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4)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469
【字號】    
   標籤: tags:

在傳統文化中,「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義者,德之宜(道德的準則)、事之宜(立身處事的依據)、天理之所 宜(順乎天道自然的法則),包括道義、正義、理義、公義等道德原則。

由此可知「義」乃一切道德之根基。就義(義)字漢字構成而言,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 「羊」組成,於我所表現之善祥為義,此正說明義乃與生俱有的德行。故《禮記》云「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

義還關聯、含攝或通貫其他德行如忠、孝、仁、禮、信、勇等,經常與諸種德行並稱連用,如忠義、孝義、仁義、禮義等,乃是人修身的重點。

義也常常與利相對而言,孔孟思想中關於義利 問題的論述很多,觀點非常明確,道義至上,重義輕利、身任天下,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精英的人生取向,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傳統,任何時候都要堅守道義,而不是陷於個人的利慾之中,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甚麼都重要。

孔子、孟子在春秋、戰國時那禮崩樂壞的年代,都是義無反顧地弘揚道義,堅持 「道濟天下」。
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指出義是君子對於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標準,是人行動的最高規範,君子對於天下之事,無所謂行,無所謂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於義。

孔子提出義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指出君子「行義以達其道」,「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力行道義,學道就有了仁愛之心,做到真正節制自己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而成就「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普遍仁愛。

孔子提出了「重義輕利」思想,並以義和利區分君子和小人,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區別,在於君子重道義,小人則重利益。

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行為光明正直,不搞歪門邪道;小人於事則只想到有無私利可圖,患得患失,喜歡勾結謀私,會為利益捨棄道義。
君子敢於堅持正道原則,無私無我,胸懷天下,糾正別人不符合道義的做法,以自 己的德行涵養來感化他人,而不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

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反對見利忘義。指見到利益,應首先想到義,符合道義,亦可以富亦 可以貴;不符合道義,應堅決拒絕接受,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希望君子們要「務民之義」,即專心致志於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並引導人民 走向義。

孟子同孔子一樣認為君子一切行動只能以義為標準,而不能顧及其它,提出了「惟義所在」的價值選擇標準,凡事先問「其所取之義乎,不義乎?」孟子談「仁義」、「禮義」時說道:「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由此可見,孟子把「義」看作是人應遵循的,應內化於心的一種行為標準,喻之為「人路」,人之正路。同時,孟子還把「義」看作一種理想的人格,「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仁人之所為。」

孟子提倡人們以「義」為先,追求正義,反對放棄仁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認為不符合道義,哪怕是一小筐食物也不可以接受;如果符合道義,就像舜接受堯那樣而獲得王位,富有天下也是理所當然。

他說:「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主張對待別人的饋贈也要按禮義謹慎的處理,不能隨便接受,否則「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指出君子的道德人格,是不能為金錢財物等所收買的。

他認為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因此人不能背義取利,不能以利害義,君子不得「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他認為人如果有崇高的道義追求和人格,那麼萬鐘的俸祿,華麗的住宅,一切外在的名利,在眼裏又算得上甚麼呢?而有些人因為追求名利、私慾而背棄道義,實在是喪失了他的本性啊。惟有「尊德樂義, 則可以囂囂然矣」。

戰國時魯國的墨子,心懷「濟世利人」的願望行義天下,他周遊列國弘揚正義,而且盡力制止一切不義之事,真可謂見義勇為。

他的「止楚伐宋」的故事傳誦千古:墨子聽到公輸班為楚國製造雲梯要攻打宋國,非常著急,立即從魯國啟程,連續奔走了十天十夜,來到楚國對公輸般說:「我聽說你製造雲梯準備攻宋,宋國沒罪卻要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你明白這些道理卻不去諫止,不能說是忠。」公輸般認為墨子說得有道理,就引他去見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曉以大義,但楚王說:「你說得很好。但公輸般為我製造了雲梯,我還是要攻宋。」墨子解下衣帶當城圍,以木片當攻城的工具,公輸班設計了九種攻城的方法,都被墨子九次解破。

公輸般已無計可施,而墨子防守的策略還綽綽有餘。公輸般說:「我知道還有一種抵禦你的手段,但我不說。」墨子說「我已知道你的這一手段是甚麼,我也不說。」楚王忙問甚麼手段?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是只要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了。然而我已經把守城的方法告訴了我的學生禽滑釐等三百人,他們已幫助宋國做好防守的準備。」墨子又講了義可以使人互愛互敬,戰將造成互相殘殺,不能以大國欺侮小國、恃強凌弱的道理,使楚王和公輸班心悅誠服。

楚王說:「我不攻宋了。」公輸班對墨子說:「我沒有見您之前,想得到宋國。但現在就是給我宋國,假如是不義的,我也不會接受。」墨子說:「其實你若是 能夠努力維護正義,不僅是宋國,天下都是可以託付的。」

墨子成功地勸阻了楚王,便啟程回魯國。途徑宋國時,適逢天降大雨,於是想到一個閭門內避雨,看守閭門的人卻不讓他進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剛剛挽救了宋國,使宋人免遭滅頂之災,宋人卻絲毫不知,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報,不計個人得失,正可謂「義之所在,不求回報」。

傳統價值觀中對「忠孝節義」的讚美,常常通過知識分子創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如「演義」這個概念,古人推重講史並不徒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將道德說教通過文化的方式具體化,形像化,使其深入人心,並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深得民眾喜愛,在民間廣為傳誦,同時也反映著人們對於道義的渴望。後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

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三國演義》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

其文化作品對於後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人們談起義的時候往往想到關羽的「義薄雲天」,劉備、關羽、張飛志願「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桃園三結義」,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忠義等。

古人很看重義,「義」代表高尚,被人尊崇,「不義」則卑下,為人所唾棄。南宋陸九淵說:「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意思是君子以道義為重,講道義的人會受到世人的尊重,喪失道義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義是值得榮耀的事情,背離道義則是令人恥辱之事。

陸九淵講的儒家的義,要求人們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應以道義為準。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意思是總是做不合道義的事情,最終一定會受到懲罰。這句話揭示一個道理,一個人行不義之事或許會一時僥倖得逞,但是如果不義之事做得太多,最後一定會遭到懲罰。縱觀自古以來凡是作惡之人都沒有好下場。

古人講「善 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三尺頭上有神靈,人無論是行善或是作惡,一定會有報應,只是時間的問題。

《左傳》中還說:「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指出人舉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惡、曉明利害關係,不以私利為出發點就是行義;作為純正,處處公道,不作私弊,就是義行;一舉一動若能合於天理,順乎倫常就是一位義士。

忠孝節義理念反映出古人敬天信神,尊道崇德,堅定地追求真理,對他人關愛和負責。

中華傳統文化引導人們遵從天理,以道德水準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能夠使人有正信正念,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跨越任何艱難險阻。@

(全文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清官包拯一直是中國為政清廉的典範,其「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為官之道一直有口皆碑,而為後人所敬仰。
  • 孝與不孝都會有因果報應......
  • 原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字景初,在湖北江陵長大。他父親叫段鍔,是支江縣縣宰,後來任江陵縣令。段文昌年少時喜愛蜀文化。後來去遊歷成都,曾拜謁韋皋。他很為自己的才學而自負,與他交遊的都有高士之名。
  • B>三、以德教化
  • 惠之,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雕塑家。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畫家張僧繇筆法,號為畫友。後專攻雕塑,「為天下第一」,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
  • 關於因果確實也是一個一下很難說清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迷的世界,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有人問:「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那些壞人活得比好人還自在呢。」中國歷史上留下很多歷史故事,其間也不乏談到因果,下面《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講述的史實就是一例,讀后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示。
  • 陸績(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學者、天文學家兼鬱林太守。
  • 王泰,是個十五歲的男孩,永嘉縣人,是宋朝提刑按察使王允初的後代。他幼年失去了父母,為伯父所收養。
  • 古人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說的是一個人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時,最終會感動上天,獲得成功。事實上,就是因為他專一,不會去投機取巧,神界認為他可造就,就給他智慧,就讓他成功。這裡要講的是漢朝學者劉向(編撰有《說苑》、《新序》和《戰國策》等書)感動太乙之精的故事。
  • 葉桂,字天士,是清代的溫病大家,中國一代醫學奇才。他的《溫熱論》開頭大綱:「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衛氣營血成為後世溫病學辯證綱領。如此不世出的天才,在臨終前諄諄告誡子孫:「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足見葉桂自我要求之嚴,與悲憫不願為醫者誤人命之心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