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武當尋道】之八:幾度浮沉 道心愈堅

作者:柳笛

武當尋道。(權紀恩/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29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大山中清修的日子,猶如置身雲外仙都。道樂聲聲,道香裊裊,道人們不問世俗,專注於每日的修行功課,渾然忘記光陰流轉與時歲變遷。公元1644年,來自北方的噠噠鐵蹄聲,打破了中土大地的局勢。

這一年,是明崇禎十七年,亦是清順治元年。在這明清鼎革之際,明思宗城破自縊,清世祖入關登基,山河家國在瞬息間改換了名姓。各方紛爭隨之迭起,戰火兵燹不時地進犯均州一帶,亦驚破這座大山的寧靜。

身在塵世之中,終究無法完全阻絕人事代謝的侵擾,武當多處宮觀再遭劫火,不知能否重現極盛的模樣?即使是心如止水的道人,也不禁猜度,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將如何面對漢人數千年來信奉的道教信仰,新帝的各項舉措又將為這座大山帶來怎樣的命運?

御花園欽安殿,攝於2007年,殿前已加蓋五間抱廈。(Gisling/維基百科)

三教並重,再續玄武信仰

前朝往事漸漸遠去,而在皇城御花園中心的欽安殿中,清人仍然謹遵明朝舊制奉祀著玄武大帝。每逢朔望、佳節,禮官們在雕欄玉砌的宮殿內,設道場、呈貢品、拜表文,如漢人一般虔誠地舉行祭拜儀式。宮裡的這項習俗,一直延續到兩百年後的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或許在清帝心中,興起於北方的女真族,能夠坐鎮中原、高居天子之位,冥冥之中也得到了道教大神玄武的佑護。因而清初以來,歷代清帝雖然未把道教推崇至國教的地位,卻將皇室尊奉玄武的信仰傳統保留下來。

順治8年(公元1651年),13歲的清世祖步入親政的第二個年頭。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清帝,他不因年幼而忽略對神的禮敬,反而十分懇切地表達著對玄武大帝的崇奉。他欽定祭祀玄武的一應禮儀,並下詔在每年生辰之時,即普天同慶的「萬壽聖節」,遣官致祭於遼東的顯佑宮。

《清朝文獻通考》中如實地記錄了小皇帝誠摯的祝辭:「茲朕誕辰,惟神永遠默佑,僅以茶果庶品之儀致祭,尚饗。」此後,這也成為歷代清帝的祭拜傳統。每逢萬壽節,官員必奉旨祭玄武,或至京城附近的真武廟,或直赴武當山朝拜。

同年,世祖還召正一派道人張應京入覲,授正一敕教大真人,執掌天下道教事務。他還以包容的心態推崇漢人信奉的其它正教,於五年後頒布諭旨推重儒、釋、道三教,肯定其「為善去惡、反邪歸正、遵王法、免禍患」的度化人心的善德力量。

這項舉措,在世宗雍正帝一朝繼續發揚。世宗主張三教同源,也曾下一道敕諭:「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聖人同其性,則廣為道德,人能同誠其心……可以資吾君之安天下。」他還敕命地方官員保護出家人,「以成大公司善之治」。清帝們對正教信仰的推崇與保護,創設了寬鬆的修行環境,包括武當派在內的教派得以蓬勃發展。

《康熙帝便裝寫字像》,清代宮廷畫家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康熙盛世,君臣復興大嶽

康熙12年(公元1673年),武當仙山迎來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皇家隊伍。為首的乃是兩位御前侍衛,親自護送豐厚的香幣與白銀五千兩,入山祭拜主神玄武大帝。聖祖康熙帝,大清朝又一位少年天子,在弱冠之年派遣最信任的侍衛親赴武當山舉行祭告典儀,祈禱他的皇祖母「壽算千秋」,並祈求玄武大帝「祚國保民」。

這是清皇室與武當山的第一次結緣,這份榮光,讓武當人永遠銘記這位極具膽識與才幹的「千古一帝」。三十年後,恭逢萬壽聖節,聖祖再次派遣侍衛與兵部官員奔赴武當,登頂天柱峰,在金殿中朝拜進香。帝王與帝國一同成長,此時的聖祖,已有能力向玄武大帝表達更高的誠心和敬意。

他奉上香儀銀一千兩,並御書匾額五通,敕賜幾處宮觀:「金光妙相」懸於太和宮金殿,「默讚皇猷」懸於淨樂宮,「仙籙崇虛」懸於周府報國庵,「曲成萬物」懸於南岩宮,「清虛致德」懸於玉虛宮。淨樂宮朝聖門前還修築了一座御書樓,收藏著聖祖當年親筆題額的墨寶。

君上對道教名山的重視,同樣影響著治下的百官,在聖祖兩次拜祭武當的三十年裡,王公大臣們紛紛捐資修葺殿宇、神道,出現復修宮觀的小高峰。這不僅由於清初戰亂毀壞了諸多建築,造成大嶽「罄斷人煙」、道眾「百存其一」的蕭條,而且在三藩叛亂時,清軍於武當大敗叛軍,也不可避免地殃及部分建築,這座治世玄嶽已不復仙山瓊閣的恢弘景觀。

康熙21年(公元1682年),總鎮蔡元等人捐修自朝天宮至朝聖門的山路,這段近15里的神道盤旋於崇山密林之中,耗時8年方竣工。22年,鎮安將軍噶公捐銀數千兩,歷時三年修繕周府庵的道院24座、殿宇18幢、房屋534間,恢復其宏大壯麗的舊貌。25年,鄖陽府治王來任不忍宮觀飄搖傾圮,偕同地方官員倡修復真庵。42年,分守下荊南道王度昭親赴武當,修築金殿兩旁配殿及二天門、三天門。

2014年10月,台灣香客赴武當山舉行玄武大帝600年神尊台灣巡境起駕儀式。(大紀元資料室)

廢止香稅,民間香會如潮

幾度興衰,往來成古今。歷經屢廢屢建的武當,早已煉就沉靜的氣度,在清皇室的關注下,平穩地走過改朝換代的動盪時期。至乾隆高宗一朝,它再次迎來重要時刻。

恰是在剛剛登基的乾隆元年(1736年),高宗頒下一道諭旨,他要依照泰山之例,永不徵收武當山香稅。香稅大約成立於明中葉,是向朝拜進香的民間信士徵收的特殊稅種,主要用於宮觀修繕、日常用度、官軍俸祿等方面。

自宋元以來,民間便盛行玄武信仰,百姓奉之為鎮邪斬妖、賜福保泰的至善福神,親赴武當朝拜者絡繹不絕。明初,武當山便是皇室欽定的天下第一名山,經成祖大修宮觀群後,更是化身百姓心嚮往之的人間仙境。山志有載,武當每年都要接待數万香客,漫山皆是「行者摩肩,入山如市」的盛景。

如此,武當山的香稅與香客的布施,動輒歲入萬計,很大程度上成為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窮不遊武當,富不登太白」一度成為明清流行的俗諺。而眾生向神明表達敬意,吐露心聲,不應有富貴貧賤的區別。正是出於對百姓苦籌香稅的憐惜,高宗在即位之初便昭告天下:「小民虔謁神明,止應聽其自便,不宜徵收香稅,以滋擾累。」

這道聖明的諭旨被刻成碑文,安置於天柱峰上的朝拜殿內,昭示著金頂神光普照大地的慈悲。從此,武當香火日益興旺,明清以來民間自發組織的「香會」活動也更加活躍。香客們大多來自大山周邊的郡縣,更遠自嶺南的廣東、福建。每至玄武聖誕日三月三或飛升日九月九,善男信女便換上朝拜禮服,高擎彩旗和「萬民傘」,一路擊鼓鳴樂,向著膜拜的聖地迤邐而行。

進入武當山後,沿途宮觀皆是打醮之所,而登上通往金頂的神道,更要一步一叩首,以最高的禮節虔心朝拜。這是大山最熱鬧亦最莊嚴的時刻。歷史走到了清朝,武當山雖不復明朝「皇家道場」之盛,奉祀玄武的香火卻不曾斷絕。

武當山玉虛宮景觀(大紀元資料室)

苦心經營,重振武當玄風

兩百多年的清朝,對這座大山來說並總不是太平盛世,鄂西北一帶的幾次戰亂貫穿整個清朝,屢次破壞武當山的著名宮觀及神道。身在風波不定的深山密林裡,道人們的生活甚至生命難以得到保障,但多年清靜修行的功夫令他們寵辱不驚,淡看生死。他們非但沒有失去修道、弘道的信念,反而以極大的耐心與毅力,為道法的中興而堅守在大山中。

明清之交,一位名叫白元福的中年人掛冠入道,在武當七真洞內苦修十餘年,成為全真龍門派的著名道長。棄官歸隱,是眾多晚明文士的選擇。他們生當明季之亂,有的感念舊主,有的堪破世情,便不約而同地逃離俗世,尋找心靈的解脫之法。

或許在修真的過程中,寂寥之情轉作出塵之心。比如白元福,目睹武當的瘡傷,便決心以身獻道,勉力恢復紫霄、南岩等宮觀的舊貌,成為武當再興之人。順治13年(公元1656年),他又主持嗣修明真庵,作為聚徒講學之所,為龍門派培養一批新的道人。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在鄖陽府治王來任的資助下,修復太子坡,並擔當主事。在修行生涯落幕的前一刻,71歲的他選擇在明真庵端坐羽化。或許在這位道人的心中,為武當復興道法是他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片段。

清初的武當道派中,龍門派可謂一枝獨秀,這還要歸功它的另一位宗師王常月。他本是極具慧根的修道奇才,早年遍訪名山,精研道法,有感於道教式微,萌生振宗弘教之志。中年時,他拜曾在武當龍門派皈依的趙復陽為師,得其祕傳心法。

趙復陽曾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他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答之。師勉曰:「君子窮於道之謂通,道備吾行,何患宗風不振耶。」此後,王常月在華山隱居修行,一日遇斗姆點化:「汝緣在北,勿滯於斯。」時值世祖入關,他便毅然北上面聖,傳播道法,得世祖禮重,三賜紫衣,並在白雲觀奉旨傳道,收徒千餘人。

康熙初年,王常月又率門徒南下開壇說戒,使得全真龍門派在南方日漸興盛。期間,他走進武當山玉虛觀弘道,武當的大半道人紛紛來歸。在前後兩位龍門派高道傳戒、講學的努力下,武當道派出現中興之盛,元和觀、太子坡等宮觀更開設「十方叢林」,緣結天下道人。

咸豐6年(公元1856年),一場紅巾軍的叛亂,自古均州城一直打到武當金頂。這場激烈的戰爭以清兵大捷而告終,然而突如其來的劫火再次摧毀武當道人重建的一切。紫霄、南岩、朝天、太和諸宮均遭受重創,道人們四散流離。同治初,又一位辭官的男子走進了武當,成為龍門派第13代傳人,後成為紫霄宮「道衲」,這個資歷不凡的道人僅在歷史上留下了道名「楊來旺」。

楊來旺見大山中的宮苑大多傾圮,發願重修武當,便親率門下弟子下山辛苦募款十餘年,相繼修復紫霄、南岩、太和諸宮的三千多間武當殿宇,同時修繕多處橋梁、山路,使武當上下一新。在修宮的同時,楊來旺還走遍大山,廣傳龍門派道法,授徒五十餘人,致力於振興道派。因為他的貢獻,這座大山很快恢復了元氣,重新聚合千餘道眾,並出現長達數十年的振興局面。

有清一朝,無休止的戰亂與前朝難再的鼎盛,使得武當山的命運格外坎坷,而山中道人與山外信士卻一次次煥發大山的生機。其實,他們所嚮往並追尋的,並非那一座座巍峨華麗的宮殿,而是對天地間永恆的大道的堅守,以及對護佑人間的神明的崇敬和感恩。#(未完待續)

(大紀元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山,綿亙千里,直沖霄漢,總有一份博大與壯美叫人心醉;山,遺世獨立,亦真亦幻,自攜幾許滌蕩塵俗的清幽與神秘叫人嚮往。山以其超拔俊逸的風姿,成為人間最接近天的地方。
  • 千百年來,當一重重樓觀殿宇掩映於木石雲水之間,武當,這座幾乎與天地同在的山巒,逐漸有了人跡,隨之誕生無數奇特神妙的傳說與景觀。這是一部專屬於大山的豪壯史詩,更是一家修行法門光耀神州的古今絕唱。
  • 青石為路,曲徑通幽,穿行於峻嶺密林、飛泉嵐煙之間,注定是一場遠離塵世、叩訪仙境的奇妙之旅。踏上武當的古神道,靜觀殿宇和聖像的莊重,感受筋骨與心志的磨礪,不由教人嗟嘆,這登頂之路,亦如尋真問道的修行路。
  • 致書請赴,修宮封號,一代代帝王竭誠盡敬,念念不忘一睹他的聖容;晨鐘夕燈,誦經練功,無數位道人奉他為祖師,孜孜不倦在他傳下的道法中靜修,探求生命的至真境界。他是一位道士、隱仙,一個深藏於大山的傳奇。
  • 山之高,雲之深,離紅塵最遠,離天界最近。出家修行的道人,一旦遁隱入山,便是世人眼中的半神。忍受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苦,徹悟無為而無不為的大道,成為不足為外人道,卻又教人忍不住尋幽探奇的秘密。
  • 一座大山在復興之前,總有玄妙靈應的預兆,比如真人張三丰對武當山道出的載入史冊的預言。而一個王朝的興立,同樣有著神祇的昭示和瑞兆,比如元大都的龜蛇顯聖,以及代元而立的明王朝的一幕軍事奇蹟。
  • 天柱峰的大頂,猶如一隻神龜,在云海漫溯、仙气氤氲的諸峰之上優游往來、俯瞰人間,既有神明的逍遙,更懷天帝的慈悲。龜背之上,一抹嵐煙中時隱時現的金色光華,彷彿一道深邃而威嚴的凝望,成為世人頂禮膜拜的巔峰。
  • 北緯31度,神祕的陰陽兩面,這座西藏神山為何無人敢登頂?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間須彌山?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撐一個建築群?恆山懸空寺有夠「玄」,「三教合一」有何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