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簡化字損害中華文化傳承與中華民族統一的主因
中華文化經歷過兩次大災難,一次是兩千多年前暴秦的「書同文」與「焚書坑儒」;一次是近代百年來的「白話文」運動、「簡化字」與「文化大革命」。
秦滅六國得天下,一廢延續了二千餘年的天子分封制,強力推行全國大一統的君主集權制。治國方略,拋棄三代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撫萬民的「王道」,實行法家「權制斷於君則威」、「強國弱民」、「刑用於將過」的「霸道」。
為穩固皇權,推行秦政,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杜絕一切傳統價值對現實政治的批判,以吏為師,實行愚民政策,進行思想控制,乃有「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書同文」之舉,強制推行秦地文字的「簡化版」--小篆,一舉廢掉當時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慣用的「古文」,以及消滅傳統價值的載體--「書」與「儒生」的「焚書坑儒」之惡政,使正傳百家著作與碩儒毀於一旦。
如果說「書同文」的小篆有其一定現實必要性,那麼其與「焚書坑儒」的惡政交互作用,後果則是災難性--使正傳古文字幾近斷絕。
所以兩漢文人只識「今文」(隸書),對於從孔宅夾壁中所得的用「古文」書寫的儒家經籍,竟以為是「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因有兩漢之際的「今文經」與「古文經」之爭,而其時著《說文解字》的許慎,翻遍皇室的所有藏書,所能見到的系統古文字,也只有古文字的簡省版小篆了。
幸漢初齊魯儒生,憑記憶用隸書默寫出儒家的主要經典,乃得《易》、《詩》、《書》、《禮》、《春秋》五經的再度傳世。但錯訛遺漏,在所難免,是為遺憾。
小篆雖然是秦大篆的省改,頗多訛誤之處,但畢竟是古傳文字的系統繼承,經隸變,其形體構造基本定型,下傳兩千餘載,再無大的變化,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的紐帶。
當歷史走到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相交之際,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強勢衝擊下,中華固有文化的自豪感被打破,中華文化與漢字的命運又一次走到轉折關口。
面對當時社會的內憂外患,一些激進的思想家、知識分子把中國引上一條民族文化與人性自我否定的所謂發展之路,出現「廢孔學」、「廢漢字」的激烈主張與做法;引進反傳統、無神論的共產主義,發起反傳統、全盤西化的所謂「五四新文化」運動(1919年),由此全面開啟延續百年的白話文與漢字改革運動。
日語化的白話文運動(中國原本有白話文,《紅樓夢》就是用白話寫成)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
配合1912年1月1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發布的《中華民國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由時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推動)的規定:「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及同年10月24日教育部發布的《大學令》第22條關於廢除將經學列為基本科目之一,而將之分解歸於文學、史學、哲學門下的規定,儒家文化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被徹底顛覆。
配合「新文化運動」推動的「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全盤西化的思潮;「白話文」使傳承數千年的漢語書面語成了「古文」,使中華文化成了「傳統文化」。
「白話文」成功的同時,也為難度頗大的「漢字改革」運動注入一針強心劑。如果不是因為隨後爆發的持續八年的中日戰爭,以及接踵而至的四年國內戰爭,漢字改革運動可能在民國時期就會初結澀果。
但不幸的事情還是很快就發生,雖飽經戰亂,難度頗大的「漢字改革」,卻仍在中共建政後短短五、六年時間內,就草草結出歪果--1956年大陸公布《漢字簡化方案》。
白話文使古代漢語書面語成「古文」,簡化字則使記錄「古文」、傳承穩定兩千多年的正體漢字成「繁體字」。先前引進的反傳統、無神論的共產主義,又在1966年大陸惡性發作,導致傳統文化、文物典籍、知識分子遭受十年浩劫。
瘋狂的十年文革,經過幾乎人手一冊的簡化字版《毛選》的洗腦,也同時使簡化字深入大陸知識分子、民眾的骨髓,而被稱為「繁體字」的傳統正體漢字,則成反動與落後的產物。
從此,學習使用簡化字的大陸人,對「繁體字」及其所記載的歷史、文化,產生深深的隔膜。對於現今大陸普通知識分子來說,如果不經翻譯,不經注釋,沒有師友的指導,民國以前的書籍、文字,已經難以通曉與流暢地誦讀。
一個典型事件,對此作出了最好的注腳。
大陸文科最高學府北京大學1998年百年校慶時,發行一套百枚限額版藏書票「百年書籤」(北大出版社),印製精美,成為海內外校友爭購的珍藏品。為體現「文化品味」,藏書票使用「繁體字」印製;為保證檔次與品質,編輯製作隊伍龐大:主編 4人,設計 2人,責任編輯 1人,主攝影 2人,監製 3人,出版 2人,電腦製作 3人。
結果,百枚書籤,區區一兩千字,因使用「繁體字」的關係,竟出現多處錯訛,如第四十四枚印成「讀萬卷書 行萬裏路」, 「里」錯成「裏」;第十二枚印成「桃李紛芳」,「芬」錯成「紛」;第八十二枚印成「直掛雲帆濟蒼海」,「滄」錯成「蒼」;還有一枚印成「座擁書城 富甲一方」,「坐」錯成了「座」。
試想,如果幾十年後繁體字徹底變成古董,那時,作為中國人,面對出土的簡帛銘文、傳世的方志家譜、旅遊勝地妙趣橫生的楹聯匾額、博物館中珍貴文獻的謄本、歷代的傳世字畫,不識其體,莫解其意,胡亂猜度,意味全無,將是何等的尷尬、窘迫。
至於中國散失在海外的各種珍貴文獻(文物),中國人自己因不識其文,遑論解讀?文獻的祖籍既不能論定,文獻的價值亦無從談起,只能任其永遠流落域外,為洋人珍藏,中華民族又如何能讓世界認同?
社會學基本原理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之一。但語言只能維繫一個沒有「歷史」的小社會,唯有文字,才能維繫一個大歷史久遠的社會。
如果中國大陸最終實現漢字拼音化,那麼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將會從一個包括海內外華人的大社會,變成一個只有大陸華人的有限社會,進而縮小到共用普通話人群的小社會;「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將變成一個只有拼音新文字的歷史短暫、文化蒼白的「鳥語」小國!
所以,簡化字的危害,還在於其破壞中華民族最大的統一基礎。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簡化字對傳統正體漢字的變亂與對傳統文化的割裂,主要是通過《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兩典的「辭書霸權」來推動的。兩典利用其正字、正音功能來確立簡化字的權威。
同時,兩典的釋義與例句只收錄白話文以來的內容,即所謂的現代漢語部分,並在價值取向上,從政治及道德層面貫徹中共的意識形態,然後通過中小學課本擴散,使兩典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中共權力意志操控的方向,從而將傳統正體漢字與傳統文化為正統的觀念,徹底從兩典使用者的意識中剝離,斷漢字與民族文化之根系於無形。
因此,對於兩典的危害,也要有充分的認識。@*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