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從傢俱的變遷 看中國的修煉文化

作者︰司馬陽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

今天,當我們坐在各式各樣舒適的椅子上,躺在現代設計的各種式樣的床上時,可曾想過古人卻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眠呢?

早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創造了供人席地而坐的最古老的傢俱--席,以及以此為中心的各種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成為低矮型傢俱的源頭。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低矮型),為後世各類床具首開先河。秦漢時,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俱系列,此時期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俱的代表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傢俱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時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漸高傢俱圓凳、方凳等等開始漸露頭角。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可垂足坐於床沿。

但總體來說,低矮傢俱仍占主導地位。隋唐時期是中國古老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坐轉變的過渡時期,典型的高型傢俱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這時期是高型與矮型傢俱共處的階段。

到了宋代,高足床、高几、巾架,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到民間,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而坐的習俗。宋代也是中國傢俱史中空前發展、空前普及的時期,為明清傢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中國古代傢俱的演變可以看出,古人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完全轉變為垂足坐只是宋代以後近一千年來的事。難道古人從來沒想過坐得高點,腳垂著會舒展一些?

宋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和創造,是現代人都難以想像的。古人真的必須由胡床的出現才意識到自己可以坐在凳子上嗎?其實,從黃帝向廣成子求道開始,就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修煉的文化。

那時的讀書人要打坐,提筆前講運氣呼吸,各行各業講究靜心、調息,全社會都處於這樣一種修煉的環境。如果我們追尋中華民族的修煉史就不難看出,道家的興衰恰與凳子的出現相契合。

當胡床在魏晉時代傳入中國時,道教中提倡儒家孝道的亂法行為也就在這時開始出現,這個時代的修道人已開始遠離塵世,進入深山老林中修煉。

當椅子、凳子在宋代完全普及時,這時的人世已容不下真正的修煉人。三教合流已成為大勢所趨,民間修煉的風氣從此蕩然無存。

從席地而坐演變到垂足坐似乎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殊不知這其實正是人類思想、道德偏離正道,走向敗壞的一個標誌。◇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仁、義、禮、智、信」,仁居首。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仁人的呢?
  • 人品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的標誌。孔子對「人品」的論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財富,他注重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堅持道義至上的原則,塑造「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提出「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仁民愛物」、「見賢思齊」等做人的理念。
  • 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的,取决於自己的行爲,唯有積德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人算不如天算巧,可是世上有些人只算小處,不算大處,只顧眼下,不顧終身,枉自折了福德。
  • 裴諶、王敬伯、梁芳三個人結爲超脫世俗的好友。隋煬帝大業年間,這三個朋友一齊進白鹿山學道。然而,他們經過十幾年的修煉內功,採集仙藥,歷盡了辛苦艱難,卻仍然什麽也沒得到。
  • 2015年3月21日下午美國紐約神韻藝術團在台中中山堂第四場的演出,觀眾再度以爆滿的票房迎接神韻,大台中地區的企業菁英們口耳相傳,希望一睹神韻帶來的視聽震撼。崧日企業有限公司經理薛傳倫也在今天入場,他讚賞「神韻能將歷史故事搬上舞台,用舞蹈的方式詮釋出來,非常棒,同樣是華人感到與有榮焉,感受特別深刻。」
  • 遼寧一位法輪功學員在一企業工作十幾年,按照法輪大法修煉人的標準辦事,對老闆對企業負責任。老闆感慨道:「最可靠的不是親人,而是修大法的人。」以下是他在明慧網上發表文章中的自述。
  • 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台中市的第六場演出,於2015年3月22日落下帷幕。神韻在台中市中山堂的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醫師陳信成表示,很難得才買到票,就抓住機會,前來觀賞神韻,陳信成夫婦很愉悅地分享心中的感動:「(神韻)用美的力量,美化這個社會。」
  • 中國自古是「德」為先,不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風範,女子也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工。也就是說,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這樣才能正身立本;其次儀錶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輕浮隨便;第三言辭要得體,有禮有節;還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懂得繡花織布等手工。
  • 3月22日下午,神韻世界藝術團在美國德州考珀斯市美國銀行中心賽蓮娜劇院(Selena Auditorium at the American Bank Center)的第二場演出滿場。Bosquez夫婦感佩神韻之美無法用語言形容。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