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多有記載,越是掌握權力的人,如果將權力運用於陰謀、算計、暴戾、競爭、記仇、報復、好殺等之事上,就會損德,且延至後代遭報應。
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功,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間重要將領。原籍安徽懷遠,改隸漢軍鑲黃旗,同進士出身,雍正的敦肅皇貴妃之兄。
年羹堯與和隆科多在擁立雍正帝即位時發揮重要作用,曾平定青海西藏叛亂,深得雍正賞識,官至撫遠大將軍、一等公,權傾一世。後來失勢,被雍正處死。
對於年羹堯緣何失寵被賜死,各史家眾說紛紜。官方說法是因為年羹堯擅作威福、結黨營私和貪贓枉法而獲罪,雍正後有朱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堯乃一榜樣,終罹殺身之禍」、「年羹堯深負朕恩,擅作威福,開賄賂之門,因種種敗露,不得己執法,以為人臣負恩罔上者誡。」
《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都認為年羹堯是恃功自傲而致被殺。但也有人認為年的死是因為功高震主,有野史稱其掌握雍正篡位的秘密。
這些都是表現在我們肉眼看得到的空間中的原因,而在肉眼看不到的另外空間中的原因,很少人去涉及。大家不妨留意下,許多開國功臣,靠暴力起家的,不管做到了什麼大將軍、大元帥,其結局大都一樣,不能善終。
有人以為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不是的。這些大將軍、大元帥在發跡過程中,大都會使用暴戾手法,濫殺無辜,以達目的,毫無惻隱之心。
須知,這些都會損陰德。當運勢高時,暫時不會出事,但時運一過,報應便會隨之而來。這些都是自作自受,但表現在我們這個空間,當然要合乎這個空間的理,如上面搞什麼運動、恃功自傲等,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損陰德後的報應。
當年羹堯在查緝郃陽私鹽時,曾致使無辜冤死者七百餘人。另據《清稗類鈔》記載: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當年平息青海叛亂時,曾駐軍於西寧塔爾寺,搜查為首叛逆應殺者。
寺內有大喇嘛十人,臨刑前,問他們:「你等自稱為活佛,自與凡骨不同。聽聞佛教能知過去和未來,你們信嗎?」喇嘛同聲回答說:「當然信。」年羹堯乃先問一人說:「既然這樣,你知道今日會死嗎?」回答說:「不知。」年羹堯笑,命令殺之。
又問其他一人,此人害怕得發抖的回答:「不死。」年羹堯說:「我即今日殺死你。」又殺之。其中一大呼說:「今日必死。」他以為上一個人說不死而見殺,我言必死或者可以生。年羹堯笑著說:「即送你到西方。」又殺之。
其中一人說:「死則佛法不靈,不死則王法不行。」年羹堯大聲呵斥:「鼠子(卑微不足稱道的人),佛法怎敢與王法並論!」立即叫左右迅速殺之。其中一人說:「死亦是數,不死亦是數。」年羹堯笑道:「你之信佛必不誠,既可僧又可俗也。」又有二人唯有叩頭乞求施恩,無話可以回答,命令一起殺之。
從殺第一人起,已殺至第七個,此時一人忽然仰視說:「今日可以死,可以不死。」年羹堯推倒桌子起身說:「你真是首鼠兩端者也。當初羅卜藏丹津起兵時,你等私下議論,你一定是倡議的。然後看大軍的進展,大軍到了,你就附從;大軍未到,你就從匪。其他人見你兩面態度而先投降,從而導致殺頭之禍。」
然後訊問旁邊的僧人,果然不錯。於是說:「辜負國家為不忠,辜負同族為不義,罪惡之大,當千刀萬剮。」手拔劍殺之。
然後指餘下二人說:「逆種難留,速殺速殺!」二人惟伸出頸來等待被殺,沒話可說。年羹堯忽然問曰:「你等人亦應在死前有一言,你意如何?」其中一人回答:「今日可以死,可以不死。」所講的正與第八人相同。
年羹堯更加憤怒地說:「前面那人已死,而你還是這樣回答,賊徒不怕死耶?」那人說:「死為將軍之法,不死為將軍之恩。」年羹堯大笑,將劍扔了,命令停刑,其後一人放棄再問,因此而得到釋放。
現今塔爾寺前有八塔聳立,即是八僧之藏骨處。
年羹堯缺少仁德,富貴不能長久,在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都可以預先看得出來。當初年羹堯駐西安時,廣徵天下有才能的人,以優厚待遇養於府中。秀才蔣衡前往應聘,年羹堯很賞識他的才能,說:「下科鄉試的解元肯定是你。」因為年羹堯聲勢顯赫,考官都不敢違抗他的意思,所以他可以肯定蔣衡為下科第一名。
蔣衡見年羹堯作威作福,驕奢已極,對同房間的書生說:「年公威勢有餘,而仁德不足,必定要遭禍事,我們不能在這裡久留。」那位朋友不聽。蔣衡假裝有病,請求告辭還鄉。年羹堯送他一千兩銀子,他推辭不予接受,改為送一百兩,他才接受了。
蔣衡回去不久,年羹堯就被雍正處死了,他幕府中的人也全部被處死,只有蔣衡倖免於難。由於年羹堯從來揮霍無度,凡是支出不滿五百兩的都不登記,因此蔣生不接受一千兩而只接受一百兩銀子。
因年羹堯的仁德不足,好殺有餘,損德太多,這就是勢必難得善終的原因了。@*
(待續)