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時代,是世界上聞名的天朝大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對外交往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文化領域內詩歌、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幾乎同時達到了全面繁榮的時期,成為各自發展史上的藝術高峰。此時期書法從進入普及、成熟到繁榮興盛的發展頂峰,在楷、行、草、隸、篆等各種書體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眾派紛呈,書作浩繁,書學鼎盛。
古人造字從圖畫文字開始,精美絕倫,漢字承載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史,凝聚著民族智慧。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源漢字而生的書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源遠流長。書法之法可謂漢字書寫的法度、法則,體現的不是外界的條框束線,而是發自內心的行為標準,體現了人們對真理、大道的感悟,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及對「美」本質的追尋。「法」當為書法之生命,無「法度」便無「書法」。
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法作品表露出來的意韻和美感是書者的心靈跡化,傳統文人們將書法納入「正人心」的軌道,書法煉就亦成為其身心修養的過程。好的書法作品都有詩歌的意境、圖畫的絢麗、音樂的和諧、舞蹈的韻律,使人欣賞之後可以善化人心。唐代書法上承漢魏六朝,下啟宋元明清,因唐文化呈現出海納百川、恢弘壯闊的氣勢,因此唐代書家亦有著恢弘的胸懷、氣度與抱負,其道德人品和他們的書法作品並傳後世,無不體現出泱泱大國的盛唐氣象。本文試從唐代書法繁榮的原因、藝術風格及成就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唐代書法繁榮的原因
1、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對唐代書法發展、繁榮的影響
唐代國家統一,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全盛時期。這種局面的開創,是由於始於唐太宗及其後的君主關愛百姓、選賢任能、善於納諫的結果。唐太宗身居高位而謙恭待人,勵精圖治,不僅是唐代盛世偉業的開創者,更為後世樹立了治世的典範。唐文化的特有氣質,正是這種「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精神。《新唐書‧食貨志》云:「至(貞觀)四年,米斗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里不齎糧,民物蕃息。四夷降服者百二十萬人。是歲,天下斷獄,死罪者二十九人,號稱太平。」
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對書法大力提倡,他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倡導人們學習,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讚》,稱其書法「盡善盡美」,使書法正統化,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王羲之的字飄逸而端莊,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然有仙風道骨,唐太宗廣泛徵集王羲之的墨跡,並稱讚王羲之《蘭亭序》「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命歐陽詢、褚遂良諸人精心摹得多本。《蘭亭序》是王羲之於蘭亭修禊,感悟天地造化自然萬物之美、宇宙之深奧精微,美文妙筆印證到書藝上,「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該書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他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像,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歷來被視為神品。
唐太宗設弘文館,任書法名家為書學博士,專門培養書法人才。《舊唐書》記載:「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全唐詩》卷一記載唐太宗「殿左置弘文館,悉引內學士,番宿更休。聽朝之間,則與討論典籍,雜以文詠,或日昃(讀zè)夜艾,未嘗少怠,詩筆草隸,卓越前古。至於天文秀發,沈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
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敘書錄》云:「(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受其影響,唐代後來的君主亦大多善書,如唐高宗、唐睿宗、唐宣宗等都積極倡導書法。
到唐代書法教育作為制度定下來。在隸屬國子監的六所高等學府中,有一所便是「書學」。唐朝科舉的六個科目中,書法為其一科,名曰「明書」。朝廷為書法家設立專門的官職,如翰林院設有侍書學士,國子監有書學博士,三省六部的下屬各級機關大部分都設置有專職執掌書法一門的官吏。像弘文館、崇文館、集賢院、史館、祕書省等文史類機構,專職書法的官員更多。唐代在人才選拔和錄用上又重視書法才能,無論就社會需要還是考試要求都強調「楷法遒美」。這的確是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2、文化因素對唐代書法發展、繁榮的影響
唐代儒、佛、道三家並立,唐太宗既尊崇儒學,又扶持道教和佛教。從立國之本來說,儒家文化是基礎,是規範社會倫理和人的行為的基本準則,儒家經典成為唐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而在思想領域,則是儒、佛、道三家並存,且都達到弘揚的鼎盛時期,使社會維持較高的道德水準。由此可見,唐代思想上開放自由,是唐代文化藝術全面繁榮的基礎。唐代很多人求仙訪道,社會上瀰漫著濃厚的神仙氣息;佛家思想傳播亦規模空前,佛經翻譯、傳播數量巨大,《資治通鑑》記述佛教的影響在唐代「日益繁熾,自帝王至於士民,莫不尊信。」
受傳統文化影響,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雖各有所宗,卻多帶有出入三教的特點。儒、佛、道三家無不教人向善,遵循宇宙規律,追求「天人合一」,因此文人中有的既有儒家的君子人格,又有道家的仙風道骨;有的依佛法修煉。如賀知章亦儒亦道,不僅文采斐然而且善書,授國子四門博士,官至祕書監,為道辭官歸里,受到皇帝贈詩、太子及文武百官為其餞行。其著名書法作品有《孝經》、《龍瑞宮記》等,《述書賦》稱其書「落筆精絕,芳詞寡儔(讀chóu),如春林之絢彩,實一望而寫憂。」詩、文、書、畫兼工的王維,官至尚書右丞,「篤志奉佛」,每天退朝回府,便靜心誦讀佛經,並向周圍人勸善。《舊唐書》稱其「書畫特臻其妙」,《述書賦》稱其「詩入《國風》,筆超神跡」。
唐代詩歌亦達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高峰,與書法藝術形式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的完美程度也是空前未有的。唐代詩人善書、書家善詩,詩人之多、書家之眾,都是空前的,一人而兼詩人書家雙重身分者比比皆是。如「詩仙」李白,《書訣》云其大字得陶隱居梁昭明之法,而雄逸秀麗、飄飄然有仙氣,一如其豪放、俊逸的詩風。《宣和書譜》稱其「字畫尤飄逸,乃知自不特以詩名也」。「詩聖」杜甫,《書史會要》稱其楷隸行草無不工,他的「書貴瘦硬方通神」說被後人尊為一條書法美學原則。白居易書風高雅,清朗瀟灑,具有「筆勢翩翩」的藝術特點。此外,劉禹錫、柳宗元、孟浩然、常建、韋莊等都是同時在詩歌和書法兩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有許多書法家同時又是詩人,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詩文妙古今,《全唐詩》裡都有他們的作品。如草書家張旭好尋仙訪道,常棲身於山水五湖雲霞,在《山中留客》詩中寫道:「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構思新穎,富含哲理:空山幽谷,雲煙縹緲……那是怎樣的意境,他必須登高山、探幽谷,身臨其境,才能領略。而「入雲深處」四字,更會引起人無限的遐思,因為「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描繪出雲山之美及更希望同友人共賞美景的願望。
在書法藝術上造詣很高的文人不勝枚舉,狀元及第的盧肇,《書史會要》云:「肇以文翰知名海內,而工於書札」。在武將中書家也不乏其人,官至武衛大將軍的李思訓,妙極丹青,畫作超絕,尤以金碧山水著稱,常結合佛道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煙霞縹渺之境;在用筆方面,善書隸草,法度謹嚴、筆力剛勁,氣勢飄逸。在僧道中書家也很多,如道士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工於書法,其書韻度不凡,清遠古雅;司馬承禎善書,皇帝曾命他以三種字體書寫《道德經》,刊正文匍,刻為石經。道士吳筠、鍾離權,僧人懷素、懷仁、寒山、高閒、辨才等人書法也很出色。那時書法在民間也很普及,如許多抄寫佛道經典的人,抄經須有恭虔之心,以工整的楷書,書寫過程中受到經文潛移默化的影響,筆力凝練穩重,有的頗具功力,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
在書法領域,儒、佛、道三家思想不僅豐富了書法的題材和內涵,而且直接促進了書者思想境界的提升,書作或風格高古、或樸素自然、或天真率意、或法度謹嚴;追求「道法自然」、「稟天而自強」的境界美;書中蘊含的作者寧靜淡遠的心境,空明澄淨之美,包容萬物的精神,都是從這裡來的。(待續)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