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二)

讓孩子累積多樣的經驗吧!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作者: 宋鎭旭, 申玟燮
譯者:黃子玲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麼才能、喜歡什麼活動,就應該主動提供他們嘗試各種活動的機會,因為沒有做過就無法知道孩子喜歡什麼。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嘗試」各式各樣的活動最為重要,因為「嘗試」代表經驗而非知識。比起透過書或影片等間接經驗,唯有透過直接接觸,累積經驗才有辦法知道孩子喜不喜歡,進而養成才能。
拍出《侏儸紀公園》、《ET》、《大白鯊》、《搶救雷恩大兵》、《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印第安那瓊斯》和《關鍵報告》等數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因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榮譽的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過他之所以能實現夢想,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

在我十歲左右,還住在亞利桑那州的某個夜裡,爸爸什麼話都不說就帶我上車,很快就到了沙漠。我不知道爸爸要做什麼,因此有些害怕。

爸爸在某個地方停了車,那兒廣闊的原野上有許多人舖了毯子躺著看夜空,後來才聽說大家是出來看流星雨。爸爸也帶著我,像別人一樣鋪了毯子躺下,抬頭看屢屢射下的流星雨。那個場面真的很壯觀,從那時起我突然有個想法,覺得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住著其他生命的話,他們一定會是我們的朋友。

此後,這個經驗成了他生命中想像力的泉源,也提供了他製作電影的靈感。十七歲時他初次製作了電影《火光》,其主題就來自這個經驗。而日後的《第三類接觸》也受到影響,《第三類接觸》中就有主角載著家人乘著旅行車到野外、在路旁觀察夜空無數群星的橋段,他童年的經驗因此躍上腳本。

單單只是一段發生於夜晚的童年經驗卻為史匹柏帶來影響,並決定了他的未來發展。若沒有這段經驗,史匹柏也許會走上不同的人生。這正是經驗的力量。

開始嘗試花式溜冰後,金妍兒才知道自己喜歡並擅長溜冰;鄭京和因為開始學小提琴,才發現她有拉琴的才華。

唯有直接嘗試溜冰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以及是否擅長;直接開始畫畫才會知道對美術有沒有興趣,以及自己有沒有創造力。平常不要只是死讀書,或硬去記一些雜七雜八的知識,若想了解細胞,就應該直接用顯微鏡觀察,這樣才會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歡科學性的觀察研究。唯有實際使用磚頭或資源回收物來做出各種建築模型,才能體會到空間是否優美;也只有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館、聽演奏會或尋訪名勝古蹟等等,才會知道孩子對什麼有興趣。

我因為想讓孩子嘗試多樣的經驗,在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常帶他一起到海外出差。每次一抓到空檔就帶著孩子去參訪博物館、美術館、歷史建物,或是去看看自然風景等等。我因為覺得拍照很麻煩,出國的時候也不習慣帶相機,因此拍照就一直是孩子的任務。幸好小孩對相機很有興趣,從某個時候開始喜歡上了攝影。

某天我想既然如此,不如找時間把過去到現在拍的照片整理成一本有故事的攝影集,於是便詢問孩子的意見,提議讓他做做看。此後,孩子真的自己一個人花了幾天時間整理照片,他幾乎要把相片集當成自己的偉大作品,覺得自己也成了作者,還把自己的名字大大的寫在封面上,做成了五本遊記。還記得他把成品拿給我的時候,臉上充滿自豪。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經驗留下了好的印象,孩子高中時還曾拿著V8 拍攝校外教學和學校生活,再把拍成的畫面配上適合的音樂,剪輯成紀錄片分享給大家看。不僅如此,攝影在日後也成了孩子讀書壓力大時,為他帶來快樂的舒壓嗜好。

如果只丟給孩子書和影片,就很難找到孩子的才能和喜好。如果一直讓孩子讀書、看電視影片,或只讀學科內的功課,將很難找到孩子的才能。因此,不如給孩子體驗多樣經驗的機會,實際讓孩子去體會到趣味,並找到有興趣的領域。

另外,請問自己下面這兩個問題:
「我的孩子還沒試過的經驗是什麼?」
「如果打算讓孩子嘗試至今沒試過的新活動,我應該如何從旁協助?」

─ ─摘自:《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小熊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
  • 規定孩子打電玩的遊戲時間是一天一個小時,孩子卻老是說「媽媽拜託!先從明天的時間借十分鐘!」所以我會跟他說:「上次借了十分鐘,所以今天要扣掉喔!」但仍無法讓他改掉預借時間的習慣,所以每天打電玩都會超過規定的一小時。我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 我有一個兩歲十個月的女兒,現在特別的叛逆,比如說早晨穿衣服吧,我和先生兩個都上班,早上的時間都有限,給她穿衣服,她就趴在地上不肯穿,臉也不要洗,牙也不肯刷,然後搞的我們特別苦惱,我想問,碰到這樣狀況,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有需要趕快讓她穿戴整齊上幼稚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解決?
  • 不少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養的,不是我的是誰的?這樣的觀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雖然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不屬於父母。
  • 教育的核心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尊重和理性是規矩與愛結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 教養孩子不容易,生活時間安排好,父母會輕鬆不少。
  • 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很多父母常捨不得孩子受罰,這是讓孩子失去對規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家長每次看到孩子認錯,就開心地誇獎起孩子,根本沒想到還需要處罰。孩子可以認錯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處罰。
  • 打小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傳統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懾,直到內心產生一根無形的杖而實現自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