於曼谷宗通區,是拉瑪三世王的專屬寺。拉瑪二世王主政時,當時還是王子的三世王擔任財務部長兼管外交。有一年,他奉命帶領軍隊攔截可能入侵的緬甸軍,曾在宗通寺露宿,並按照泰國兵法書《Tamra Pichai Songkhram》的記載,舉行了灑水禮。後來緬軍沒有入侵泰國。為了報答神明的庇護,王子主持修繕宗通寺,二世王賜名為「王子寺」。
王子寺的入口處是一個中國風格的牌樓,由一對石獅鎮守。寺中的大雄寶殿屋頂採用中國拱形瓦蓋,以雙龍戲珠裝飾屋脊,殿內壁畫都是中國風格。大殿門前陳列著大石花瓶,由高大的中國彩陶人偶鎮守殿門。
大王宮玉佛寺
泰國玉佛寺,也稱護國寺,修建於1784年,屬於王家寺院,在曼谷大王宮範圍內。寺中的鎮國之寶是一尊玉佛。根據泰國歷史記載,1434年在泰國北部清萊府有一尊大石膏佛像忽然裂開,人們發現裡面還有一尊玉佛。玉佛高66厘米,寬48厘米,由一整塊玉石雕琢而成。
玉佛寺外屹立著威武莊嚴的金剛像。大殿中,陳列著兩個大彩瓷花瓶和數個景泰藍花瓶,是200多年前從中國清朝運到泰國的,至今保存完好。
玉佛寺牆壁彩畫描繪的是佛教故事。特別的是,大殿瓷屏風上裝飾的彩繪畫,描繪的是《三國演義》故事。如果不是王家特別喜愛中國文化,這一現象也很難出現。
在玉佛寺中,有不少中國石雕神像、石刻透雕鳳朝牡丹。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中國的嵌瓷藝術,由彩瓷鑲成梅花、菊花、牡丹和飛鳥等圖案,組成栩栩如生的花鳥牆。
龍蓮寺
位於曼谷的龍蓮寺(Wat Mangkon Kamalawat)又稱「龍蓮禪寺」,是泰國現存至今最大的中式禪院,始建於公元1871年。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續行法師南渡至泰國。他致力於弘法的精神,感動了拉瑪五世。為了實現法師開山建寺的心願,泰王賜地興建了這座禪院。
中國廣東盛產龍蓮子。龍蓮子在中藥中很常用,有清心養心、安神明目等功效,還可以作為清涼飲料。19世紀,龍蓮子隨著華人移民進入泰國,成為當地熱銷商品。龍蓮寺因此得名,泰王親自為寺院題寫泰文寺名。
寺院陳設具中國風格,跨進山門,左右兩側為四大天王像,典型的金剛怒目神像;正中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坐像,提醒著世人要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禪院屋脊、飛檐設計和裝飾都是中國風格。在這座寺院有一間中藥房,裡面供奉著神醫華佗像。
黎明寺
此外,位於曼谷市曼谷艾縣的黎明寺,因保存著三百多個中國石雕而聞名。在寺院中,人們可以看到八仙、福祿壽三仙等石雕。據說,泰國王室和商人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石雕,用以裝飾宮廷和寺院。
當時光遠去,世界格局不斷變動,無聲的建築藝術,以它特有的語言,向世人講述著數百年以前,中華文化遠揚異國的卓越風采。精美的中式嵌瓷和石雕藝術,遍布泰國宮廷和寺院。麒麟、龍、獅子等瑞獸石刻,在異國他鄉也揚起驅邪致祥的氣息。
菊花、梅花、牡丹等古色古香的中式花卉圖案,也在大海的那一邊「生根發芽」、綻放風采。氣宇軒昂的中國文臣武將石像,頂天立地地站立著,他們身上流淌的正氣,依然能貫穿古今長虹。彌勒佛、八仙及福祿壽三仙等神像,守護著信仰文化的天空,庇護一方子民。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復興的此刻,讓我們撣去過往封塵,使得雋永的中國風采重新展現。@*#
▼ 相關影片(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
參考資料: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黃迎麗,《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泰國中部地區佛寺建築的影響》
張明、于井堯,《中外文化交流史》,青蘋果數據中心出品
(點閱【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