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緣.善緣.惜緣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72
【字號】    
   標籤: tags:

古語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說文》中說:「緣,衣純也。從糸,彖聲」、「糸,細絲也,像束絲之形。凡糸之屬皆從糸」,從普遍的因果關係來看,緣是一種冥冥之中的際遇,是生命之間一種比較久遠的關係。

如人與人之間命中註定的遇合機會,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發生聯繫的機會和可能,緣也是一次機遇的把握或流失。

中國傳統的命理學和位理學認為,世間萬物皆因因緣和合而生,甚麼樣的因,得甚麼樣的果。說這個生命不只這一生,有前生;不只是這一世的前生,還有很多很多的前生。生命的元神是不滅的,好像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繩子,把人及其有緣的人與事牢牢地拴在一起。

人是隨緣來到世上,家人、親戚、朋友、師生、熟人等等,人和人在社會網中建立起的各種關係,這都是緣。此生總是遇到好人好事,總能有人幫助,這是善緣。這個善緣是過去結下的,說明這個人過去種下了善因,所以有善的果。

遇到不順的時候,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前世欠下的債,只是在輪迴中,忘記自己曾經做下的過錯,這時不要把原因都推到外界,或抱怨自己運氣不好,總想逃避,要懂得以善來化解這個怨結。

緣,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恩怨得以回報。基於這個原因,做人絕對不能再違背因果的道理,所以要懂得知恩、報恩、有善念和慈悲心。

這些事情和道理,史料中記載的很多,古來凡相信因果的人,就會自覺主動的去做一個行善積德之人;不相信因果的人,把「生前、身後都是一個生命的延續」當作荒謬,所以就敢放縱貪慾、為所欲為而不計後果。仔細觀察和感應,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中。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從道德的層面來分析「緣」的性質,非常深刻。善緣的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修道之緣,道家稱為「道緣」,佛家稱為「法緣」,指因對「道」、「佛」的信仰而發生的緣分。

二是廣結善緣,佛家講的「大慈大悲」不僅針對「有緣」,也包括無緣,慈悲心遍及一切眾生,道家講「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皆指勸善,濟世救人,造成眾多的善緣,以為將來得度的因緣。三是泛指好的緣分,多做善事,多幫助別人,這樣的結果都是結善緣。

修道之緣是人向道、向善,證悟真理的聖潔之緣,如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幾乎都講「道」。老子《道德經》開篇就談到「道」;佛家講普度,所謂「佛者,覺也」,因為人人都具有佛性,但達到覺者的標準要通過個人的努力。

道緣重是說,這個人的善根較厚,心地較為善良淳厚,這樣的人,會很容易接受佛道思想,並很快能發心修煉。比如有的人一聽說佛家因果事,便會相信且愛聽;但也有些人,不信也不愛聽。在信道的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緣分,彼此因為共同的信仰,而有了更多共同的語言和心靈的契合。

人一旦走上了修煉之路,憑著堅定的信念就能堅修到底,並能夠按照佛道慈悲濟世的精神與人廣結善緣。

如唐代的白居易為杭州太守時,聽說道林禪師德行很高,就前去拜訪。他看見禪師住在山中古松之下,說道:「禪師住處很危險。」禪師答道:「太守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聽了大惑不解:「我何險之有?」禪師反問道:「身居官場,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識不到,這難道還不夠危險嗎?」白居易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他向禪師請教說:「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這麼說。」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也知道這麼說,但八十歲老人也不見得能做到啊。」白居易一聽,嘆服不已,從此走上了修煉的路。

他不僅自己虔心修行,還用自己的俸祿,請人彩繪大型天國世界圖、佛像、神像、印佛經,勸勉人們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並寫道:「願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綺語之因,轉為將來世世讚佛乘轉法輪之緣」。

宋代賢相呂蒙正敬信神佛,每天誦經禮佛,居官廉潔自持,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他寫了〈勸世歌〉向世人勸善:敬天知命,多做行善積德之事。教誨子弟要儉素持家,勤修陰德,敬天信神。每次拜佛時祝願說:「不信佛者,不生我家,願我子孫、後人世代奉佛。」發善願,促善緣。

緣分拒絕功利,它是無言的默契,是溝通心靈的橋樑。因為有緣,它成就了人世間的許多期盼和感恩,繽紛人際間的來來往往。因為有緣相伴,人們有了善願的許諾和成就。

人海茫茫,世事紛紜,多少人堅守著心中恆久的期盼,多少人真正尋覓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過中,錯失了最珍貴的機緣,有時緣去緣留只在人一念之間。

緣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折射出人們感恩、向善的心理品質和道德觀念,寄寓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人們只有敬順天意,尊重宇宙規律,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音樂家(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史書上沒有記述師曠出生的具體時間,據估計,師曠應該主要生活於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即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年。
  • 漢光武帝劉秀召董宣任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奴僕殺了人,因為躲在公主府,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外出時,該奴僕陪乘。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等公主的車輦走過來,董宣勒住馬迫使車子停下來,用刀畫地,大聲斥責公主的過錯,喝令該奴僕下車,當場殺了他。
  • B>一、不受穢物
  •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列為儒家「五經」之首,產生於周代禮樂文明之下,其價值不侷限於文學,從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了周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審美觀、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禮為核心的華夏文明的特質,是對華夏文化的頌揚。
  • 清朝時,有一位姓陳的盲人,非常精通摸骨算命的小道,遠近馳名。當時漳州的一位總鎮官員(註:總鎮是清代負責地方軍事的官員)慕名把他請到自己的府上。
  • 禮樂文化倡導「以德配天」的君子風範。「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謂「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傳統文化將各種美德都賦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對後來的中國士大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元代戲曲奠基人。然關漢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來一直眾說不一,主要有四:一為大都(今北京)說,見元鐘嗣成《錄鬼簿》:「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為解州(山西解縣)說,見清邵平《元史類編》:「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三為燕人說,見元熊自得《析津志》;四為祁州(今安國市)說,見清乾隆《祁州舊志》:「關漢卿,時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較而言,前三者皆語焉不詳,且惟此僅見,缺少佐證。而祁州說所言較詳,較具體,且當地又有大量關於關氏遺址、遺事的傳說佐證,多數關學研究者傾向此說。
  • 馬文安娶妻吳氏,貌極美好,性也聰敏,善持家政,不過驕氣頗深,嗔心亦重。因之,婆媳之間常常發生齟齬,所以每逢馬文安回家的時候,婆媳二人在他面前互相訴說:做婆婆的說媳婦不孝;做媳婦的說婆婆不仁,雙方各執一詞。
  • 人們把用錢買官,叫做「銅臭」。東漢時的崔烈,曾名重一時;漢靈帝時,他花錢五百萬,買官當上了司徒,結果是很快名譽掃地。崔烈問兒子崔鈞說:「外面的人,對我議論紛紛,他們在講我什麼呢?」
  • 了解人無完人,寬容的對待他人,並提醒自己不斷的改善與進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