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正
二、形象與邏輯的完美結合
由前文〈漢語的秘技〉我們知道,漢語對世界的表達,是基於對物質世界結構的完整認知、對事物分類基礎上的一種層級邏輯的立體式表達,作為「記錄」漢語的漢字,自然也要體現出這些特點。所以漢字在造字之初,就針對漢語的特點進行系統地設計,具體體現為:
1.以實用為導向。
2.以象形為構形與表音基礎。
3.以事物之間的聯繫為構形紐帶。
4.以表現音型為主幹。
5.按層級關係搭建框架。
6.按邏輯關係進行拓展。
7.由已知達未知,以有限通無限。
文字既然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目的是傳遞資訊,那麼如何讓人們比較容易理解與接受,就成為關鍵。漢字造字正是從這一點入手,確立的造字理念是: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的感官感覺、常識經驗來表達語言。具體思路是:以人類生存生活必然涉及到的人們最為熟悉的事物為素材,如《周經.繫辭下》中所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然後以象形方式予以表現,作為漢字的構形基礎。
這些構形基礎因為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事物,又是以象形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其意不學自明,其音張口即來,從而達到意、音雙表的目的。
由〈漢語的秘技〉我們還知道,漢語共有1,200餘個音型。作為「記錄」漢語的漢字,自然就要著重「記錄」漢語這些音型及其所表達的意義(概念),就成為漢字構形基礎選取首要考慮的因素。同時,既作為構形「基礎」,自然就要具備足夠的通用性。
這500左右的素材以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是許慎所說「依類如果衡量下來,適合作漢字構形基礎的素材也就500個左右。」象形,其產物就是「象形字」。
此外,「象形字」不等於「圖畫」,而是事物特徵的線描,所以叫作「文」。「文」的意思,就是有條理、有意義的花紋圖案。因此我們看到,越是人們熟悉的常用的事物,其「文」越是簡練而又特徵明顯。比如:
有了這500餘基礎構形材料,然後按事物之間的聯繫以之進行組合,構建其他通用義,直到與象形字一起能夠「記錄」漢語中的所有音型。這叫「會意」,約1,100餘字。如:
這樣,500餘象形字+1,100餘會意字共1600餘字,就涵蓋漢語中的所有音型。因為古代漢語中音型更多,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減少了些,比如尖音(聲母。指z、c、s聲母拼i 、ü時的發音),如:
同時,現代漢語(普通話)還去掉了入聲,所以現在只有1200餘音型。
由前文〈漢語的秘技〉中所述,漢語是單音節「語意多載」(一音多義)語言,既然象形字與會意字已經「記錄」漢語中的所有音型,自然也同時「記錄」了這些音型所表達的其他意義(即「一字多義」)。
對於由這些基本構成要素所衍生的事物,就採取「屬+種差」的邏輯結構予以「記錄」,這叫「形聲字」。自然,「屬」即是相應的基本構成要素,由相應的象形字或會意字充任,稱為意符或形符;而聲符,則是由同音的象形字或會意字充當。當然,先成的形聲字亦可充當意符或聲符。
聲符的選擇也是經過精心設計,不是圖簡單方便或常用而定,所以同一聲符組成的形聲字在早期有效漢字中,一般不超過20個。而在「屬+種差」結構以外的其他概念和意義,形聲字的聲符一般都同時兼表意。這是選擇同音字中哪個作聲符的主要依據。(參見前文〈漢字造字法「六書」詳解〉)
所以,就數量而言,形聲字就成了漢字的主體;然後通過假借辦法,記錄漢語中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和虛義。最後,又通過轉注的形式,解決漢字發展演變中的一些問題。這樣,漢字就把語言中的所有語音和意義全部覆蓋了。
對於新出現的事物與概念,漢字(適應於漢語)主要採取四種方式解決:
第一、對一般的意義,採用「語意多載」(一字多義)的方式輕鬆「記錄」。
第二、對出於翻譯其他語言的需要,主要採用形聲的辦法另造新字。但這類情況比較少見。
第三、對一些比較抽象或不易表達的意義,則採用假借的辦法予以「記錄」(表現為「一字多音」)。
第四、最主要的方式是以字組詞,用以表達相對複雜的事物(概念)。
當然,超出常用漢字以外的概念肯定還有。在前文〈漢字的數量有定數嗎?〉中已介紹過,中國歷史上同時代通用漢字的數量,穩定在七、八千上下,這既與需要表達的事物的數量有關,也與人腦的記憶能力有關;而歷代有效漢字(除去異體字、俗字、錯別字、死字)的總量,則在13,000左右。
所以,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世界,不斷湧現的大量新事物(概念),漢字系統並不需要作大調整,以已有漢字及其組合就足以應付,表現由已知達未知、以有限通無限界的文字學最高境界。@*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