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拂塵集】儒學與神學

作者:宋紫鳳
font print 人氣: 1120
【字號】    
   標籤: tags: , ,

儒釋道三教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體系。現如今人們對儒學的涉及遠多於釋道二家。這種現象,固然相當程度上說明在歷史漸行漸遠的當下,儒家的道德學問依然受到人們的推崇。而有時,人們對儒教的傾心則是出於一種誤解。那就是在無神論作用下神學漸成非主流的當下,儒教往往被誤認為非關神學,不類釋道,從而更加所謂有「貼近現實」。

至於儒教非關神學的論據,很多人會舉出孔子所說的「子不語怪力亂神」等隻言片語,認為孔子不信神。也有人會舉出王充,並冠以一個現代稱號,稱其為「無神論者」。也有人會以宋代理學家為根據,認為那些大儒常常是以排斥佛老的姿態出現,如此種種,最後導出了儒家似與天地神明無關的錯覺。

Confucius_Tang_Dynasty
孔子畫像(公有領域)

 

然而,如果我們逐一地、客觀地重新審視這些論據,也許會得出全然不同的結論。

首先來看儒家的源頭,孔聖先師。《論語》中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一度成為孔子不談鬼不信神的論據。其實孔子要做的事情是傳承做人之道,非是修煉之道。所以很少觸及神道之事,當然更不會去涉及低靈與外道,所以會「不語怪力亂神」。至於「敬鬼神而遠之」,在先秦,鬼是指祖宗先靈,神是指神明,孔子怎麼可能教人不敬祖敬天。況且,孔子最為看重祭祀之事,祭祀的對象就是祖宗與天地神明,如果連信也不信,何用祭祀乎?所以這話其實是說對鬼神要有敬的態度,譬如周敦頤看蓮花,認為只可遠觀,這是因為帶著一層敬意。以遠為敬,放在古代是很好理解的。又如孔子所說祭神如神在,對神的敬與信,即使看不見神,卻如同神站在眼前一樣,這難道不是至真至誠的正信嗎。

640px-Commentaries_of_the_Analects_of_Confucius
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所著《論語集解》(AlexHe34/維基百科)

 

再如漢朝時儒學,這是儒學發展的新階段。關於那個時代的儒學發展,有一個說法,叫做「獨尊儒術」,但這既非漢武帝所說,也不是漢書所載,而是出於清末學者的一家之言。不過這種說法卻給人一種漢朝時除了儒家,百家盡廢的印象。事實上那時諸子的學說並非不存在了,只是轉換了一種形式,為儒家所調合,而這種調合主要即是體現在儒家對道家與陰陽家思想的吸收。表現出來,正是兩漢經師們遍注群經時,進一步發揮天人感應之說。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思想、東漢的讖緯之學達到頂峰。雖然假托讖言、偽造符命之事時有發生,從而衝擊了真正的讖緯之學,但這全然是另一回事。我們現在所說的是真正的讖緯之學,其站在天道天命角度對人事進行解讀的權威性、可信性,是得到漢代從學術界到朝廷的一致共識的。所以儒家不但不是無神的,反而是一直在傳承著神學。

Dong_zhongshu
西漢儒家學者董仲舒畫像(公有領域)

 

接下來再看被現代人列為無神論者的另一位大儒,生活在東漢時的王充。王充被劃為無神論,依據有二。一是因他認為人與萬物是天地合氣化生而來,於是今人就稱之為「唯物」。二是因他對於走入極端的讖緯之學有所抨擊,也曾對一些上古神蹟的記載表示質疑。然而通觀王充的學術思想,會清晰看到王充並非否定神學,而只是對神學另有表述。所有的論戰,其實都是有神論之下的不同觀點的碰撞,而並非是現代人所以為的無神論與有神論的分爭。譬如王充主張妖祥或瑞應之說,認為受命之君將出,會有鳳凰、麒麟、芝草等吉祥之物出現。他主張「人將亡,凶亦出;國將亡,妖亦見」。所以如果將王充視為無神論,則實在是過於武斷與片面,而這種說法因為被寫在教科書中,卻被相當一部分人所接受。

再如兩宋時的儒學,這全然又是一個階段。宋代儒學,也稱道學,也稱理學,也稱宋學,其開始是接續唐代韓愈所提出的儒家道統問題。這一號召到了宋朝,經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發揮,成為理學之先聲。由於這個起源是排斥佛老,以儒為大的,於是使人誤以為儒學此後的整體狀態就是如此。事實上那個理學的緣起只是一個短暫狀態,真正的理學出現後,無不是援佛道以入儒,成為比之漢代規模更大、程度更深的儒家與神學的調合。並且歷史上無數學堯舜之道、讀聖賢之書的儒生,同時亦是修道之人,或是佛家居士。在他們看來,儒學與神學並無衝突,一為做人之道,一為超人之道,都是他們在不同層面上的援以為指導的不同思想體系而已。

所以回顧儒學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可以說從始至終儒學都是以敬天禮神為其大前提的,儒教的道德學問與神學內涵本就是互為表裡的一體。儒學,望文生義,乃人需之學也。人生天地之間,上有天道不息,下有坤德載物,而最大的人之所需正是道德,這是源於天地的,是神給人規定的。儒教以道德教化人,其實是讓人人心中有法,有道,有神,所以才會自我約束,如果脫離了這一層內涵,那種道德教化就成了沒有內涵的空洞說教,這世上不乏堂而皇之的空洞,就連中共不是也曾冠冕堂皇地喊出過「以德治國」嗎。而任何落於空洞的口號式教化,其對社會的約束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所以現如今,雖然儒教未絕,而儒門中卻再也見不到捨身取義、殺生成仁的勇毅,見不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節,見不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實踐。這一切的原因說到底就是儒教到了近世,漸漸失去了神性的因素,而這卻是儒教的根本。孔子說祭神如神在,雖然看不到神卻如同神在眼前一樣百分之百地恭敬,想來,這種對天地神明的百分之一百的敬畏,當是儒學者首先要做到的。@#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為了使大唐之風廣傳,培養更多的相關人才,日本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級學校,廣泛傳授漢學。
  • 短暫但影響深遠的秦朝在中華歷史大舞台謝幕後,迎來了又一個輝煌的王朝:大漢王朝。「漢朝」的名字源於漢高祖劉邦的「漢王」封號。漢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黃老之道,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寬人和,天下富足,禮義興盛,百姓安居樂業。景帝駕崩後,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統治時間占整個西漢王朝的四分之一。
  • 年輕的武帝即位時,天下太平,經濟富裕,而這得益於其祖父輩們的「文景之治」。《史記》載,當時官倉裡是新糧壓舊糧,錢庫裡的錢數不勝數,多的串錢的繩子都斷了。街巷中,許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豐衣足食。然而,武帝並不想做個太平皇帝,年輕的他內心有著滅匈奴、撫四方、一統天下、施仁德於百姓、光大祖宗基業的遠大理想。他即位後採用新紀元,即以建元為年號,就是在昭示自己宏業的開端。這一紀元方式為後世皇帝所仿效。
  • 按照司馬遷的記錄,漢武帝是「悉延百端之學」。而其施政思想中除了王道(儒家),還包含 霸道(法家)、道家、陰陽家等等。要知道,五經中的《易經》也是道家和陰陽家的經典,《書經》則是夏、商、周三朝的行政法典。顯然,漢武帝儘管重視儒家學說,但卻不拘泥於一家,而是為了其統一大業,選取諸家學說中有用之處為其所用。
  • 漢武帝還派出博士到各地尋訪天下賢能,對於德高望重、鴻儒和有才能但不願出仕之人,漢武帝則派禮官以隆重禮節迎接,懇請其入朝為官,此種方式稱為「徵召」。他曾以「安車蒲輪」請出枚乘和魯申公。
  • 今日之中共國,黨文化詆毀釋道最常見的手法即是這種三教不分的胡說亂論,提到佛道之教,會有各種刁鑽古怪的問題劈面而來。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一首歌頌婚姻的詩篇,詩中記錄了一位不平凡的女子,和一樁改變歷史的愛情。
  •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豐功偉績足以令後世讚歎。漢武帝的武功與文治盛極一時。
  • 平日裡朋友間開開玩笑、逗樂尋開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這些尋開心的玩笑也可能在那一瞬間引發意想不到的巨變,改變人的命運,是怎麼回事呢?來看兩則清朝的民間故事。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