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1月22日訊】最近,由慈善援助基金會發佈的「2015年全球慷慨指數排名」的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45個國家中,中國排名倒數第二(第144位),也就是說,中國人差不多成了「最不慷慨」的代名詞。與去年本就不靠前的「排名第128位」相比,今年似乎又降了一個檔次。
當我們對這樣的結果心生猶疑之時,卻無法迴避中國的被採訪民眾在對提問所做的回答中所呈現出的一份真實。在接受調查的中國人中,僅有23%表示「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幫助了一個陌生人」;僅有8%的人表示「在過去的一個月中,有過慈善捐款行為」;僅有4%的人表示「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做過志願者」。與去年相比,這三項指標各有所下降。而與世界各國人們捐錢的意願較之以往更為強烈的全球捐贈趨勢相比,中國人也似乎顯得不隨大流、跟不上趟。
從「23%、8%、4%」這幾個寒磣的數字中,我們或許會不知不覺的發現,中國人如今表現出的極不慷慨其實是「事出有因」的。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向陌生人施以援手只是舉手之勞,因此如果有人表現出對舉手之勞都不願施予,就會習慣性的被投來鄙視、譴責的目光。然而,在當下中國,頻頻發生的老人摔倒被扶、反而誣陷施以援手的人、並以此來敲詐的奇葩事件卻讓人不得不打破常規思維,轉而在求助者、而非施助者身上找尋根本原因。
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倒在路邊、一臉無助的可憐人原來是別有用心的騙子,不妨試想一下又有誰會再去心甘情願的當一回「東郭先生」呢?常聽人說,「有甚麼樣的人民就有甚麼樣的政府」,「有甚麼樣的觀眾就有甚麼樣的導演」,無論這樣的結論是否存在瑕疵,我們都可借用來形容此番好人被冤的場景。我們或也可說,有甚麼樣的求助者,就有甚麼樣的施助者。如果說在人們的頭腦中會逐漸將「做好事」與「受騙」形成條件反射式的關聯,那麼,致使這個社會好人越來越少的直接動因,便可指向那些假裝弱者、利用他人的同情來行騙的險惡之人。
然而,問題的關鍵卻在於,這裡摔倒在地的老人是否真是如此歹毒之人?仔細想想,對於那些行動遲緩、甚至身體羸弱的老人來說,即便是假裝摔倒,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這裡的求助者某種程度上並不排除那些真的需要人來施以援手的弱者。於是,我們似乎更應該跳出「扶不扶」的框框,自問一聲,為何中國的老人要淪落到靠假摔來訛錢的地步?出入都有公車接送的領導幹部自然是不可能這樣做的,醫院看病優先、床位優先的退休老幹部自然也無需淪落街頭,那麼走投入路,非得鋌而走險、靠行騙來尋求活路的老人又是怎樣一個被逼入絕境的群體呢?
顯然,在養老體系幾近坍塌的社會中,除了有幸被納入養老保險範疇之內的老人外,大多數老人都處在一種被社會遺棄的厄境之中。倘若家裏的子女也喪失了盡孝的能力,比如失業,那麼老人的生活則會顯得更加難以維繫。然而,就在此時,官方部門卻仍舊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冷漠姿態,甚至通過發號施令來警告民眾「我們也不敢隨便讓你扶」,把自身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就完全像是鐵了心、要將老人推向無路可走的絕境了。
如此,中國人不幸恰逢碰瓷的老人,到底該賴誰?中國人因此而再也不當向老人施以援手的好人,折射出的究竟是誰的冷漠?一個能讓好人不好、讓弱者行騙的國家,又到底在踐行著怎樣的治國方略?同理,我也可推斷出,不願意捐錢的,大抵也是因為騙錢的現象太多所致。而沒能參與過一次志願活動的,也只能說明一向喜歡粉飾太平的政治集團根本不會將一個到處都是老、弱、病、殘的國度如實呈現。如官方所認為的那樣,沒有需要幫助的人,你瞎志願甚麼?一個連NGO都容不下的社會,還需要甚麼志願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根本不是中國人不慷慨,而是毫無自由可言的中國人根本沒有表現慷慨的舞台。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