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長先覺 雞鳴遍神州
大唐詩文《府試風雨聞雞》曰:
「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在暗長先覺,臨晨即自鳴。
陰霾方見信,頃刻詎移聲。向晦如相警,知時似獨清。」
大意是:雞德呀,是那麼中正堅貞,他不會為漫長的風雨而改變。總在黎明到來前的夜幕中首先覺醒,趁著未亮的晨色獨自高唱啼鳴。在暗暗陰霾中喚醒萬家,見證著雞德的忠信,以瞬間的嘹亮之聲傳遍全城。在天空還是晦色時,互相發出警鳴。雞德的守信知時,在人世間猶如守善獨清。
雞年話雞,當然也少不了神州大地的雞景。筆者整理數則典故、傳說,和華人分享神州雞景守善獨清的古樸本色。
奇秀天下 大理雞足山
雲南大理雞足山,此山峰巒疊嶂,攢簇一片,形成天然的蓮花。因其山勢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形如雞足,故名雞足山。它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嵋之秀,加之歷代善解佛緣,因此奇秀天下,名揚中外。
史載,周孝王五年(公元前906年),釋迦牟尼佛涅磐後,大迦葉遵奉佛陀法旨,攜帶佛牙舍利、金縷袈裟前往中土等待未來佛彌勒。
傳說大迦葉尊者來中土之前,派出金雞探路。金雞飛到雲南大理,見此地山峰高聳奇秀,便一腳踏上一座山峰,山形隨之變成雞爪的模樣,以此為大迦葉留下印記。待大迦葉到此後,就依山勢稱其為「雞足山」。
大迦葉在雞足山天柱峰下的華首門入定,等待未來佛「慈氏」(彌勒佛)出世,將佛衣和舍利轉交給他。
經過唐宋元等朝文化的興化,大理國開啟王室九世信佛的傳奇時代。因其國風尚佛,因此大理境內出現無山不廟、無廟不僧的景象。史載,當時雲南境內建有八百大寺,三千小寺。此地家家戶戶皆以崇佛為第一要務。
從皇宮到民間,處處瀰漫著焚香的味道,詩言:「金殿空中香霧迷,十里松風吹不斷」,描述了當時的大理國風。
鬥雞台佳話 有志者竟成
戰國時,蜀地太守李冰未出仕做官時,一直隱居在氓峨一帶,並且與道家高人鬼谷子是朋友。並且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歷代都江堰功小傳》)
李冰出任蜀地太守後著手修建都江堰。他為制服江中水怪,化形為牛,大戰水怪。即今日灌縣城的「鬥犀臺」遺址。「鬥犀臺」也被稱為「鬥雞台」。
李冰修建都江堰時,每次都因水勢太猛,把之前的辛苦作業全部沖毀。他在巡行的途中,看到兩隻雞為爭粟粒相鬥,結果粟粒落石罅中。一雞敗興離去,另一雞堅持向石罅猛啄。經過許久,終於將石罅啄穿,飽食而去。李冰因此悟道「有志竟成」,遂率百姓鑿開離堆,平息水患。
古人說「天神打仗,百姓遭殃」,天上正邪交戰時也會反映到人間。有人說修建都江堰,也是一個伏妖降魔的過程。據野史記載,李冰之子李二郎就是傳說中的二郎神。二郎神為修都江堰,與四川蛟龍打仗,後與河神談判,做石犀牛鎮河怪,歷盡艱辛。都江堰的大魔被二郎神降伏後,才換來天府之國二千多年的恩澤和富庶。
貞觀年間,大唐太宗褒封李冰為「神勇大將軍」。唐玄宗幸蜀避難,賜封李冰為「司空相國」。歷朝歷代皇帝都對李冰治水之功,褒獎甚豐。
武當雞公 護唐有功
道教聖地武當山的南麓有一座雞公寨(又名「雞功寨」)。武則天亂唐稱帝,逆天叛道,為斷大唐太宗基業,連續誅殺唐王宗室四百多人。她貶太子李顯為廬陵王,流放到房州。傳說,薛剛在武當山招兵買馬,協助太子克武復唐。武則天命武三思率20萬大兵前往武當進剿。薛夫人紀鸞英帶領3萬兵將、3千雄雞下山拒敵。
她命下屬在雞尾上繫上火藥炮引,又命女將美豔裝扮,著盛裝而出,以吸引好色之徒武三思的注意。武三思一見滿山遍野盡是紅粉裙釵,邪淫之念橫飛纏綿,於是下死令上山搶奪女將。紀鸞英將帥旗一揮,引著火藥的3千雄雞就像早早立下軍令狀一樣,不畏火光蹈海,全部飛入武三思的軍隊中,霎時滿山的枯黃野草就著火勢燃燒成片。武軍陣陷火海,自相踐踏,死傷無算。
狄仁傑、張柬之等名臣逼武則天退位後,廬陵王李顯得以還朝登基。為旌表這座護唐有功的山寨,唐帝賜名為「雞功寨」。
雞鳴陳倉 文公稱霸
《史記》、《水經注》均有記載,春秋時期,秦文公到陳倉山遊獵,於中途得到一塊透著光輝的石頭,秦文公非常喜歡,稱它為「陳寶」,把它放到寶祠中。陳寶若鳴,聲如雷震,天下群雞也跟著啼鳴。
到《列國志》時,演繹為另一種說法。陳倉的獵人得到一獸,不知何名,就牽著它去獻給秦文公。半路上,遇到兩個童子,指著怪獸說:「此獸叫『猖』,常常潛伏在地下,專吃死人腦。若捶它的頭就會死。」那獸也開口說到:「這兩個童子是雉精,都叫『陳寶』。得雄者可稱王,得雌者可稱霸。」二童子見被說破,立刻現出雛雞本相,展翅飛去。其中雌雞飛到陳倉山後,化成石雞。獵人把這奇景報給秦文公,文公就在陳倉山上修建陳寶祠,作為日後稱霸的見證。
楚漢之爭時,大將軍韓信採用「暗渡陳倉」的計謀,奇襲雍王章邯,平定三秦。到唐朝時,陳倉山上的石雞頻頻啼鳴,於是改名為「寶雞」,沿用至今。
金雞降妖 古寺相傳
傳說,南京九華山上有條成精的蜈蚣,常噴毒火危害百姓。玉帝獲知後,就派金雞去降蜈蚣。金雞站在北極閣山頂,對著蜈蚣啼鳴,破了蜈蚣的毒焰。當地百姓看到北極閣山頂灑出萬道霞光,一隻金雞氣宇軒昂的站在中間。為感謝金雞的庇護,百姓就把北極閣山上的寺廟改稱為「雞鳴寺」。
北極閣山,早先又名「雞籠山」。《寰宇記》說:南朝元嘉十五年(438年)在雞籠山開設儒館,竟陵王蕭子良在此地召集四方學士,抄寫五經百家上千卷輯為《四部要略》。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想建造國子監,就親臨雞籠山選址,他覺得「雞籠」山名不雅,就取「晨興勤苦」之意,改為「雞鳴山」。
清康熙年間曾兩次大修雞鳴寺,並改建山門。康熙帝南巡時登臨雞鳴寺,御筆題寫「古雞鳴寺」大匾。
金雞嶺上 嬌閣言兵
「嬌閣言兵」是指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力敵清兵的典故。
《洪宣嬌小傳》說:洪宣嬌臨陣指揮女軍,必手揮雙刀。洪宣嬌身材高長、膚色白皙,且揮刀神速,清軍常常看得目瞪口呆,以為看到天人。
1852年,三路清兵趕向坪石攻打洪宣嬌率領的天國女軍。洪宣嬌軍隊軍紀嚴明、秋毫不犯,很得湘粵一帶的民心。百姓給洪宣嬌出主意,金雞嶺四面懸崖峭壁,地勢險要,最易防守。因此天國女軍全部駐紮到金雞嶺上。
清軍攻不下,就斷絕她們的糧道。但清軍總領沒有料到,這高聳的金雞嶺上竟有幾口水塘,裡面養滿了大魚。女軍練兵之餘墾田種植,自給自足。清軍困守洪宣嬌數月,不見一點成效。反而金雞嶺上軍隊肅整、彩旗招展,沒有絲毫衰氣。洪宣嬌也不時用長藤為繩,垂下食物反氣清兵。
而駐紮在金雞嶺下的清兵,因受不了南方的炎熱,士氣滿是厭倦和難耐。清軍總領下令撤退前對著金雞嶺嘆道:「洪宣嬌,真有神助也!」
在循環往復的常理中,中國王朝代代更迭,歷經新生和滄桑,也在更迭中演繹燦爛和輝煌。沿著「一亂一治」的時間軌跡,神州歷經共產邪靈的禍害後,將會再次步入新生和昌盛。
而留在山山水水、地理人文中的雞景,也會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躍入世人眼界。這些未被共產邪靈摧毀的山川地理,也像雞德的忠貞,久經風雨滄桑,也要努力保持著自己的本色。@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