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1月17日訊】台灣大選過程中所彰顯出的強大陣容以及激烈角逐,不禁讓身在島外的大陸人好奇,生活在只有巴掌大的小島上、動輒為了幾張選票就嘰嘰喳喳吵個不停的台灣人,是否真能把自己的日子過踏實、過順溜呢?
若看了如下的一項調查,或許就會發現,抱有這類想法的大陸人未免有點杞人憂天。根據2015年各大城市的統計數據,2014年台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48美元,雖然遠不及紐約的46266美元、倫敦的32497美元,但仍比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678美元,比上海高出5092美元。
北京號稱「政治中心」、上海號稱「金融中心」,雖比不了英、美的發達城市,但這兩座在「集中一切力量發展經濟」的年代一直充當著領頭羊和生力軍的「一線」、「重點」、「大型」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竟然比身在彈丸之地的台灣人差不多要少一半,這恐怕是自以為「經濟水平躍居世界第二」的大陸人難以接受的。而除了「收入」這一直接反映著居民生活水平的硬性指標之外,人們在不同生活所需上表現出的購買力以及消費水平,也猶如一記耳光,打在了大陸人的臉上。
一直以來,中國的低收入總是與低物價交相呼應的。「中國製造」的低廉價格似乎也讓世界認同,中國人的低收入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然而,瑞士銀行在2015年發佈的《價格與收入》的報告中卻做出了這樣的對比:以16GB大小的iPhone6為例,台北的價格只需當地居民工作69.2小時就可購買,而在北京和上海,則需要長達217.8小時的工作時長。說來iPhone系列產品就其價格而言,其實並非那麼大眾化,若只在這類被低收入群體視為「奢侈」的產品上吹毛求疵,也未必能有太強的說服力。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將視線轉向生活必需品。所謂「民以食為天」,在食品購買上所彰顯的的能力,或許就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相比北京、上海居民購買一公斤大米各需要工作36、25分鐘,台北人則只需要工作14分鐘。一個麵包的價格似乎更離譜,北京、上海人分別需要工作40、37分鐘,而台北人只需工作10分鐘就能購買。此外,一個「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對比也與之類似。即便是不分種類的購買一籃子食物,台北的價格也比北京、上海低。
從這三地不同的收入水平來看,若說台北甚麼東西都比北京、上海便宜,那也是不現實的,但值得一提的是,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得出人均12348美元的收入足以讓台北人過得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的結論。若將台北的情形放大到整個台灣,相信也極有可能讓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中國大陸人自慚形穢。仔細想來,位於中國東南一隅的小島上的民眾非但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恰恰相反,人家的日子可算的上是殷實而富足,這其中是否存在著不為大陸人所知的秘訣?究竟是甚麼因素在保障著台灣人的衣食無憂?
答案或許正要從開始提到的台灣人為了大選而嘰嘰喳喳吵個不停的那股鬧勁兒說起。在整個競選過程中,無論是候選人為了拉票而慷慨陳詞,還是不同黨派的代表為了搶票而據理力爭,無論是支持者充滿激情的口號,還是反對者不斷發出的質疑,都讓我們看到,台灣人所擁有的選舉投票權不是一句僅僅被印在憲法條款中的文字,而是通過每一位持票者的積極參與,實實在在的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簡單的說,這事跟我有關,我就得掄起胳膊、摩拳擦掌。
台灣人把選舉看的如此嚴肅、認真的道理,實際就在於「維權」二字。他們的邏輯不外乎,誰能保障我作為台灣公民的權利,我就把選票投給誰。而在台上接受選票的那些未來領導人也同樣戰戰兢兢的思量著,一張選票重似千斤,如今為此所做的承諾,得在以後的執政生涯中,竭盡所能的兌現才行。因此,整個競選現場便呈現出台下嘰嘰喳喳的討論著到底誰最關心我的利益,台上嘰嘰喳喳的表達著最能觸動民心的執政主張的熱鬧景象。
而這些聽來嘰嘰喳喳、內容龐雜的話語卻極有可能涉及到老百姓最關心的收入、物價、稅收等直接決定民眾生活水平的議題。很難想像,一位候選人的執政理想一旦被質疑為將會導致「工資上漲趕不上物價」、「每買100元的商品中有64元的稅收」、「吃一口、半口是稅」、「稅收交上去是給『三公消費』填窟窿」、「財政下撥的軍費是用來維穩」等狀況出現時,老百姓還有可能會把手中的選票投給他。顯然,以「討好」選民為目地的候選人、執政黨是不可能這樣說、這樣做的。
由此可見,公民要想保障自己的基本所需、甚至是衣食無憂的生活,就必須深深懂得捍衛權利的重要性。而要實實在在的踐行「維權」,也必須得由自己來掌握話語權。有的選,人們才能說出誰能代表自己、誰不能代表自己。如若不然,只憑一個政黨、一個獨裁者在台上唱「獨角戲」,那麼台下的人也就只能無趣的走開。即便是被刀架在脖子上,也終究無法抹殺「老百姓其實從未選過誰」的事實。#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