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因果循環 報應昭然(下)

作者︰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71
【字號】    
   標籤: tags:

二、欺誑他人 害人害己

明朝萬曆年間,京口人張某的文章頗有名氣,但七次考試都未曾入選。於是在文昌閣住宿,希望夢中得到神人指點,對其命運給予啟示。

當夜,夢見文昌帝君忿怒地斥責他說:「你不要怨恨世道的艱難、個人際遇的不公。其實,你的命運全是自己造成的。上天對你的懲罰已經到了,還期望考中科舉嗎?你反省教學十五年來,無功於世人,不知誤了多少人家的子弟。

你工於心計,揣測生徒的心意,每日的功課,不過虛假應付;每逢做文章,從不講解,而是故意用筆在學生作文上圈圈點點,加以批示,以此欺瞞學生的父兄。學生在書塾玩耍嬉笑,毫無顧忌,你只是一味姑息,反而在其父兄面前極力誇獎這些學生。

其家長都以為學生很有長進,對你感激不盡,卻不知道被欺騙,俸金還給的很豐厚。現在你吃、穿的都很充足,你卻不想一想這些東西是怎樣來的。你召集學生來到塾館裏,不僅對孩子們的人品、品德放任不問,更有甚者,還讓他們聚眾賭博。當老師的人能夠這樣做嗎?理應受到嚴厲的譴責。」張某不敢答話,驚嚇醒來,因此足不出戶。

有一天,他的學生急匆匆地跑來報告說:「某學生因為賭博鬥毆,被另一學生打死了。」張某因失職被傳訟吃官司,蒙受刑罰羞辱,花光了錢財鬱悒而死。有的人一邊做壞事、不知悔改,一邊又企圖消災免禍、有好前程,那怎麼可能呢?

對人來講,若是他偶然有一兩件事做錯了,還可以用他其它的善行補償。但如果不立即改過遷善,造成了明知故犯、有心的幹壞事,必為天理所不容,是一定要承擔後果,其命運可謂自作自受。

(大紀元圖片庫)

三、枉害無辜 削減福壽

明朝隆慶年間,湖北荊州掌管獄訟的推官魏劍,去彝陵斷一樁人命案。有個叫徐少卿的人,為人正直,平日敬信神佛很虔誠。忽然一天夜裏,徐少卿夢見文昌帝君對他說:「明天有一個姓魏的推官要從這裏經過,這個人今後前程遠大,不久將要到吏部做官,你可以先結識他。」

第二天,天還沒亮,徐少卿就出去打聽,得知魏劍果然來了。於是急忙穿戴好衣冠前去拜見,表現得非常恭敬、誠懇。

魏劍離去幾天以後,徐少卿夜裏又作了個夢,夢見文昌帝君對他說:「可惜呀!因為這個魏劍推官濫用職權受賄四百金,使無辜者含冤而死。因此,上帝已取消他今後的一切官位作為懲罰,他的壽命也不會長了。」

於是徐少卿就暗地裏注視著這件事。果然,不久魏劍就因母親去世回家,後被派遣去濟南補官,升為戶部主事職。一年後,死於京城。家中也日漸衰落了。

由此可見,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而不善之人欺騙掩飾的惡行被神明所察見,以至於削減福祿、減除壽算,所以憂愁災難相繼到來,以顯示其報應。天地無私,招吉還是招禍都是取決於人的起心動念,若有絲毫差錯,果報就會天差地別。

做人應心懷善念,寬厚仁慈,不可見利忘義,為非作歹。職司獄訟,人命關天,略失檢點,悔之無及。若發現有人被陷害,就應當為其平反昭雪,怎麼能夠為了一己之私而枉害無辜,造成冤案,必遭天譴。

古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若想要趨吉避凶,必定要心存天理,相信因果,行善向善,才能前程光明。

(取材於《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例證》)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宋代的丁謂,年少時就「機敏聰穎,書過目輒不忘」,棋琴書畫、詩詞音律,無不通曉,多才多藝。他雖然才智過人,卻沒有用在正路上,為了權利變得邪佞狡詐,為了向上爬和鞏固權位,奉承皇帝,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為奸邪」。
  • 清代時,張奉通曉法律訴訟的事,很有口才和文筆,而且又對轄內的田賦及戶口瞭如指掌,他能夠使田地很多的人,一下子就變成一無所有而無立錐之地,因此張奉擁有很多土地。
  • 稷與契,都是上古時代的名人,是堯舜時分管農業和教育的大臣。稷播種百穀,教民稼穡,是農耕之始祖,後人尊稱他為農神或穀神;契負責教化和禮儀,使人們知「五倫」,明禮儀,做到「九族既睦」。
  • 《尚書.堯典》記載,帝堯對契說:「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帝堯任用契為司徒,掌管天下教化,對百姓進行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並告訴他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
  • 劉禹錫是洛陽人,出身於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是與白居易同時代的唐代著名大詩人和文學家。
  • 白居易,字樂天,他與李白、杜甫在中國詩壇同負盛名,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一生寫下大量反映社會現實、抒發報國之志的詩篇。
  • 周處自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周處是晉代義舉陽羨,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欲,不拘小節,性情凶悍粗魯,恣意妄為,簡直成了鄉中一害,鄉親們都十分怕他,總是躲得遠遠的,不願和他交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