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三武一宗滅佛遭驚天果報 貴為帝王難逃厄運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316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7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神州華夏是神傳的文化,對神佛的敬仰貫穿著整個五千年的歷史。縱觀中華歷史上仁德之君,無不敬天順道,對修煉人也非常敬重;老百姓普遍信奉神佛,相信天理,遵守神給人定下的生存準則,相信因果。而那些謗佛的人都沒有善果,歷史上記載的最有名的就是三武一宗滅佛造成的災難,不僅百姓受苦,滅佛者也都遭到果報。

中國歷史上有道明君,敬仰神佛,惠澤八方,使萬民安康,文化發達,天下歸順,四海景仰。如漢文帝、唐太宗、康熙分別開創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流芳百世。

而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不敬佛的帝王,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他們都在壯年暴斃,雖情節各異,但結局卻驚人的雷同。「以古為鑒,可知興替」,歷史總是在重複中警示後人:敬神者得善福、謗佛者遭惡報。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音:濤,鮮卑族)親率鐵騎踏平四國,一統北方。當時佛法廣傳,很多人出家修行。他438年下詔,令50歲以下僧侶還俗,以解決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動」為由,下詔驅逐僧侶。446年,在重臣崔浩的進言下,發出了最嚴厲的滅佛詔:擊破焚燒佛像及佛經,拆毀寺院,活埋僧侶。

當時,北魏道士寇謙之勸崔浩不要這麼做,並告訴他:「你以後會被殺,而且還會遭到滅門之禍。」但是崔浩不聽勸。

四年之後,崔浩因編寫北魏國史,犯了太武帝的忌諱,被太武帝殺死並滅族。在行刑前,崔浩被裝載在一輛沒有遮蓋的車上,官吏還叫十個人向他口裡撒尿。這樣走了幾里路之後,崔浩不堪困苦,大聲號叫哀求。他生前一共受了鞭笞、杖刑、徒刑、流放及死刑等五種刑,這是古來被判死刑者從未受過的羞辱。而且清河崔氏無遠近以及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崔浩的姻親,都全被處死,滿門滅盡。

兩年後,如日中天的太武帝,被宦官殺死,年僅45歲。他兩個兒子(太子和恭宗)也相繼死於宦官之手。

452年文成帝繼位後,立即挽回祖父的錯誤,再興佛法,雲岡石窟就是他下詔建造的。從此國泰民安,為以後的魏孝文帝中興打下了基礎。

北周武帝宇文邕

南北朝時,北周和北齊佛教很盛行。北周武帝宇文邕(音:擁,鮮卑族)神勇英武,32歲親征北齊,34歲統一了北方。北周武帝宇文邕當政後,下詔令:「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僧尼)道士,並令還民。」詔令所到之處,佛像被融化,經書被焚燒,佛塔被破壞,寺廟變成俗家住宅,僧尼全部還俗為民。公元577年,周武帝滅北齊後,又把廢除佛教的詔令發佈到北齊境內,下令在原齊國境內滅佛,寺廟全都銷毀。次年6月北伐突厥,大軍齊至,武帝身染惡疾,遍體糜爛而死,時年36歲。

公元581年楊堅廢北周,建隋朝,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後,承繼南北朝時的興佛、禮佛、敬佛舉措,重新大舉宏揚佛法,讓自周武帝滅佛後處於低潮的佛教重新興盛起來,並在唐代進入了一個盛傳的黃金時代。

隋朝開皇十一年,大府寺丞趙文昌忽然暴死,唯獨心上稍微溫暖。家人不敢入殮,之後又活了。說:「我當初死時,有人領我到了閻羅王的住處。閻王問我:『你一生來,作了甚麼福事?』答道:家裏貧窮,無有能力可以建立功德。只有每日勤念佛經。閻王聽了這些話,合掌低頭,讚揚說:『很好』。閻王就派人領我回家。命令讓我從南門出去。

「到了門口,看見武帝在門側的房內,被鎖著三重鉗鎖。他叫我道:『你是我本國的人,暫時來到這裡,我要和你說話。』我立即拜見。武帝說:『你認識我嗎?』我告訴他:『我過去當過陛下的侍衛。』武帝便說:『你既是我過去的臣子,現在回家,替我向隋皇帝說明,我許多罪過都能辯解明白,唯獨滅佛法的罪重,不能夠赦免,望隋帝給我建立小小的功德。希望通過這些善事保釣,使我能夠離開地獄。』我接受囑托而走。等到走出南門,看見一個大糞坑中,有一個人的頭髮浮在上面,便問引路的人,答道:這是秦國大將白起,被囚禁在這裡,罪惡未了。」文昌到家後才復活,就把這些事奏於皇上楊堅。楊堅便命令天下的人按人丁出錢為周武帝做法事超度。設立三日的大祭,並記錄下了這些事,寫入《隋史》之中。

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26歲時登基。會昌五年八月(845年),開始大毀佛寺,詔書明令拆除寺廟4600餘所,小寺院4萬餘所,佛經大量被焚,佛像燒熔鑄錢,強令26萬多僧尼還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倖免。

《傳神錄》中記述,唐武宗李炎在位年間,在長安城的北邊有座古墳,高十餘丈,方圓數十圍,相傳是周穆王的陵墓。於唐武宗會昌六年,正月十五日,有個私塾先生在夜間經過陵下,偶然聽到在樹林中城隍大神與兩個看墓守陵小吏的對話。城隍說:「最近唐武宗李炎破壞神聖的佛法,砸毀佛像,肆意殺戮僧人犯下滔天大罪,天神震怒,下令奪去他僅剩的十二年壽命。非但如此,還要在人間讓他承受難忍的病痛之苦,從而讓世人感受到誹謗神佛、殘害佛門徒眾的報應。然後再把他打到地獄,受各種酷刑,遍受無邊的煎熬痛苦。」

果然沒過兩天,長安城裡就貼出招醫皇榜,懸重賞招名醫給唐武宗治怪病。但沒到二十天,就接到新皇帝頒發的聖旨,讓舉國臣民戴孝,為唐武宗哀悼發喪,死時年僅32歲。後來從給唐武宗治病的大夫口裡得知,唐武宗得的怪病十分怕人,幾乎是頭大如斗,渾身長滿惡瘡,潰爛腥臭無比,眼球痛的突出,口舌流血,疼痛難忍,日夜哀嚎不止。醫藥難治,真是生不如死。

繼位的皇太叔李忱(音:陳,宣宗),登基後的頭一件大事就是下詔,全面恢復寺院僧尼,從此天下修復廢廟的斧斤之聲,不絕於耳。宣宗在位13年,勵精圖治,民富國興,承平安定,史稱「大中之治」。

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繼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詔大毀佛寺。境內佛法寺廟,除了有皇帝題字的可保留外,每縣只留一寺,其它盡毀。全國共拆廟30360所,毀佛像鑄錢,近百萬僧尼被逼還俗。

鎮州大悲寺有一尊銅製大觀音菩薩極為靈驗,去砸佛像的人都折斷手腕而死,無人敢再動。柴榮親自用大斧子砍毀菩薩胸部。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記載了宋太祖趙匡胤與麻衣和尚的一段對話。趙匡胤看到周世宗柴榮禁佛,把菩薩銅像鑄造為錢,便密訪麻衣和尚。趙匡胤問麻衣:「古代帝王毀滅佛法,與大周相比結果都怎樣?」麻衣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拆除寺廟,焚燒佛經,搗毀佛像,坑殺僧尼,七年後被宦官宗愛謀殺,其父子都不得好死。北周武帝宇文邕毀佛寺經籍,強迫僧尼還俗,不久便身患惡疾,全身糜爛,死時年僅36歲。不到三年,國家也滅亡了。唐武宗李炎毀天下寺廟,滅佛當年就因服食丹藥過量中毒而亡,死時年僅32歲,而後黃巢又起兵反唐。」趙匡胤說:「國家長期混亂,百姓厭倦戰爭。毀佛法不是國家的福啊,該怎麼辦?」麻衣說:「已顯現白氣預兆,過不了多久,就有聖明的皇帝出現。聖明的皇帝興起則佛法也隨之興旺,而且傳世無窮。請您好好記住我的話。」

果然不出麻衣和尚所言,周世宗柴榮4年後,突然發病,胸生惡瘡。不久,胸瘡潰爛而死。後周也很快被趙匡胤所滅。趙匡胤做了宋朝皇帝後,謹記麻衣和尚的囑咐,興修寺廟,賞賜寺院田地,大力弘揚佛法,國家安定繁榮,佛法也隨之興盛。

這四個皇帝不相信神佛的存在,不相信有因果報應。可是,無論你是相信還是不相信,神佛都是存在的。神佛主宰著一切,在決定著一切。那麼,毀佛、滅佛,殺害相信佛的信徒,都是罪業深重的,都是要有報應的。即使貴為帝王,也難逃或身死或國滅的下場。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唐代有個人,人們叫他韋氏子,他的舉止和著裝,有儒者風度,在唐朝元和年間被委以重任。他自幼遵奉儒家,這本來不錯。但是他極力排斥釋迦牟尼的教義,主張「佛教不適宜在中國傳播」,結果便種下了大惡果。
  • 為人處世,須安分守己,心懷善念,保持清淨的心境;切莫分外營求...
  • (shown)直到結果時,才知道皇天上帝之所以抑制我對物質的慾望,事事折磨我,正是要陶冶習氣,堅定我的道心......
  • (shown)一晚我似睡非睡間,眼看一個人把大門推開就進來了,我一看是......
  • 佛家講,凡事有因必有果,種善因者得善果,即得福報;種惡因者得惡果,即得惡報。雖然現代人受中共「無神論」教育,將因果報應斥之為迷信,但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這類故事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本文講的就是在網上看到的一名警察和一名法醫所親歷的因果報應故事。
  • (shown)這問題一直到他退休後也沒有答案。後來他聽說附近有個人會算卦,算得很準......
  • (shown)這是我經歷的真人真事,故事發生在五十多年前,在黑龍江省樺川縣一個小屯子裡......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神佛?有沒有鬼怪?有沒有天堂?有沒有地獄和閻王?無數人在追問,在探尋。且不說漫漫歷史歲月中有多少書籍在告誡、警示人們,要敬天畏地,不要恣意妄為,就連民間也流傳著不少善惡有報的故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報還一報」、「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等語更是廣為流傳。於是,信者秉持善念,遵循天意而為之;不信者斥之為迷信,甚至無惡不作,幹出人神共憤之事。其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 唐太宗曾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中國自古就有強烈的歷史意識,每朝每代都有史官,記錄真實的歷史。唐初官修史書強調:「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歷史不僅給後人留下文化,也同時讓後人知道甚麼是善惡,吸取古人的教訓,把它們當作前車之鑒。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