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鍛造第十卷──刀、斧
鐵製兵器,薄者為刀、劍,背厚而刃薄者為斧、砍刀。
絕美的刀、劍用百鍊鋼包在其表面,裡面仍用熟鐵為骨架。如果不是鋼表鐵裡,則用力過猛便要折斷。其次,通常用的刀、斧,只嵌鋼在其刃面。即使是可以斬釘截鐵的貴重寶刀,經幾千次磨過後,也會將鋼磨盡而露出鐵的。日本刀的刀背不到二分寬,但架在手指之上並不傾倒,不知是用什麼方法鍛造出來的,這種技術還沒有傳到中國。
熱處理過的刀、斧,都要嵌鋼、包鋼,修整以後放入水中淬火,其鋒利與否全在磨石上下功夫。鍛工所用的斧和錘,其裝木柄的空腔,都要先打冷鐵為骨,名曰「羊頭」,再用燒紅的鐵將其包住。冷鐵不黏著熱鐵,取出後自成空隙。打石用的錘,用久了四面都會損耗而凹陷,用熔化的鐵補滿填平,便可繼續使用。
原文
《天工開物》錘鍛第十卷──斤、斧
凡鐵兵,薄者為刀劍,背厚而面薄者為斧斤。刀劍絕美者以百鍊鋼包裹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若非鋼表鐵裡,則勁力所施,即成折斷。其次尋常刀斧,止嵌鋼於其面。即重價寶刀,可斬釘截凡鐵者,經數千遭磨礪,則鋼盡而鐵現也。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復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
凡健刀斧,皆嵌鋼、包鋼,整齊而後入水淬之。其快利則又在礪石成功也。凡匠斧與椎,其中空管受柄處,皆先打冷鐵為骨,名曰羊頭,然後熱鐵包裹,冷者不沾,自成空隙。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鐵補滿平填,再用無弊。@#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