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生源無法反映澳洲多元化社會

澳籍香港母親不願子女上精英學校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1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天睿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悉尼科技大學(UTS)社會與政治學高級講師何博士(Christina Ho)雖然對自己的精英中學經歷很滿意,但卻不想下一代去那裡上學。原因是精英中學的亞洲人太多,相對實際社會人口組成來說嚴重失衡,無法真實反應澳洲的社會文化。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現年43歲的何博士1991年從精英中學畢業,那時亞裔學生為數很少。她很喜歡學校鼓勵自由思想的教育,對當時的同學評價甚高,並且從同學身上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新州有21所完全精英中學和25所部分精英中學,亞裔學生在這些為優秀學生準備的精英公立學校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教育評論家估計,一些學校亞裔學生的比例甚至高達90%。

何博士說:「理想來看,學校應該是社會的縮影,這樣,孩子們會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學習日常的多元文化。」

她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太可能發生在一個無法反映社會民族或文化組成的學校中。

雖然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教室裡有種族關係緊張的跡象,但在精英學校中,種族對於學生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這方面的確是個重要因素。

在中學的學科中,以數學為主導的幾門學科被稱為「亞裔五門」;而辯論活動和體育運動則被歸為白人的項目。這樣的區分讓她感到不安。

「作為一個有移民背景但在澳洲長大的人,我比任何人都想要融入這裡。我並不想被以種族來區分不同,」何博士說。

她提醒說,通過種族來看世界會帶來不健康的區分,她希望對於種族、民族以及教育這些議題進行更廣泛的討論。「我想種族問題就在那裡。雖然是明擺著,但是人們卻不知道怎樣談論它。」

何博士進行的一項研究希望能找出一種可行的方法來談論這些議題。她認為這並不只是種族和文化的問題,而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近幾十年來,澳洲的移民政策主要轉向引入技術、財富、教育背景等這些方面實力雄厚的移民,而忽略了家庭團聚的因素。

教育領域也同樣出現了相似的趨勢。政府政策從範圍廣泛的綜合模式轉向了分級的、以讀寫和計算能力考試(NAPLAN)為基礎的競爭性模式。

何博士認為,這些政策的綜合作用結果就是移民澳洲的印度人、中國人和韓國人的教育水平超過了澳洲本地人的平均教育水平。

她說,這些有抱負的移民將教育視為他們下一代成功的關鍵,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他們更願意讓孩子去上補習班或者接受私人輔導。

事實上,對於想把孩子送到精英學校的家庭來說,課外輔導已經是一種常態。補習行業的規模在過去10年中翻了一番。

這個趨勢是導致目前緊張局勢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新州更明顯。補習班和課外輔導不僅花費不菲,還能造成不平等現象。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帶來了沉重負擔。

「我曾聽到人們對我說,這些亞裔家長對待孩子的這種方式基本上是在虐待孩子,」何博士說。「我看到這種種族敵意在加劇。我認為這的確是值得擔憂的,但其中也有種族主義在其中。」

儘管何博士曾十分受益於澳洲的精英教育系統,但現在她卻不再認同這個系統。

「我認為從社會層面來看,精英學校加劇了我們在教育系統中所見到的不平等,」她說。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方法就是,將公共資源從只讓少數人受益的精英學校轉到公立綜合學校之中,讓所有學生受益。

但她的觀點卻和目前教育界的潮流大相逕庭。現在幾乎所有的州都在努力打造更多的精英學校。

何博士的一個孩子9歲,另一個孩子5歲。她說,自己的孩子生在在一個能獲得各種支持和培養的家庭中,她不喜歡孩子去上那些膚淺的、只看分數的補習班,而是希望學習能成為激發他們興趣的過程,這樣他們自己就能掌握主動性。

責任編輯:瑞木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