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恆山的北魏懸空寺,是中國現存時間最早並保存最完成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築。因其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之間,遠遠看去整個建築凌空欲飛,被稱為中華古代文明的奇蹟之一。數十噸重的建築物,看上去僅僅靠著十幾根搖搖晃晃的木柱子,竟然可以掛在20層樓高的懸崖上長達1500年之久,而且歷經多次地震仍然沒有損毀,這奇蹟的背後究竟有何玄妙?
據公開的資料,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北嶽恆山的金龍峽。以前,這裡是南去五台山、北到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裡,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其次,渾河河水從寺廟的前山腳下流過,時常暴雨成災,河水氾濫,人們認為這裡有金龍作祟,便想到在這裡建造寺廟來鎮壓金龍,於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五十米,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在山下仰望懸空寺,只覺得它緊貼這崖壁,似乎裡面並沒有多大的空間,而當走到裡面就會發現,一般寺廟的佈局、形制,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伽藍殿、棧道、三教殿、五佛殿、關帝廟等等,無一不少,應有盡有。唐代詩仙李白曾為此廟手書「壯觀」二字。
這座懸在半空中的木結構寺廟懸空寺,建在距離谷底20層樓高的山壁上,數十噸的寺廟似乎僅靠著幾根直徑不超過10公分的立柱支撐著,掛在懸崖上超過1500年。
在過去的這1500年間,這裡曾遭遇過無數次的地震,甚至就在20年前,這裡就曾發生過芮氏規模6.1的大地震,但是懸空寺並未因地震而毀損。這個沒有地基的建築物怎麼能夠抵抗地震的強烈搖晃與翻滾而下的石塊呢?
原來,懸空寺所在的位置是在兩座山環抱的峽谷,中間被河水侵蝕形成一個天然的凹槽,因為地震而鬆動的石塊順著拋物線往下掉,落石再大也砸不到它。而懸空寺純粹是由木材構建而成的,而寺廟建築的那種榫卯結構,在建築學上被稱為「彈性結構」,地震來了懸空寺它能隨著地震而有彈性地搖晃,從而非常有效地緩衝地震帶來的衝擊。這是一種十分精妙的減震設計,就算牆壁倒了,主結構仍然不至於坍塌。
那麼,數十噸重的懸空寺又怎麼僅靠著幾根立柱就能夠度過了1500年呢?
原來這幾根立柱是後人硬加上去的裝飾品,實際上支撐懸空寺的是寺廟下方的27根橫樑。這些橫木被當地人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橫樑在打入山體前會先劈個口,插進三角楔子,橫樑被楔子撐開就此牢牢固定,怎麼搖都拔不出來。而且,據說這些木樑都是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而每一個梁都是錨固在山上的,它和山體已成為一體,因而特別結實。
但是如果按現在的力學計算,挑梁的埋入部份應該大於出挑部份,這些挑梁伸出的長度可不只是三峽古棧道的寬度,而是一座樓閣的進深。埋入懸崖的不可見部份想必短不了。古人沒有現代化施工機械,是怎樣在巖壁上鑿出這種又細又深的洞的呢?古人也沒有混凝土澆注技術,把木挑梁插進去又是怎麼固定的呢?而且這些還是在八、九十米的高空中操作的。
圍繞這些謎題,歷來人們進行了這樣那樣的多種推測,卻終難自圓其說。無論從建築藝術還是建築技術上看,懸空寺都令人歎為觀止,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此外,這裡山勢陡峻,懸崖如同斧劈刀削一般,懸空寺就像是粘貼著建在這懸崖上。抬頭望上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根像筷子似的木柱把它撐住,木柱或長或短,而且仍然保持著天然的形態,並不是完全規則的圓柱形。柱子的長細比也不和常規。而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似的,更讓人感覺奇險。但古人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山勢,給懸空寺找到了一處天然的屋簷,使她少受風雨侵襲。加之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中國古人的智慧足以讓世人肅然起敬。
──轉自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