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丹麥文化峰會側記(二)

丹麥前文化大臣:喜歡安徒生式的中國幽默

作者:問津

人氣 257

【大紀元2015年09月03日訊】8月20日,一個晴朗的日子,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Mors小島上的氣氛與往常相比頗有不同。一年一度的丹麥文化峰會(Kulturmødet)在這裡正式拉開了幃幕。各種不同主題的研討會與文學、音樂、繪畫及藝術表演,等等,名目繁多,在這裡紛呈展現。來到這裡的人們,人人可以享受與體驗這些藝術與活動。

到處都可以聚會一下。(童景/大紀元)

自由開放,兼容並蓄的丹麥文化峰會

不過,對我來講,最感興趣的還是以辯論與對話形式所進行的各種研討會。聽著會場上嘉賓們深邃的思辨論述,生動風趣,多姿多采;感受著丹麥主流社會精英們對不同思想理念,妙語連珠般的激辯,隨之而來的卻是思想火花碰撞後,更多的相互寬容與理解,我在想,甚麼時候遙遠的祖國人們也能這樣自由開放,兼容並蓄……

丹麥是一個自由與人性至上的國家,在兩天的聚會時間裏,人們可以和遇到的任何一個人對話,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學者,普通民眾還是高層政治人物。我也到處走走聽聽,並與丹麥前大臣瑪麗安娜‧耶爾韋(Marianne Jelved)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談話,下面是她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的回答,當時她剛結束了與丹麥著名文化人克里斯汀‧海夫(Christian Have)關於言論自由的對話。或許明年您也可以來試一試,親身感受一下民主自由的滋味!

丹麥前大臣瑪麗安娜‧耶爾韋(Marianne Jelved)與丹麥著名文化人克里斯汀‧海夫(Christian Have)正在進行關於言論自由的對話。這是在路邊新搭建的臨時敞開房。(童景/大紀元)

文化是培養靈魂的方式,一個社會裏人們內在的共同之道

問:到底甚麼是文化?文化要達到甚麼樣的目的呢?
答:文化是我們(在人類社會裏)相處的方式,一種生活的方式、對話的方式、制定政策的方式。在丹麥,我們的這種方式和在當今中國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這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一定區域內人的共同之道,標誌著我們是怎樣的人、怎樣的社會。

問:我查了查,發現文化一詞來自拉丁文「修煉(cultura)」,是基於古羅馬時期的演說家西塞羅的「cultura animi」 一詞(作者註:出自西塞羅的《圖斯庫盧姆辯論》(Tusculanae Disputationes)一書),拉丁文的原意是「靈魂的培養」,您怎麼看?

答:是的,文化是培養靈魂的一種方式,一種社會發展的方式和一種成熟的與人相處的方式。例如, 中國人的家庭特徵和丹麥人的家庭特徵是不一樣的。但你還是能看到相同的地方,因為不管怎樣,我們都是人。

丹麥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是都基於普世的價值觀

問:丹麥和中國在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丹麥文化去中國,難道不怕被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淹沒嗎?

答:我不認為我已經接觸與瞭解的這部份中國文化(會把丹麥文化淹沒), 那是藝術。我有一本小冊子,裡面最古老的一篇,大概是4000多年前的詩歌吧,現在已經翻譯成了丹麥文。我經常帶著這本小冊子,並高聲朗讀其中的一兩首。我不禁會問自己,是誰寫了這些美麗雋永的詩句呢? 後來有人發現,為甚麼安徒生在中國那麼有名,因為中國的文化能夠很容易地理解安徒生的寫作方式,因為安徒生經常使用隱語,就是說,他寫的東西中有很多層意思,就是有很多的內涵在裡面。我通過閱讀那本小冊子裡的詩歌,發現這也是中國文學經常使用的。例如有一首詩寫的是:一個農民在田野裡,對他的麥田和馬都很滿意。那樣他的國王就可以繼續擁有他的所有的權力……類似這樣的詩句,與安徒生所表達的內涵非常接近。因此我想,我們兩國的文化中都有這些共同的內涵,他們是共通的, 因為那是普世的價值。 當然,另一部份中國文化中所體現的人對人壓迫的內容,這是我們需要遠離的。但是我們相信,解決不同意見與主張的最好方式是對話。

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是共產黨文化

問:有人認為,當前中國的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文化和共產黨文化,您覺得呢?
答:我不認為共產黨文化是中國文化,那是一種外來的,被運用到中國去進行統治的手段。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優美的文化。

寄望旅丹華人做兩國文化的使者

問:丹麥社會希望華人移民做些甚麼?

答:作為在丹麥的中國人,我想,你們可以成為中國和丹麥雙邊文化的紐帶與傳遞者。 你們需要更廣泛地去傳播(兩國的傳統文化),至於具體做些甚麼,你們會有比我更好的想法。

問:最後想請您對中國人說幾句話,可以嗎?

答:我們非常高興有不同種族的移民在丹麥生活,因為這折射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沒有界限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豎起一堵高牆來封閉自己,我們也不應該這麼做。 所以,我們的優勢就是,互相增進瞭解,並共同做事,然後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說,當中國人回到中國的時候,你會把丹麥的經驗帶過去,我們需要相互彼此(的理解與共處)。

作為我來說,我非常喜歡中國人,他們有一種特別的、我能意會到的幽默,我稱之為安徒生式的幽默!不管我遇到的是哪個中國人,都有這種特別熟悉的幽默,我會覺得很快樂,因為這展現著一種人性,因為我也一樣是一個人。我想,以此為基點來為社會制定政策的時候,也一定可以找到一種更正確的方式。

文化峰會背景花絮

峽灣邊的青少年營地

峽灣邊是文化大聚會的青少年營地,這裡還有臨時用運貨的托盤搭建的「城堡」。(童景/大紀元)

文化峰會為各類文化活動搭建了完美的平台,從喧囂擁擠的哥本哈根來到被靈福瑤(Limfjord)峽灣環繞的Mors島,人們一下子能感受到水天之間的清澈與純淨。 在峽灣邊是文化峰會的青少年營地,這裡還有臨時用運貨的托盤搭建的「城堡」,青少年們在這裡舉辦著各類活動,和主會場一樣,這裡匯聚了辯論、對話和藝術表演等活動。 來自中國的交流學生們也展示了他們的書法和武術等才藝。

文化之道

文化大聚會的「文化之道(KulturVejen)」的31號住戶安娜瑪麗亞和伊公‧薩布夫婦(Anne Marie & Egon Saaby).(童景/大紀元)

文化峰會的「文化之道(KulturVejen)」是一條聚會期間用文化藝術的方式展現創意生活的道路,也是車站、停車場等地通向主會場的必經之路。這裡的31號住著安娜瑪麗亞和伊公.薩布夫婦(Anne Marie & Egon Saaby),他們把自己的家園免費提供給藝術家們舉辦小活動或展示藝術作品,薩布先生說:「這都是我們免費提供給主辦者的,遊客來參觀也是免費的。 當然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我們完全可以說不的,這條路上的住戶都是這樣的。不過我們非常高興文化聚會來到這裡,這裡變得很有朝氣。 我們提出把這條路再修一修,讓這條路再完善完善。」伊公表示,鄰居們都已經得到確切的消息,秋季到來時修路的願望就會實現。

北方藝術館的兒童作品

來自北方藝術館的瑪麗安娜.胡美豪(Marianne Hummelshøj)和同事裴雅.泰路福森(Pia Thellufsen)、亨利克.索高( Henrik Søgaard)帶著他們藝術館與孩子合創的雕塑作品前來參加文化峰會,他們忙碌地掛起橫幅、豎起雕塑,等待著人們從這裡經過,可以一起聊聊文化和藝術。胡美豪說:「我們在Mors島上也與一所學校合作展示我們的藝術作品,這幾天的文化峰會我們一行十人特地租了附近的夏日渡假屋,大家一起過來聚聚,聽聽那些大人物的辯論,有機會聊上幾句,還能交上幾個朋友,很有意思。」

面對面的遊戲堪比IPAD

兩位老人在玩著「穿洞」的遊戲。(童景/大紀元)

當父母們對著低頭玩IPAD的年輕一族發愁的時候,有人卻開始收集面對面的古老遊戲了。 今年的聚會主會場場地也比去年有所擴展,新開闢的草地上出現了「玩船(Legeskibet)」,除了一些「驚險」的類似雜技的表演外,小朋友們都可以自己嚐試玩各類古老的遊戲,品種之繁多堪比IPAD。 看到兩位老人在玩著「穿洞」的遊戲,而且歡聲笑語不斷,真讓人感歎丹麥人童心未泯。負責遊戲的安娜瑪麗亞.漢森(Anne-Marie Hansen)還告訴我,她剛剛收到一份禮物,是參加峰會的一位藝術家臨時發明的遊戲,一個接球彈球器。 她說:「我正在練習呢,很不錯。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責任編輯:林彬

相關新聞
丹麥文化船 助移民融入社會
丹麥文化藝術何去何從 ——記丹麥「文化面對面」活動
品味世界之苦與甜
李文雙:從中共收購丹麥音樂學院想到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