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希臘境內的旅遊景點,大概沒有比雅典衛城更有名氣的了。令人惋惜的是,它在兩千多年前放射出來的光芒,雖然照亮了當時的雅典,但也加速了這個偉大城邦的衰亡。
衛城的希臘文原名是ἀκρόπολις,轉錄為拉丁字母則是Acropolis。其中polis是城邦,而acro則是高處、頂點的意思,所以我並不知道為什麼在中文裡面,Acropolis會被翻譯成「衛城」。
雅典市區有七座山丘,衛城並不是最高的。但是衛城最像一塊台地,而且頂部的平坦區,東西大約四百公尺,南北大約一百多公尺,可以容納一個小村落。所以我個人猜測:當初這個地區開始形成聚落的時候,可能是先從這塊台地開始。後來人口逐漸增加,聚落也靠著衛城向外擴展,而衛城就逐漸轉變成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了。之後希臘世界經歷了一輪的興盛、衰落、和復興,到西元前550年左右,雅典成為希臘世界的明星時,衛城已經是一個宗教聖地了。連雅典的政治單位,都移到衛城半山腰的Aeropagus,和山腳下的Agora去了,不過市中心區一直沒有離開衛城附近。直到今日,雅典市的市中心點──憲法廣場,離衛城也只有數百公尺。
當西元前480年波斯軍隊攻入雅典時,衛城上原有的宗教建築被破壞殆盡。但是雅典人收復失土之後,並沒有馬上進行重建。傳說雅典人在與波斯作戰時立下了一個誓言:如果不能永久性的驅逐波斯人,就不重建衛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還有待證實。不過在西元前450年之後,雅典人開始計畫重建衛城時,波斯人的威脅的確已然遠去了。也因為這幾十年的延遲,希臘地區的建築及雕塑藝術更加成熟了,衛城的重建也得以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個高峰。
然而這朵人類藝術史上的奇葩,也埋下了雅典急速衰亡的種子:
在西元前480年波斯大舉入侵之後,雅典就聯合了好幾個希臘城邦,成立了一個叫做Delian League的軍事聯盟,來共同抵禦波斯的再度入侵。聯盟的成員可以選擇貢獻金錢、或是貢獻船隻及軍隊,後來大部分的成員都選擇貢獻金錢,而主要由雅典來提供船隻及軍隊。這些款項,原來是存放在一個共同的宗教聖地Delos島上,後來因為安全的考量,而把金庫移到了雅典。
到了西元前450年之後,波斯入侵的威脅已經消失了,雅典的執政者Pericles就開始把金庫裡的款項轉用來建設雅典,特別是重建衛城。此舉引起了一些聯盟成員的不滿,想要退盟,但是又被雅典拒絕。再加上其他雅典跋扈的舉止,於是一些反制雅典的力量,開始以斯巴達為中心凝聚,終於導致了從西元前431年開始的希臘城邦內戰。鏖戰近30年之後,雅典一方以敗戰收場,可是即使勝利的一方,也已然元氣大傷,終於在西元前338年,都被原來在希臘世界邊緣的馬其頓城邦統一了。兩年之後,馬其頓王被刺,其子繼位,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亞歷山大大帝。
雅典衛城上面曾經有過不少建築起起落落,至今還大致殘存的主要建築有:一座山門、三座神廟、和兩座劇場。它們的建築年代,大都是在西元前450年至西元前400年之間的希臘城邦時期。只有一座劇場,是在西元後161年建造的。
古希臘的公共建築,原來是以木造為主。到了西元前600年左右,開始改用大理石或石灰岩。而雅典得天獨厚,在距離城區只有十多公里的一座稱為Penteliko的山裡面,發現了一個高品質的大理石礦,顏色潔白無瑕,不過經過許多年的暴露之後,由於其中微量鐵質的氧化,會逐漸轉成乳白偏紅色。雅典衛城上面現存的古建築,都是採用來自這個礦場的大理石,稱為Pentelic Marble。上一集所介紹過的體育場──Panathenaic Stadium,也是使用同樣的大理石建造的。
在下面的地圖裡,我把衛城上面幾個重要的景點標出來了,隨後依次介紹:
(一)Aeropagus
大部分到衛城的遊客,會從西邊的Propylaea進入衛城頂部的神廟區平台。在到達Propylaea之前的半山腰上,會先路過一大塊被稱為Aeropagus的突出岩石。這塊岩石附近,在雅典的早期歷史上有過很重要的地位:在西元前第六世紀以前,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一個寡頭貴族會議。而這個貴族會議的聚會地點,就是Aeropagus,所以這個貴族會議也被稱為Aeropagus。後來在民主化的過程中,Aeropagus的權力幾度被削減,最後在西元前450年左右,只扮演了一個高級法庭的角色。
Aeropagus是一座很好的觀景台,可以眺望雅典西半部的市景,遠達山際或愛琴海邊。
(二)Propylaea
雅典的領導者Pericles在重建衛城時,也規劃了為這個神殿聖地建造一個宏偉莊嚴的大山門,這類的建築在希臘文裡就稱為Propylaea。衛城的Propylaea規模相當浩大,包括了一百多公尺的階梯、二十四根大型廊柱、和幾間房子。它始建於西元前437年,但是到了西元前431年還沒有全部建好,就因為和斯巴達開戰而停工了。幸好大部分的結構已經完成了,許多也倖存至今。
當時朝拜者沿著階梯上行,穿過Propylaea時,兩旁巨大的廊柱,想必會在他們的內心產生出不少的敬畏。@#
──轉自
(點閱【愛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