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07日訊】天井—家藏小宇宙
江南濕熱多雨,尤其梅雨季節,用於採光、通風、隔熱、防潮、排水的天井就必不可少了。天井和北方的院子還不一樣,雖然也是四面圍合,但卻是高而深的露天小空地,有長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寬窄各異。大戶人家動輒要布置十多個天井,即使蝸居之家也有小小的「蟹眼天井」,營造炎熱下的一點清涼和詩意,雨打芭蕉或竹影笛韻。
徽派民居是以天井為中心的封閉式兩層以上的合院,更是「有堂皆設井,無窗不雕花」。鑿水池,擺盆景,種花草,將中堂完全開敞和天井相連,更好地通風。「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孫孫興旺」,有經商傳統的徽州人把天井看成一個聚寶盆。按風水理論來說,水為財富之源,雨水從四面斜坡的屋頂流入天井的堂屋前,叫做「四水歸堂」,暗合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財心理。照到天井的陽光稱為「灑金」;落入的雨水叫做「流銀」,賦予天井招財進寶、天降洪福的通俗文化寓意。
天井上通天氣,下接地氣,不僅能聚財,更能藏風聚氣,形成拔風的煙囪效應,調節住宅的小氣候,夏天舒服涼爽,冬天享受陽光的恩賜。所以,好多外國專家稱天井是「會呼吸的房子,天然的空調」。
家家藏一方小宇宙,就是指天井。方寸天地,別有洞天。庭院深深、高牆重重,也不應失去與上天溝通的機會,沐霞臨風,觀星望月,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慎獨隱逸的處世心態。讓足不出戶的閨秀婦孺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陰晴雨雪。大戶人家和宗族祠堂的天井上方周邊有雕刻精美的門窗、撐拱和欄杆,還設有「美人靠」──給淑女貴婦用的弧形靠背坐椅,更愜意地納涼或晒太陽。仰望藍天白雲,讓心靈小憩,放飛思緒,神遊天宇……
文人寫意山水園
江南自古文人輩出,也盛產狀元和進士。「士族精神、書生氣質」,尚文崇儒,陽明學經世致用,是江南文化的特徵。「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江南又是歷代詩人歌詠的地方,文人畫、山水詩盛行。經濟文化發達,人們也注重生活質量。文人雅士在客廳和書房前,鑿池疊石,種植花木,構成清雅幽靜的小庭院,供自己怡情養性,或家人好友琴棋書畫,品茶談心。達官富商才有一定規模的園林宅第,即私人園林和豪宅。
根植於吳文化土壤,長期受翰墨書香、江南絲竹和崑曲的薰陶,蘇州民風崇尚藝術,追求完美,蘇繡、蘇扇、桃花塢木版年畫、紅木雕刻,都以精緻靈秀、品質一流的「蘇式」風格盛名於世。從南宋到明清掀起的好幾波造園熱潮,也讓蘇州「香山幫」工匠舉國矚目,這個集木匠、泥水匠、堆灰匠(泥塑)、雕花匠(木雕、磚雕、石雕)、疊山匠等古典建築中應有的全部工種為一身的群體,到了明代中後期幾乎成為中國建築最高水平的代名詞。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整個蘇州園林、江南一帶古典園林均出自香山匠人之手。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除了蘇州的經濟、人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蘇州出的湖石乃堆山之上品)外,更是因為有能工巧匠「香山幫」,還有文人畫家的參與。如「元四家」之一倪瓚曾參與獅子林的造園,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委託吳中才子、書畫家文徵明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了拙政園。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工匠們與畫家時常切磋交流,技藝與文化素養也不斷提高。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詩情畫意的景觀,亭台樓閣,水榭環廊,移步換景,曲徑通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匠心獨運,虛實相間,以小見大,意蘊無窮。皇家園林講究雄偉高大的帝王氣派,而江南私人園林則清幽古雅秀逸,書卷氣濃。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可賞、可游、可居,是宅園合一的古典建築瑰寶。
從祠堂到書院的教育
在傳統江南民居中,最好的堂屋留給了神祇和祖先。聚族而居的傳統村落,居中的宗祠成為同宗血緣聯繫的紐帶。可見祭祀和禮儀的重要性。祭儀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時需讀祭文。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達到後輩與祖先精神上的溝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員團結在一起。「長幼有序,內外有別,卑不逾尊,疏不逾戚」,「閨門穆穆,兄弟怡怡,戾者以平,爭者以讓」,重溫古訓家規,讓子孫體會祖先的恩德。浙江浦江縣的鄭氏義門,自宋元到明清,綿延15代、鼎盛時達3300多人的大家庭,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宗法社會的禮樂秩序和綱常倫理。朱元璋聞聽當時鄭義門已九世同堂,特賜匾「江南第一家」。
《宋史》記載越中「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無間城鄉,無分苦樂,咸禮讓而循,宛當年之鄒魯。」越中指唐越州,今紹興市及杭州市蕭山區等地。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分別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和鄒國,因此後人就用「鄒魯」來指代文化禮儀發達的地區。有「鄒魯」之譽的還有徽州、溫州、潮州、泉州、福州等地。唐、宋以後,江南書院崛起,從元代到明、清兩代,長江流域書院教育的推廣與普及一直在全國遙遙領先。民間士紳普遍將資助、創辦書院看做是自己的社會責任、文化使命與「兼善萬世」的歷史功業,為江南的文化教育貢獻良多。
從江南民居可以看出,順應禮制,注重人倫,還特彆強調教育環境的營造。族長家長都十分重視小孩的教育,跟隨父母祭祖拜佛常常是少兒開蒙之時。同姓子弟不論富貴貧賤,書院教育的門總是向他們開著的。即使家境貧寒,宗族也會有一定的辦法來接濟你。許多村落還十分重視讀書氛圍的布置,從房屋的梁枋等空間結構到門窗隔扇上的小雕飾,從教育子弟崇德尚禮的廳堂命名、題匾、撰聯、題刻到巍然高聳於低矮的住宅之上的文昌閣和文峰塔,無不體現對詩書傳家、耕讀為業的生活方式的謳歌。這也是國內其它地區比較少見的。
浙江東陽的盧宅是書香門第,盧氏家族尊師重教,子孫登科及第者眾多。安徽宏村「敬德堂」的主人希望自己的後人能積德行善,門樓上雕刻著梅蘭竹菊、魚躍龍門等有象徵意義的祥瑞圖案,廳前有一幅楹聯:「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臨近的西遞村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
在南京古民宅的屏風、隔扇上,常可看到《紅樓夢》、《三國演義》、《八仙過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金漆彩繪或木雕,撫琴繡花的女孩、相夫教子的少婦也熟識經典。
傳統民居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審美和工藝,那種對天地的敬畏、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禮義教化,都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人們依靠技術手段來改變生存環境,卻淡忘了對建築本質的把握,產生了更多新的弊端和麻煩……千百年來的美麗家園,只有順應天意、敬神重德,才能守護得住。正本清源,當從復興傳統文化開始。#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