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首提需求側改革 中國經濟面臨變局?

人氣 5025

【大紀元2016年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習近平在最近中共與軍民融合相關的會議上,提到「需求側、供給側同步發力」。有分析人士注意到,這是習近平首次公開提出這種說法。

近日,在北京召開的軍民融合成果展覽會上,習近平說,要繼續推動制度改革,從需求側、供給側同步發力。

評論人士余樂分析,這是習近平首次提出「需求側、供給側同步發力」,雖然背景是軍民融合過程,比如軍民融合的產品等,但其它行業也可能存在,這也許意味著中國經濟政策將面臨巨大變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並作為目前大陸的經濟改革政策,內容主要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一般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針對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要素配置,提升供給端的質量和數量,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需求側主要是通過刺激需求達到經濟調控目的,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其典型工具是貨幣政策。

余樂認為,在其它行業大規模進行「需求側、供給側同步發力」,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可能已經是高層的共識。

此前,李克強在12月2日的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上也曾提出,「當前這兩端改革(指需求側和供給側)並不存在誰先誰後、或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應當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共同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去年底正式提出後,業界一直聲音不斷,出現不同的解讀,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阻力。經濟學家余永定今年6月份曾表示,學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實際做法也很混亂。

習近平曾經在今年5月份的會議上,以近乎批評的語氣提出地方政府的問題,包括「對各種項目、投資、金融活動,不能見錢眼開,有奶就是娘」,「不能為了暫時利益損害長遠利益」,「為官不為」,即「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等。

余永定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片面地強調供給側或者需求側,兩方面都很重要,但現在供給方面無法滿足需求對質量、技術、信譽、服務的要求,所以強調供給側。

經濟學家吳敬璉今年5月份發表觀點表示, 「過去的刺激政策從需求側找問題,造成一些後遺症,最突出的是貨幣超發、槓桿率過高,這就會導致風險積累」,而高槓桿率尤其表現在企業債務居高不下。

過去遺留下來的債務問題,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等,是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風險,所以供給性結構性改革會出現「陣痛」,即短期經濟增長放緩。

吳敬璉認為,基於存在上述風險,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應該停止對沒有回報或回報過低的項目的投資,停止對「殭屍企業」 輸血,停止「剛性兌付」,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或重整等。同時,供給性結構性改革也需要輔之以短期政策,例如運用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中共高層智囊稱當前經濟政策只落實一成
北戴河會議後 中共國務院多個動作的背後
平原:紓解中國經濟危局的根本途徑
大陸財富征伐運動上演 樓市瘋狂只是前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