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心塢陶風─葉劉金雄陶壺藝境」展即日起至9月3日止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史博館邀請大家一同藉由葉劉金雄的藝術之眼對世間萬物的觀察與感悟,認識臺灣的陶壺藝境,體驗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追求「蛻變」與「突破」的心路歷程。
「心塢陶風─葉劉金雄陶壺藝境」展,選出葉劉金雄60組作品,呈顯藝術家「超寫實」、「超自然」,與「極致寫真」的創意元素。在作品成塑的進程中,葉劉金雄經由心與形的交互傳達,眼與手的串連運作下,將國畫中領悟的筆法,轉換成創作的能量,突破雕刻的技巧,形塑陶壺寫意境界的可能。
葉劉金雄1945年出生於臺灣桃園縣新屋鄉。自幼即對藝術充滿興趣,新竹師範時期接受李澤藩大師的指導,1966年考上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成為李梅樹大師的學生,主修雕塑之外,在國畫與西洋繪畫上亦紮下了堅實的根基。這一階段的學習經歷,奠定葉劉金雄在藝術創作的基礎。
1968與1969年,葉劉金雄連續參加「台陽美展」,榮獲雕塑組第2、第1名的佳績。80年代在家鄉桃園新屋成立「心塢陶壺工作室」,嘗試樹段陶壺的創作,以鉅細靡遺的寫實雕塑手法,來達到寫意的境界,創作「極致寫真」的枯木陶壺藝術。2003年榮獲「國家工藝獎」陶藝佳作,並受邀參加總統府藝廊「桃園地方工藝展」展出陶壺創作。
葉劉金雄擅用紫砂陶土製壺,長期在生活中觀察動、植物生長的過程,因此,他常以竹節、樹段為創作發想,細膩的刻記枯槁的樣貌,雕塑出壺身斑剝肌理的斷木,與千瘡百孔的竹節。在虛心的探索下,他體悟出竹、木肌理斑剝的表層,毫不隱藏地刻記著生命中所經歷的風吹雨打,寂靜地度過風霜雪雨中的自然歲月。本次展覽中最重要的「枯木系列」,劃時代地顛覆傳統壺的型態,表現藝術家刻意凸顯陶壺上醒目的生物,隱喻了生命於腐朽中竄生。
(責任編輯: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