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孔子重德尚教(上)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孔子一生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使文教大宣於世。他教化人們,談做人的具體道理,注重從當下的事做起,從解決現實的人生問題做起,其它的事,自然就會豁然貫通。

以下為《論語》、《孔子家語》中記載的幾個故事:

一、聖者的心懷

一次,孔子北遊農山,隨從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顏回。來到山頂,孔子極目遠眺,喟然感嘆道:「登高而望遠,你們幾個何不在此說說各自的志向呢,沒有不可以說的,我將從中選擇。」

子路於是走上前說:「我希望用白羽把箭裝飾起來,用赤羽裝飾燦爛的旗幟。在鳴鐘擊鼓的進軍號中,我率軍英勇驅敵,一鼓作氣奪回千里失地,而子貢與顏回可幫我出謀劃策。」孔子聽了說:「勇哉!」

子貢也走上前來說:「我想到如果有一天,見齊國與楚國合戰於蒼莽原野,兩軍對壘,實力相當。正當旌旗相望,千鈞一髮之際,我身著白袍白冠,在兩國之間講述戰爭導致的利害關係,不費一兵一卒,頓解兩國紛爭,而子路與顏回可為我臨陣助勢。」孔子聽了說:「辯哉!」

顏回靜默無語。孔子便對他說:「顏回,你難道沒有理想可說嗎?」顏回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他們已經說了,我還要說甚麼呢?」孔子說:「雖然這樣,但各人談各人的志向,你還是談談吧!」

顏回於是說:「我希望能得遇明王聖主而輔之,以禮樂教化百姓。使君主在上,可道應天下;使臣子們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講信修睦,人民安居樂業;兵器鑄為農具,城池復為良田;懷恩近鄰,柔接遠方;周邊各國,無不感召德義,寢兵釋戰;天下從此,無鬥戰之患。如果能有這麼一天,也就不需要子路與子貢去解救苦難了。」孔子聽了說:「美哉!德也。」

子路說:「夫子您選擇哪一個呢?」孔子說:「不損害財力,不危害百姓,又沒有浮誇的話,那麼我要推選顏回了。」

堅持道濟天下,使百姓生活和平而安寧,這也正是孔子之志。

二、宥坐之器

孔子來到周的太廟參觀,看到太廟裏有一個叫「欹器」的東西,就向守廟的人詢問:「這是甚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這是放在座右,用來時刻提醒自己的器具。」

孔子說:「我曾聽說這種器皿有種特性,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是這樣嗎?」守廟的人說:「是的。」孔子讓弟子們去拿水來一試,確實如此。

孔子感嘆道:「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說:「夫子的意思是說,人們常常像這個欹器裝滿水時一樣,總認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確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結果卻因此而導致失敗,是這樣吧?那麼敢問夫子,要保持滿而不覆的狀態,有甚麼辦法嗎?」

孔子說:「要解決這種自大自滿的問題,需要自己知道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子路又問:「要想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用甚麼辦法做到呢?」

孔子回答說:「道德品行很高尚的人,要保持謙恭;土地廣大富饒的人,要保持節儉;位高權重的人,要保持謙卑待人;人口眾多、兵力強大的人,要保持警惕謹慎;聰明智慧、見多識廣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還很淺薄,不自以為是,用來守住自己的本性。這就是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的辦法。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是說成湯至誠敬事上帝,禮賢下士,因此聖 敬之德日益增進啊!」

古人常以宥坐之器自勉,好學、有度、謙恭。人們需要守住的是甚麼?是謙遜的品德,是人的本心本性。如何守住?擁有一份博大、謙虛的心胸,正如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一樣,持滿而不溢。

三、義以為上

孔子見到梁國國君。梁君問孔子說:「我想要永遠擁有國君的地位和權力,我想要得到各個諸侯國的土地和財寶,我想要使百姓永遠相信我,我想要使土地竭盡它的能力,我想要讓太陽、月亮根據我的意願出入,我想讓聖人自願地前來,我想使官府能夠善於治理百姓,怎麼才能達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說:「大國的國君,小國的國君,向我提出的問題已經很多了,從來沒有像您這樣詢問治國手段的,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做到。我聽說過,如果兩個國家的國君能夠相互尊重和禮敬,就能永遠擁有國家;國君能夠以仁政惠澤百姓,官員能夠以真誠而符合道義之心來為國為民做事,就能使各個諸侯國心服;不殺害無辜之人,不放過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

使有志之士得益,對有成就的官員給以獎賞,就能使土地竭盡其力;敬奉上天,敬畏神明,太陽、月亮就會自然而然地運行;好好處理好刑罰問題,聖人就會自然到來;崇尚賢德的人,使有能力的人在有道之人的管理下各盡所能,官府就能管理好百姓。」

孔子倡導凡事要以道義原則衡量是非取捨,切莫執著名利。在生活中遇到合於道義、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於天下之事,無所謂行,無所謂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於義。@

(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江西某生,擅長看風水,他在湖南道州遊玩的時候,發現一塊地,風水非常好。正當他在仰觀這塊地的時候,來了兩個人,其中一人,衣著華麗,另一人手持羅盤,四處看看說:「這塊地不好。」某生暗自笑他胡說,於是就走過去同他們交談,互相詢問籍貫、姓氏。
  • 中國古人基本上都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不僅認為善惡到頭皆有報,而且認為祖輩行善或做惡產生的德與業力也能往下傳給兒孫。下面我就講一個祖輩造下的業力殃及後代,而後代努力行善終於苦盡甘來的故事。
  • 陳璸(公元1665年-1718年)字文煥,號眉川,廣東雷州南田村東湖人。他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考取進士,歷任福建古田知縣、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提學道、台灣廈門道、偏沅巡撫、福建巡撫等職,並曾兼攝閩浙總督。尤在台灣任職最長,對台灣的開發卓有貢獻。
  • (shown)物理、天文、經濟學、生醫電子、中醫、命理、環境生態……十餘位深具修煉基礎的各學科領域專家,從科學和文化的角度,分享其智慧之光洞見的獨到見解,以前瞻的正見開創新紀元的思維,同時復興正統神傳文化。
  • 古時代,地藏菩薩下到人間,發現當時的人們幾乎都不信佛了,因此他下決心要找到一個信佛的人來度化他。
  • 湯斌(公元1627年~1687年),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河南睢縣人,清順治九年進士,曾任陝西潼關道、江西嶺北道、江蘇巡撫、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他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
  • 忠孝仁義,這是人應具有的品德,以此待人,自己也得善報......
  • 梁武帝在還沒有顯貴時,曾認識了一位很貧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後,一天在苑裡遊玩,發現以前認識的那個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現在還像原來那樣窮困,於是說:「你明天去見我,我讓你當個縣令。」
  • 知錯就改,悔過自新,是古時君子應具有的美德。一個人能夠清醒的認識和正視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努力改正,提升思想境界,不斷完善道德人品,一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古語云:「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以下為幾則古人悔過自新的故事。
  • 賈思勰,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光南),生卒年月不詳。他是中國北魏末期(公元六世紀)傑出的農業科學家。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到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回到家鄉,經營農牧業並研究農牧業生產理論。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間,賈思勰在總結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產成就的基礎上,結合實踐經驗以及自己的觀察和試驗,寫成了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