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清心為治本 直道是身謀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包拯,字希仁,北宋時安徽廬州人,他自幼學習經史,仰慕古代聖賢所為,有「報國安民」之志。先後任開封知府、監察御史、樞密副使等職,「性峭直,立朝剛毅」,一生為民請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堪稱中國歷史上的清官典範。

忠於職守 秉公執法

包拯任監察御史時,倡導任人唯賢,對禍國殃民的貪官及庸碌無能的昏官大加彈劾。著名的事例有:七次彈劾貪官王逵。王逵任荊湖南路轉運使時,驕橫跋扈,欺壓百姓。

宋仁宗把王逵貶到了池州,不久就又提拔起來,任為江南西路轉運使。包拯聽到任命的消息,立即上書彈劾說:王逵在前任上,就苛政暴斂,民怨沸騰,應該得到嚴厲的處罰,而不能提拔重用。

宋仁宗於是把王逵改任為淮南轉運使,包拯還是不同意,連續七次上書彈劾道:如果任命王逵這樣的酷吏,等於給當地百姓帶來一場大災難,在包拯的堅持下,宋仁宗罷免了王逵的職務。

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在張貴妃的請求下,宋仁宗把張堯佐提升為三司使。包拯指出宋仁宗一再超擢張堯佐,任人唯親,不合大宋法度,並分析其背景是後宮干政、個別大臣曲意奉迎,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轉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經不住張貴妃一再請求,再次下旨擢升張堯佐。包拯再次直諫,指出張堯佐平庸不稱職,請皇帝另選賢能,大臣們也紛紛支持包拯。張堯佐見狀,感到眾怒難犯,當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宋仁宗再次收回成命。

這年八月,張貴妃多次向宋仁宗提出封張堯佐為宣徽使,一日宋仁宗早朝前,張貴妃特意送到宮門口,說:「皇上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馬上上奏。

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堅持己見,說:「張堯佐並無大過,可以擢升。」包拯諫駁道:「各地官吏違法徵收賦稅,鬧的民怨紛紛。張堯佐身為主管,怎說是無大過呢?」宋仁宗嘆了口氣,婉轉說道:「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貴為天子,難道擢任一個人就這麼不容易?」

包拯聞言直趨御座,高聲說道:「難道陛下願意不顧民心向背麼?臣既為諫官,豈能自顧安危而不以國家為重!」張堯佐站在一旁,聽的心驚肉跳。眾大臣又紛紛襄讚包拯,宋仁宗又沒有合適理由反駁,氣的一甩手回到宮裏。

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所以等宋仁宗一回來,她馬上迎上前去謝罪,宋仁宗斥責說:「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御史!」

規諫君主 以德施政

包拯「性峭直,立朝剛毅」,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歷代聖賢半身像.包拯〉(國立故宮博物院)

包拯無論是平時,還是遇到天災、星變之時,都上疏宋仁宗,既對宋仁宗本身的過失提出指正,又對治國安民的大計提出建議。他特意上了一道〈進魏鄭公三疏札子〉,把唐朝魏徵的三篇奏疏抄錄給宋仁宗,希望宋仁宗能像唐太宗那樣,成為「英明好諫之主」。

他上書天子應有的德行,「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一方面興利除弊,一方面要選賢任能。他在奏疏〈乞不用贓吏〉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意思是說,清廉是人民的表率,貪汙則是危害人民的盜賊。

主張用人要用忠直廉明的君子,他為因觸怒權貴被貶的范仲淹等人嗚不平,並建議重新起用他們。對於貪贓枉法者,則嚴懲不貸,並且永不錄用。他的建議多被宋仁宗採用,使貴戚宦官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包拯還多次上疏推行善政,提出「寬民利國」,以保百姓福祉。他採取了一系列 「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治理水患,興教辦學等措施,並督促各路行政機關能夠盡職為百姓謀福。

他下令,凡各庫的供品,以前都是各州攤派的,這對百姓的負擔很重,現在都要變成與百姓公平交易。他請求宋仁宗支義倉米賑濟災民,使他們不至於流離失所,並請求真正放免民戶欠負的賦稅等。

宋仁宗接受了包拯的建議,曾任命他專門負責「放天下欠負」,結果一次即除放各種欠負一千二百萬。史載包拯:「公所蒞職,常急吏寬民,凡橫斂無名之人,多所蠲除」。

一心為民 清正廉潔

包拯為了防止權貴們找他「走後門」,乾脆完全斷絕與高官顯宦及親朋故舊的私人書信往來。有來「走後門」者,無論是高官權貴,還是親朋好友,一概拒絕,並且把官府的大門向百姓敞開。

他在權知開封府時,按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作出了新的規定:大開官府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杜絕奸吏。於是呈現了「前陳曲直,吏不敢欺,是非明辨」的局面。

包拯嚴於律己,生活儉樸,「飲食器用如布衣時」。他「不持一硯歸」的故事廣為流傳:他出知端州(廣東肇慶)時,端州的特產一一端硯聞名天下,當時的權貴、大臣、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

包拯直到離開端州,也沒有帶走一方端硯。傳說包拯任滿後,端州男女老幼萬人空巷來碼頭相送,攜物相贈,都被包拯一一謝絕。有個人便將一塊最上等的端硯用黃布包好,悄悄放進艙內,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

包拯的船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的天氣此時卻風起雲湧,大浪不止,幾乎快要將船給淹沒了。包拯下令停船,暗自詫異:「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的天公這般動怒?」於是命人將行李查看一下。

果然,發現了一件端硯。包拯將端硯扔進江中,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隨後,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順流而下,後來成為沙灘。這便是傳說中的「硯洲」、「黃布沙」或「墨硯沙」。

當地人請名匠雕刻了對聯紀念,對聯上書:「星岩朗耀光山海,硯渚清風播今古」。

包拯一生光明磊落,「與人不苟合,不會偽辭色悅人」,「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婦孺皆知其名。

他寫在府衙中央大廳牆壁上的那首明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書端州君齋壁〉),可以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包拯的做人道德準則和為民造福的決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梁武帝在還沒有顯貴時,曾認識了一位很貧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後,一天在苑裡遊玩,發現以前認識的那個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現在還像原來那樣窮困,於是說:「你明天去見我,我讓你當個縣令。」
  • 知錯就改,悔過自新,是古時君子應具有的美德。一個人能夠清醒的認識和正視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努力改正,提升思想境界,不斷完善道德人品,一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古語云:「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以下為幾則古人悔過自新的故事。
  • 賈思勰,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光南),生卒年月不詳。他是中國北魏末期(公元六世紀)傑出的農業科學家。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到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回到家鄉,經營農牧業並研究農牧業生產理論。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間,賈思勰在總結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產成就的基礎上,結合實踐經驗以及自己的觀察和試驗,寫成了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
  • 福,是杜林鎮人,以往來販運為生。有一天,他要爭取時間,快點趕路,無意中便和土豪發生了爭路的行為。那個土豪一慣蠻橫霸道,他當即指使僕人,把張福推到石橋下。當時河水剛凍結成冰,冰稜像鋒刃。張福摔下去後,顱骨破裂,奄奄一息。
  • 據《後漢書.羊續傳》載:羊續,後漢泰山平陽(今山東泰安)人,為官清廉奉法。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續被任命為南陽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趙慈反叛,殺死了原任南陽太守,並攻陷元縣,一時間人心惶惶。羊續毫不畏懼,身邊只帶一個小書僮微服前往,他「觀歷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到任後,快刀斬亂麻,迅速平定叛亂,人民歡欣鼓舞,得以安居樂業。
  • 東晉大將軍王敦死後,王應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荊州的王舒。王含問王應說:「大將軍平時與王彬關係怎麼樣,你為何要投奔他?」王應說:「正因如此,我才投奔他。王彬在我們強盛時,能夠和我們和平相處,但不奉承迎合我們。當我們身處逆境時,他們必有同情之心。而荊州王舒只會見機行事,做表面文章,這種人行事,怎麼會可靠呢?」
  • 清代江蘇戲曲家沈起鳳先生曾在他寫的《諧鐸》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 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神鬼等事,那孔子是不信這世界有鬼神嗎?
  • 馬周,唐朝時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年幼時失去父母,家境貧寒,但他十分好學,精通《詩經》、《左傳》等。他任博州助教後,時常喝酒,事情治理得不好,被人責備後便拂袖而去。從此更加沉湎於飲酒,不務正事。
  • 杜康,在中國古籍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中都有過記載,證明確有其人。但是,杜康生卒於何時,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謂之黃帝時人(約公元前2600多年);有謂之夏禹時人(約公元前2100多年);有謂之周朝時人或東周時人(約公元前1000多年--前256年);還有謂之漢朝時人(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到底是甚麼時代的人,至今不詳。所以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元》一書中帶著疑惑的口氣說:「不知杜康何世人也,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且,杜康是個甚麼人也從無定論。《說文解字》一書中說:「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的第五世君主。西晉人張華撰《博物誌》一書認為杜康是漢朝時候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一個手藝高超的釀酒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